病毒學與新發疾病- Forschen

全文

評論文章
新出現的病毒逃避宿主固有免疫:拮抗宿主RIG-I通路

弗蘭MC1Skuse GR1 *

1美國紐約州羅切斯特羅切斯特理工學院Thomas H Gosnell生命科學學院

*通訊作者:加裏·R·斯庫斯,托馬斯·H·戈斯內爾生命科學學院,羅切斯特理工學院,153倫布紀念大道,紐約州羅切斯特14623;電子郵件:grssbi@rit.edu


摘要

病毒與宿主細胞之間存在著一種看似對立的關係。它們必須克服宿主的防禦,才能完成感染周期並產生新的病毒,但宿主必須保持健康和好客。感染後不久,受感染細胞的細胞質內的rigi樣受體(RLRs)識別病原體中存在的外來基序。宿主通過激活信號通路做出反應,該信號通路導致細胞轉錄因子的激活,包括NF-κB和幹擾素調節因子3 (IRF3),這是誘導1型幹擾素基因所必需的。許多病毒抑製宿主先天免疫係統的組成部分,以促進病毒複製。擁有雙鏈複製中間體、5 '三磷酸或5 '二磷酸以及其他二級識別基序(包括長度)的單鏈RNA基因組的病毒表達的蛋白質要麼隱藏其dsRNA不被rlr檢測,要麼直接與RIG-I相互作用,要麼幹擾RIG-I通路的組件,最終目的是逃避先天免疫。在任何情況下,最終結果都是宿主抗病毒防禦係統受損,病毒得以繼續傳播。在本次綜述中,我們重點關注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確定的最可能導致重大流行病的8種新出現的病毒,包括沙粒病毒、布尼亞病毒、冠狀病毒、絲狀病毒和副粘病毒。一旦完全了解病毒規避宿主細胞免疫的機製,就可能成為多種抗病毒藥物的有效靶點。

關鍵字

rig - i;幹擾素;IRF3;RNA病毒;小牛


簡介

在病毒感染時,宿主病原體識別受體,包括toll樣受體(TLRs)和rig - i樣受體(rlr),檢測到被稱為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的外來基序的存在,並激活信號通路,最終導致1型幹擾素(IFN)的誘導和表達。這種新產生的幹擾素在周圍細胞中建立抗病毒狀態,阻止病毒複製。因此,IFN基因表達的誘導和後續IFN信號通路的激活對宿主細胞建立先天免疫應答[1]的能力至關重要。為了對抗這些強大的抗病毒反應,許多病毒進化出了優雅的、通常是多管齊下的機製,通過這些機製,它們可以逃避先天免疫反應[2]。為了了解不同的病毒是如何通過阻止rlr的識別或抑製它們激活的信號通路來阻斷IFN基因的誘導,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RLR家族中一個被充分研究的成員是視黃酸誘導基因-1 (RIG-I)。這種細胞質受體主要檢測具有短的dsRNA或ssRNA二級基序的5 ' pp- rna分子[3,4]。相比之下,另一種被稱為MDA5的細胞質RLR識別較長的dsRNA基序,因此每個RLR根據各自的PAMPs[5]識別不同的病毒。在病毒rna結合後,RIG-I和MDA5與線粒體膜結合適配器分子MAVS(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也稱為IPS-1、VISA或CARDIF)相互作用,激活兩個激酶複合物。IκBKinaseɛ/ TANK Binding Kinase 1 (IKKɛ/TBK1)磷酸化轉錄因子、幹擾素調節因子(IRF)、IRF3和IRF7,然後形成同型二聚體或異型二聚體,進入細胞核並啟動IFNα/β的轉錄。 For clarity,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type I interferons include a subgroup of interferon proteins that include IFNα/β. While IRF3 is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in most cells, IRF7 is an 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ISG) that is typically expressed at low levels but can be induced several-fold in response to IFN signaling. Therefore, it is thought that IRF3 mediates transcription of the majority of early IFN expression. The IKKα/IKKβ/IKKγ kinase complex phosphorylates IκBα, targeting this repressor protei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 for degradation. Following secretion outside of the initially infected cell, the IFN protein is recognized by target cells and initiates their IFN signaling pathways [1,6]. Ultimately this leads to the expression or upregulation of hundreds of ISGs, including IFN, pro-apoptotic factors, and cytokines which establish an antiviral state in surrounding cells [1,7].

本文將重點討論RNA病毒如何規避先天免疫反應。具體來說,我們將關注世界衛生組織[8]確定的前八種新出現的病毒如何抑製rigi介導的IFN抗病毒反應誘導,如圖1所示。為了提供觀點,我們還包括關於泡性口炎病毒(VSV),一種被充分研究的非人類病原體,如何避開宿主免疫反應的信息。VSV為非人致病性RNA病毒的行為方式與其他新興病毒相似或不同提供了一個模型。總的來說,這些病原體繞過宿主防禦機製的多樣性是顯著的。兩者的相似之處和差異都是驚人的。

圖1:新興病毒靶向RIG-I信號通路被細胞質RNA激活後,RIG-I被激活並與MAVS相互作用。這啟動了激活IRF3和NF-κB的下遊信號事件,並最終導致IFNα/β基因的誘導。該通路中的許多成分被病毒蛋白抑製,從而抑製IFN反應並使病毒複製發生。上述病毒包括裂穀熱病毒(RVFV)、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CCHFV)、埃博拉病毒(EBOV)、馬爾堡病毒(MARV)、拉沙熱病毒(LASFV)、尼帕病毒(NiV)、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和水泡性口炎病毒(VSV)。

裂穀熱病毒和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

的成員病毒之一被列入2016年世衛組織新發病毒清單的病毒家族包括人畜共患節關節動物傳播的裂穀熱病毒(RVFV)和克裏米亞-剛果熱病毒(CCHFV)。這兩種病毒都攜帶一個三方負意義的RNA基因組[9],可在人類中引起嚴重疾病,包括暴發性出血熱[10,11]。目前對這些病毒[9]沒有預防或治療方法。這些病毒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多功能非結構蛋白NSs能夠抑製宿主細胞的全局轉錄和拮抗IFN係統[9,12-14]。

盡管RIG-I在RVFV RNA[15]被識別時被激活,但在RVFV感染的動物模型[13]中IFN的產生被延遲。多項研究表明,NSs蛋白在早期裂穀病毒感染過程中利用多種機製阻斷IFN-β基因表達[13,16,17]。研究發現NSs通過與細胞抑製蛋白Sin3A相關蛋白30 (SAP30)的相互作用直接靶向IFN- β基因的表達,SAP30是Sin3A/核受體輔抑製因子(nor)/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製因子複合物的亞基。NSs同時與YY1相互作用,YY1是調節IFN-β基因表達的轉錄因子[18]。YY1引導SAP30-NSs-YY1複合物到達IFN-β啟動子位點,在啟動子上形成多蛋白抑製複合物,抑製IFN-β基因[17]的誘導。RVFV NSs還通過隔離TFIIH基礎轉錄因子[19]的p44和XPD亞基,關閉宿主基因的全局轉錄,間接下調IFN-β基因表達。NSs還通過促進TFIIH p62亞基[20]的降解來抑製宿主轉錄。

同樣,在chchfv感染過程中IFN的產生和分泌也會延遲[21,22]。病毒編碼的蛋白酶處理CCHFV基因組,使其包含5 '單磷酸(5 ' p)端[23],而不是RIG-I[24]強烈識別的5 ' ppp和5 ' pp端。因此有人提出,由於這種修飾,RIG-I無法感知chfv RNA[23,25]。然而,最近證實RIG-I確實介導IFN對CCHFV[26]的反應。事實上,免疫刺激RNA (isRNA)是從受感染的細胞和病毒粒子製劑中分離出來的,RIG-I共免疫沉澱導致從受感染的細胞裂解液中分離出CCHFV isRNA。這些發現表明RIG-I信號通路對於激活對CCHFV感染[26]的抗病毒反應至關重要。

雖然對抗rig - i依賴性IFN產生的chchfv蛋白尚未被發現,但病毒L蛋白已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候選蛋白。除了作為病毒RNA依賴的RNA聚合酶,CCHFV L蛋白是一種半胱氨酸蛋白酶,包含與卵巢腫瘤蛋白酶結構域(OTU)[27]的病毒同源物,它允許從靶蛋白中去除共軛多泛素(Ub)和幹擾素誘導的Ub樣蛋白(ISG15)[28,29]。含有該結構域的病毒蛋白酶規避了泛素和isg15依賴性的先天免疫反應[27,30],因此,CCHFV OTU可能直接拮抗先天免疫反應。必須做更多的研究來確定CCHFV OTU是否阻斷RIG-I信號,並確定RIG-I通路中哪些蛋白質是Ub和ISG15 OTU依賴性解偶聯的靶向蛋白。

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

埃博拉病毒(EBOV)和馬爾堡病毒(MARV)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絲狀感染靈長類動物的家族。它們可引起出血熱,是已知最致命的病原體之一,在某些疫情期間,病死率可達90%[31]。出血性並發症[32]導致休克和隨後的多器官衰竭,死亡率很快。這種毒性歸因於病毒編碼的蛋白質,它對抗宿主建立有效的先天免疫反應的能力,導致不受控製的病毒複製。已有研究表明,EBOV VP24和MARV VP40抑製IFN信號通路[33,34]。由於這發生在IFN反應的後期,因此在此不再作進一步討論。

EBOV VP35 (eVP35)和MARV VP35 (mVP35)除了作為聚合酶輔助因子的功能及其在病毒組裝中的作用外,還通過靶向rig - dependent誘導IFN基因表達的多個步驟抑製先天免疫[35,36]。eVP35和mVP35都通過位於高度保守的c端ifn抑製域(IID)的基本氨基酸基序與dsRNA[37]結合。這種結合將dsRNA從RIG-I的監測中隔離出來,因此阻止了IFN的產生。IID結構域以一種序列特異性的方式與dsRNA相互作用,並被證明是vp35介導的抑製IFN產生的關鍵[38-41]。通過與病毒dsRNA結合,eVP35抑製了過度表達RIG-I、MAVS、IKKε和TBK1[37]所誘導的IFN-β啟動子的激活。dsRNA結合殘基的突變導致dsRNA結合的減少[37,42]。

比較與dsRNA結合的eVP35和mVP35 IIDs的晶體結構發現,eVP35既與磷酸二酯骨幹分子相互作用,又覆蓋在dsRNA的末端[40,43],而mVP35僅與dsRNA骨幹分子[41]相互作用。Edwards和同事發現eVP35能夠比mVP35更強地抑製RLR信號。與ebov感染細胞相比,這與marv感染細胞誘導更強的IFN反應有關。這些eVP35和mVP35之間的功能差異映射到IID上。因此,在絲狀病毒感染的細胞[44]中,兩種病毒VP35s與dsRNA的結合方式對IFN應答的大小起著重要作用。

而VP35已被證明與引入的合成dsRNA分子結合在體外[45],缺乏VP35結合isRNA限製RIG-I激活的直接證據。利用仙台病毒(SeV)感染模型和純化的eVP35結合RNA的深度測序,Dilley和同事證明了SeV缺陷幹擾(DI) RNA,一種已知的RIG-I激活因子,是被感染細胞中eVP35蛋白結合的is RNA。IID結構域中dsRNA結合和IFN抑製所需的基本殘基突變破壞了eVP35結合SeV DI RNA的能力。此外,在細胞培養中,選擇的宿主rna優先與野生型eVP35結合。這些發現支持VP35結合病毒isRNA阻斷RIG-I通路,從而規避IFN應答[45]的論點。VP35通過與RIG-I通路的關鍵成分相互作用,以一種獨立於dsRNA結合的方式靶向RLR通路,從而抑製IFN的產生。

IID對於eVP35和mVP35通過IKKɛ和TBK1(激活該轉錄因子的激酶)過表達來阻止IRF3磷酸化和激活的能力至關重要[38,46]。相比之下,這些病毒蛋白沒有抑製IRF3組成活性形式的表達誘導的IFN-β啟動子激活[41,47]。有趣的是,eVP35被發現靶向並結合於IKKɛ和TBK1的n端結構域,隨後被這些激酶磷酸化。eVP35過表達及其與IKKɛ和TBK1的相互作用,隔離它們,損害它們與IRF3、IRF7和MAVS的正常相互作用,降低IKKɛ[47]轉染細胞的激酶活性。綜上所述,這些發現表明VP35可以作為TBK1-IKKε複合體的誘餌底物,從而通過其與TBK1和IKKɛ的正常相互作用來損害IRF3的磷酸化作用[37,47]。

野生型eVP35的表達也會幹擾RIG-I與PACT相互作用的能力,PACT是一種細胞dsRNA結合蛋白,是RIG-I[48]必不可少的輔激活因子。eVP35 IID結構域的突變阻止了eVP35- pact的結合,並限製了eVP35抑製pact介導的RIG-I激活的能力。PACT被敲除的細胞對IFN的誘導有缺陷,對eVP35活性[49]不敏感。

研究表明,TLR和RIG-I信號可將SUMO分子共價偶聯到IRF3和IRF7上,這種修飾與IFN轉錄[50]的降低有關。此外,eVP35與IRF3和IRF7的物理相互作用導致了它們的相合化。這種修飾抑製了這些irf的轉錄活性和IFN-β啟動子[51]的下遊表達。

拉沙熱病毒

與沙粒病毒科的其他成員一樣,拉沙熱病毒(LASFV)是一種包膜負感RNA病毒,攜帶雙節段基因組[52]。LASFV在幾個西非國家流行,每年有30萬至50萬例病例。這種病毒可導致致命的人類出血熱,每年造成約5000人死亡[53-56]。LASFV的發病機製與該病毒特異性靶向樹突狀細胞和內皮細胞的能力有關[57,58]。此外,LASFV能夠抑製宿主ifn的誘導。

雖然與LASFV基因組相關的5 ' -ppp dsRNA激活RIG-I通路[23],但病毒編碼蛋白NP被鑒定為IFN拮抗劑[59-61]。通過抑製IRF3磷酸化,多功能NP抑製IFN的誘導[60,62]。LASFV NP的這一功能依賴於其固有的3 ' -5 '外核糖核酸酶(ExoN)活性,該活性會消化遊離的dsRNA,從而阻止RIG-I對非細胞核酸的識別[63,64]。外核糖核酸酶活性位點的突變極大地降低了這種活性,並削弱了LASFV NP抑製病毒或合成polyI: c誘導的IFNα/β啟動子激活的能力在體外(63 - 65)。重要的是,np介導的IFN抑製所必需的殘基在所有沙粒病毒中高度保守,表明該功能在該病毒家族的所有成員中也高度保守[63,65,66]。一種強大的,RIG-I依賴的先天免疫反應在重組LASFV感染的細胞中被激活,其中外顯子功能被取消。這些結果與早期相關在體外研究並強調了NP外切酶活性在抑製LASFV感染中固有免疫的重要作用[67]。

NP蛋白中的同一區域通過抑製核易位和NF-κB的轉錄活性[68]和阻斷IKK的自催化活性ɛ來拮抗IFN基因表達的誘導。通過與IKK的激酶結構域ɛ結合,NP抑製了激酶磷酸化的能力,從而激活IRF3。這種NP-IKKɛ的相互作用也阻止了IKKɛ與MAVS的相互作用,從而阻斷了RIG-I通路[69]。有趣的是,對其3′-5′外核糖核酸酶活性至關重要的相同NP殘基的突變擾亂了NP與IKK的相互作用ɛ[69]。

尼帕病毒

尼帕病毒(Nipah virus, NiV)也被確定為一種新出現的病毒,是一種致命病原體,可導致高達70%的感染者死亡[70]。這種病毒既能感染蝙蝠也能感染人類,但極有可能起源於蝙蝠[71]。雖然其他副粘病毒,如亨德拉病毒,也將蝙蝠作為天然宿主,但它們並不都感染蝙蝠和人類[72]。事實上,亨德拉病毒和NiV可能是僅有的兩種病毒,它們對人類都是致命的[73]。一項研究表明,蝙蝠對人類的傳播,從而增加了飲用樹液的個體感染人類的風險[71]。其他研究也闡明了NiV規避宿主先天免疫反應的機製。

狐vampyrus當蝙蝠腎髒(PVK)細胞被相關的禽新城疫病病毒(NDV)感染後,Glennon和同事觀察到編碼IFN、GMCSF、IL-2抑製因子I (giff -I)和MDA5等基因的表達增加[74]。相反,當同樣的細胞被NiV感染時,這些基因沒有上調,這表明NiV,可能是獨一無二的,拮抗這些宿主基因的表達,以促進病毒複製。IFN表達的抑製最有可能是通過病毒附屬蛋白V、W和C實現的[75]。在感染麻疹病毒的細胞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病毒C蛋白反應[76]。在該係統中,這種抑製最有可能是通過一種組合機製來實現的,包括抑製Janus Kinase 1 (jak1)的磷酸化和病毒C蛋白的相關作用[77]。觀察到的不同副粘病毒抑製宿主抗病毒反應方式的多樣性表明,不僅它們的生物學差異很有趣,而且潛在的治療方法必須針對特定的病毒病原體。

嚴重急性呼吸係統綜合症和中東呼吸係統綜合症病毒

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於2002年首次在中國被確定為與單一醫護人員接觸後出現呼吸道並發症的受影響個體的病原體[78]。在鄰近的香港首次出現病例後的11周內,該病毒已經傳播到至少27個國家或不同的政治實體,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報告病例發生在衛生保健工作者中[79]。據報道,死亡率範圍很廣,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率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這並不奇怪[80,81]。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是這個家族的另一個高致病性成員。這種致命病毒似乎由單峰駱駝攜帶,並由它們直接傳播給人類[82]。2012年發現時,該病毒的死亡率接近37%[82]。

嚴重SARS患者IFN、ISGs和細胞因子反應異常[83]。同樣,mers - cov感染的細胞IFN和細胞因子表達減少,阻斷irf4介導的IFN反應誘導和RIG-I、IRFs和其他與先天免疫相關的基因的上調[84-86]。綜上所述,這些發現強烈表明,SARS-CoV和MERSCoV的極端毒性與它們逃避宿主固有免疫反應的能力有關。

SARS-CoV可能通過在病毒誘導的改良內質網(ER)膜的網泡內腔內的“內囊泡”內複製來隱藏其dsRNA,不被RIG-I檢測到。病毒複製酶(由nsp3、nsp5和nsp8蛋白組成)以及病毒基因組RNA共定位於這些雙膜囊泡(dmv),為SARS-CoV在這種膜網絡中複製提供了證據。這些dmv的內部標記為SARS-CoV的dsRNA,因此這種病毒形成dmv來協調其複製,並將複製RNA從rlr中隱藏起來。nsp4病毒複製蛋白似乎指導了這種膜重排,因為它的突變改變了這些dmv的組裝[87]。有趣的是,在mers - cov感染的細胞中觀察到類似的現象[88],表明至少有兩種冠狀病毒將它們的dsRNA隱藏在dmv中,避免被宿主發現[89]。SARS-CoV核衣殼(N)蛋白可能通過類似的機製抑製IFN的產生。研究表明,N蛋白通過靶向途徑的早期步驟抑製IFN信號[90,91],並與dsRNA結合[51,92]。因此,N蛋白可能通過屏蔽RIG-I對dsRNA的識別,在阻斷先天免疫反應中發揮關鍵作用[91]。SARS nsp14蛋白含有3 ' -5 '核糖核酸外切酶結構域,因此該蛋白可能通過降解病毒dsRNA複製中間體來限製IFN反應。這一觀點的間接支持來自對LASFV編碼的NP的研究,它包含一個類似的外切酶結構域。 Mutation of critical residues within this domain abrogated the ability of LASFV NP to inhibit induction of the IFNα/β promoter [63-65]. While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 SARS-CoV nsp14 protein suppresses the IFN response by degrading dsRNA, further work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if this is indeed the case. Nevertheles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similar approaches are employed by viruses from different families. In this case an arenavirus and a coronavirus.

由SARS-CoV編碼的其他幾種蛋白質可以拮抗RIG-I信號通路。例如,ORF9b蛋白通過靶向線粒體和MAVS/TRAF3/TRAF6抑製先天免疫。ORF9b的表達改變了MAVS的線粒體形態和亞細胞定位。ORF9b的存在也導致了MAVS的泛素化和降解,伴隨著RIG-I信號通路的兩個關鍵成分TRAF3和TRAF6的丟失[93]。SARS-CoV ORF3b和ORF6蛋白限製了rlr介導的IFN的誘導。ORF3定位於線粒體外膜,因此可能在線粒體或MAVS下遊點抑製MAVS[90,94]。相反,ORF6主要定位於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可能破壞IFN反應所必需的內質網/高爾基體轉運[90]。SARS-CoV M蛋白通過與TRAF3結合抑製IFN的誘導,阻礙TRAF-·TANK·TBK1/IKKɛ複合物的形成,從而抑製TBK1/IKKɛ依賴的IRF3和IRF7的激活[95]。最後,SARS-CoV nsp3蛋白的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PLP)結構域與STING相互作用,破壞這一銜接分子的二聚和激活。鈍化STING無法將MAVS招募到TBK1-IKKɛ複合體中,因此這些激酶不會磷酸化IRF3, IFN基因表達也不會被誘導。 The PLP domain of nsp3 also disrupts NF-κB signaling, possibly by a similar mechanism [96] and it expresses a deubiquitinating activity that removes Ub from key components of the pathway, including RIG-I, STING, TBK1 and IRF3 [96,97].

MERS-CoV ORF4b的表達可拮抗宿主IFNα/β的表達,而宿主IFNα/β在病毒感染時通常上調[98]。由ORF4b編碼的附屬蛋白稱為p4b,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起作用[99]。有趣的是,Yang和同事證明了在細胞質中p4b結合TBK1和IKKɛ,從而抑製MAVS和IKKɛ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同時抑製IRF3的磷酸化[98]。在細胞核內,該蛋白抑製IRF3和IRF7誘導的IFN-β的表達。然而,消融蛋白的核定位信號消除了其抑製IFN- β表達的能力,但沒有抑製RIG-I, TBK-1, MAVS, MDA5和IKKɛ誘導的IFN- β表達。這表明p4b使用多種方法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抑製IFN- β,無疑有助於觀察到的病毒致病性。有趣的是,MERS-CoV M蛋白能夠與TRAF3相互作用,從而阻礙TRAF3- tbk1的相互作用,從而導致IRF3激活降低。MERS-CoV M蛋白的n端跨膜結構域足以與TRAF3相互作用[100],這與SARS-CoV M蛋白的研究結果相似[101]。

水泡性口炎病毒

雖然VSV不在世衛組織的新發病毒名單上,但它是被廣泛研究的一種病毒Rhabdoviridae宿主範圍包括昆蟲、牛、馬和豬,它是研究病毒和宿主IFN反應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個極好的模型係統。野生型病毒感染細胞中IFN誘導的缺失被認為是由於存在一個或多個病毒編碼的IFN抑製子,這些抑製子可能在IFN誘導病毒中存在缺陷[102]。其中一種抑製因子是基質(M)蛋白,它對許多與VSV感染相關的細胞毒性作用至關重要,包括下調宿主基因的全局表達[39,78,103]和抑製宿主mrna的核-細胞質運輸[9,11,104]。M蛋白已被證明可以抑製宿主轉錄[39,103],並在沒有其他病毒成分的情況下抑製IFN-β基因表達[78]。因此,一些研究人員提出VSV通過m介導的宿主基因表達“關閉”來逃避IFN反應。為支持這一假設,病毒抑製宿主基因表達的能力與其抑製IFN表達的能力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野生型VSV能迅速抑製宿主RNA和蛋白質合成,是IFN[22]的低誘導劑或非誘導劑。相比之下,VSV突變株T1026R1[103]含有M蛋白51位(M51R)的單氨基酸突變[105],抑製宿主RNA和蛋白質合成的能力延遲[106],是IFN的優良誘導劑[21,30]。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無論是在病毒感染的情況下,還是單獨表達時,M蛋白都能夠通過靶向典型NF-κB通路中的一個步驟,阻止病毒介導的NF-κB激活,而M51R突變則廢除了這一功能[107]。這些結果表明VSV M蛋白編碼兩個IFN基因表達抑製子;抑製宿主基因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特異性幹擾NF-κB通路抑製IFN-β啟動子誘導的能力。這與RVFV NSs蛋白使用的分子策略類似,它通過抑製宿主的全局轉錄間接抑製IFN基因的表達,並通過在IFN基因啟動子上形成多蛋白抑製複合體直接抑製IFN基因的表達。

結論和建議

這裏討論的許多新出現的病毒對人類是致命的。雖然VSV不是致命的,但它是一個被充分研究的病毒感染和宿主免疫檢測模型,並揭示了在其他病毒中看到的宿主先天免疫逃避機製。有趣的是,即使在病毒家族中,單個病毒用於阻止宿主固有免疫監視的方法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有些方法在不同家族的病毒之間是共享的。綜上所述,這種由不同RNA病毒逃避宿主免疫的複雜故事使得使用單一治療方法的前景變得不可能。因此,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病毒編碼蛋白與其宿主蛋白之間的特定相互作用,以便開發挽救生命的療法。


參考文獻

  1. Randall RE, goodourn S(2008)幹擾素和病毒:誘導、信號、抗病毒反應和病毒對抗之間的相互作用。病毒學報89:1-47。[Ref。
  2. Bowie AG, Unterholzner L(2008)模式識別受體信號的病毒逃避和顛覆。免疫應答8:911-922。[Ref。
  3. Pichlmair A, Schulz O, Tan CP, Näslund TI, Liljeström P,等(2006)rig - i介導的含5 ' -磷酸單鏈RNA的抗病毒應答。科學314:997 - 1001。[Ref。
  4. Baum A, García-Sastre A (2011) RIG-I對病毒RNA的鑒別識別。毒性2:166 - 169。[Ref。
  5. Kato H, Takeuchi O, Mikamo-Satoh E, Hirai R, Kawai T,等。(2008)維甲酸誘導基因i和黑素瘤分化相關基因對雙鏈核糖核酸的長度依賴識別5。中華醫學雜誌205:1601-1610。[Ref。
  6. 病毒幹擾。即幹擾素。生物學報147:258-267。[Ref。
  7. Akira S (2006) TLR信號。微生物免疫學雜誌311:1-16。[Ref。
  8. 世衛組織(2016年)可能導致重大流行病的8種新發疾病。世界經濟論壇,世界衛生組織,瑞士日內瓦。[Ref。
  9. Walter CT, Barr JN(2011)布尼亞病毒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的最新進展。病毒學報92:2467-2484。[Ref。
  10. Ikegami T(2012)裂穀熱病毒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多樣性。抗病毒藥物Res 95: 293-310。[Ref。
  11. Keshtkar-Jahromi M, Kuhn JH, Christova I, Bradfute SB, Jahrling PB,等(2011)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疫苗和治療方法的現狀和未來展望。抗病毒保留率90:85-92。[Ref。
  12. Bridgen A, Weber F, Fazakerley JK, Elliott RM(2001)布尼亞病毒非結構蛋白NSs是一種參與病毒發病機製的非必需基因產物。美國科學院學報98:664-669。[Ref。
  13. 艾略特·RM,韋伯·F(2009)布尼亞病毒和I型幹擾素係統。病毒1:1003 - 1021。[Ref。
  14. Blakqori G, Delhaye S, Habjan M, Blair CD, Sánchez-Vargas I等(2007)拉克羅斯布尼亞病毒非結構蛋白NSs可抑製哺乳動物宿主I型幹擾素係統。病毒學報(英文版):4991-4999。[Ref。
  15. Weber M, Gawanbacht A, Habjan M, Rang A, Borner C,等(2013)傳入的RNA病毒核衣殼包含5 ' -三磷酸化基因組激活RIG-I和抗病毒信號。細胞宿主微生物13:336-346。[Ref。
  16. 張麗娟,張麗娟,張麗娟,等(2001)裂穀熱病毒非結構蛋白NSs對幹擾素拮抗作用的遺傳學證據。中國病毒學報(英文版):1371-1377。[Ref。
  17. Le May N, Mansuroglu Z, Léger P, Josse T, Blot G,等(2008)一種SAP30複合物抑製裂穀熱病毒感染細胞ifn - β的表達。PLoS Pathog 4: e13。[Ref。
  18. 黃妮,林春春,林永生,餘衛平(2003)SAP30對YY1活性的調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306:267-275。[Ref。
  19. Le May N, Dubaele S, Proietti De Santis L, Billecocq A, Bouloy M(2004)裂穀出血熱病毒的TFIIH轉錄因子靶點。細胞116:541 - 550。[Ref。
  20. Kalveram B, Lihoradova O, Ikegami T(2011)裂穀熱病毒NSs蛋白促進TFIIH亞基p62翻譯後下調。病毒學報85:6234-6243。[Ref。
  21. Andersson I, Karlberg H, Mousavi-Jazi M, Martínez-Sobrido L, Weber F(2008)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延遲固有免疫反應的激活。中國醫學病毒雜誌80:1397-1404。[Ref。
  22. Weber F, Mirazimi A(2008)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的幹擾素和細胞因子應答;一種新興的被忽視的病毒性動物病。細胞因子生長因子Rev 19: 395-404。[Ref。
  23. Habjan M, Andersson I, Klingström J, Schümann M, Martin A, et al.(2008)處理基因組5 '端作為負鏈RNA病毒避免rig -I依賴性幹擾素誘導的策略。PLoS One 3: e2032。[Ref。
  24. Goubau D, Schlee M, Deddouche S, Pruijssers AJ, Zillinger T,等(2014)通過rig - i介導的含5 ' -二磷酸核糖核酸的抗病毒免疫。自然514:372 - 375。[Ref。
  25. Wang Y, Ludwig J, Schuberth C, Goldeck M, Schlee M,等(2010)先天免疫受體RIG-I對5 ' -ppp RNA模式識別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學17:781-787。[Ref。
  26. Spengler JR, Patel JR, Chakrabarti AK, Zivcec M, García-Sastre A,等(2015)RIG-I介導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的抗病毒應答。病毒學報89:10219-10229。[Ref。
  27. Frias-Staheli N, Giannakopoulos NV, Kikkert M, Taylor SL, Bridgen A, et al.(2007)卵巢腫瘤域含病毒蛋白酶逃避泛素和isg15依賴的先天免疫反應。細胞宿主微生物2:4 4-416。[Ref。
  28. Capodagli GC, McKercher MA, Baker EA, Masters EM, Brunzelle JS等。(2011)克裏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卵巢腫瘤結構域蛋白酶的共價鍵合泛素複合物的結構分析。病毒學報85:3621-3630。[Ref。
  29. James TW, Frias-Staheli N, Bacik JP, Levingston Macleod JM, Khajehpour M,等(2011)含有蛋白酶的病毒性卵巢腫瘤域去除泛素和幹擾素刺激基因15的結構基礎。美國科學院學報108:2222-2227。[Ref。
  30. 趙c, Collins MN, Hsiang TY, Krug RM(2013)幹擾素誘導的ISG15通路:一場持續的病毒-宿主戰鬥。微生物學雜誌21:181-186。[Ref。
  31. Mire CE, Geisbert JB, Marzi A, Agans KN, Feldmann H,等(2013)水泡性口炎病毒疫苗保護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對抗本迪布喬埃博拉病毒。PLoS nel Trop Dis 7: e2600。[Ref。
  32. Connor JH, McKenzie MO, Parks GD, Lyles DS(2007)一係列負鏈病毒Hsp90抑製後的抗病毒活性和RNA聚合酶降解。病毒學362:109 - 119。[Ref。
  33. 張愛普,Abelson DM, Bornholdt ZA,劉濤,Woods VL,等(2012)埃博拉病毒VP24幹擾素拮抗劑:了解你的敵人。毒性3:440 - 445。[Ref。
  34. Mateo M, Reid SP, Leung LW, Basler CF, Volchkov VE(2010)埃博拉病毒VP24與核蛋白結合是抑製幹擾素信號的必要條件。病毒學報84:1169-1175。
  35. Basler CF, Amarasinghe GK(2009)埃博拉和馬爾堡病毒對幹擾素反應的逃避。J幹擾素細胞因子Res 29: 511-520。[Ref。
  36. Ramanan P, Shabman RS, Brown CS, Amarasinghe GK, Basler CF等(2011)絲狀病毒免疫逃避機製。病毒3:3:1634- 1649。[Ref。
  37. Cárdenas WB, Loo YM, Gale M Jr, Hartman AL, Kimberlin CR,等(2006)埃博拉病毒VP35蛋白結合雙鏈RNA抑製RIG-I信號誘導的α / β幹擾素產生。病毒學報80:5168-5178。[Ref。
  38. Hartman AL, Towner JS, Nichol ST(2004)紮伊爾埃博拉病毒VP35的c端基本氨基酸基序對於I型幹擾素拮抗劑至關重要,並與另一種幹擾素拮抗劑——甲型流感病毒NS1蛋白的rna結合結構域高度一致。病毒學328:177 - 184。[Ref。
  39. 梁德偉,Ginder ND, Fulton DB, Nix J, Basler CF等(2009)埃博拉病毒VP35幹擾素抑製域結構。中國科學院學報106:411-416。[Ref。
  40. Leung DW, Prins KC, Borek DM, Farahbakhsh M, Tufariello JM等(2010)埃博拉VP35識別dsRNA和拮抗幹擾素的結構基礎。分子生物學雜誌17:165-172。[Ref。
  41. Ramanan P, Edwards MR, Shabman RS, Leung DW, Endlich-Frazier AC等(2012)馬爾堡病毒vp35介導的免疫逃避機製的結構基礎。美國科學院學報109:20661- 20666。[Ref。
  42. Zinzula L, Esposito F, Pala D, Tramontano E(2012)全長重組野生型和突變體紮伊爾埃博拉病毒VP35的dsRNA結合鑒定。抗病毒Res 93: 354-363。[Ref。
  43. Kimberlin CR, Bornholdt ZA, Li S, Woods VL, MacRae IJ等(2010)埃博拉病毒VP35使用雙峰策略結合dsRNA進行先天免疫抑製。中國環境科學學報(英文版)107:314-319。[Ref。
  44. edward MR, Liu G, Mire CE, Sureshchandra S, Luthra P,等(2016)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VP35蛋白對幹擾素反應的差異調控。接線柱14:1632-1640。[Ref。
  45. Dilley KA, Voorhies AA, Luthra P, Puri V, Stockwell TB,等(2017)通過深度測序發現埃博拉病毒VP35蛋白結合病毒免疫刺激和宿主rna。PLoS One 12: e0178717。[Ref。
  46. Hartman AL, Dover JE, Towner JS, Nichol ST(2006)含有IRF-3抑製域中斷的重組紮伊爾埃博拉病毒的反向遺傳生成導致體外病毒生長減弱和IRF-3激活水平升高,而不抑製病毒的轉錄或複製。病毒學報80:6430-6440。[Ref。
  47. Prins KC, Cárdenas WB, Basler CF(2009)埃博拉病毒蛋白VP35損害幹擾素調節因子激活激酶IKKepsilon和TBK-1的功能。中國病毒學報(英文版):3069-3077。[Ref。
  48. Lui PY, Wong LR, Ho TH, Au SWN, Chan CP,等(2017)PACT通過促進MDA5寡聚化促進rna誘導的MDA5激活。免疫雜誌199:1846-1855。[Ref。
  49. Luthra P, Ramanan P, Mire CE, Weisend C, Tsuda Y, et .(2013)埃博拉病毒VP35蛋白與RIG-I激活子PACT相互拮抗決定感染結局。細胞宿主微生物14:74-84。[Ref。
  50. Kubota T, Matsuoka M, Chang TH, Tailor P, Sasaki T, et .(2008)病毒感染觸發IRF3和IRF7的sumo化,導致I型幹擾素基因表達的負調控。生物化學雜誌28:25660-25670。[Ref。
  51. Chang TH, Kubota T, Matsuoka M, Jones S, Bradfute SB等(2009)埃博拉紮伊爾病毒利用宿主SUMO修飾機製阻斷I型幹擾素的產生。PLoS Pathog 5: e1000493。[Ref。
  52. 蘭山,McLay L, Aronson J, Ly H,梁勇(2008)Pichinde沙粒病毒強毒株和無毒毒株的基因組比較。Arch virrol 153: 1241-1250。[Ref。
  53. Briese T, Paweska JT, McMullan LK, Hutchison SK, Street C,等。(2009)來自南部非洲的一種新的出血熱相關沙粒病毒Lujo病毒的基因檢測和表征。PLoS Pathog 5: e1000455。[Ref。
  54. Charrel RN, Coutard B, Baronti C, Canard B, Nougairede A等(2011)沙粒病毒和漢坦病毒:從流行病學和基因組學到抗病毒。抗病毒Res 90: 102-114。[Ref。
  55. Ogbu O, Ajuluchukwu E, Uneke CJ(2007)西非次區域的拉沙熱概況。中國媒介傳播雜誌44:1-11。[Ref。
  56. Charrel RN, de Lamballerie X, Emonet S(2008)沙粒病毒屬的係統發育。微生物學雜誌11:362-368。[Ref。
  57. Mahanty S, Hutchinson K, Agarwal S, McRae M, Rollin PE,等(2003)前沿:埃博拉和拉沙病毒對樹突狀細胞和適應性免疫的損傷。免疫雜誌17:2797-2801。[Ref。
  58. Baize S, Kaplon J, Faure C, Pannetier D, george - courbot MC等(2004)拉沙病毒感染人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是產生的,但不能激活細胞。中華免疫學雜誌32(4):359 - 361。[Ref。
  59. Carnec X, Baize S, Reynard S, Diancourt L, Caro V, et al.(2011)反向遺傳產生的拉沙病毒核蛋白突變體在人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中誘導強烈的I型幹擾素反應。病毒學報85:12093-12097。[Ref。
  60. Martinez-Sobrido L, Giannakas P, Cubitt B, García-Sastre A, de la Torre JC(2007)沙粒病毒核蛋白誘導I型幹擾素的差異抑製作用。病毒J: 12696-12703。[Ref。
  61. Müller S, Geffers R, Günther S(2007)拉沙病毒感染HuH-7細胞的基因表達分析。病毒學報88:1568-1575。
  62. Martínez-Sobrido L, Zúñiga EI, Rosario D, García-Sastre A, de la Torre JC(2006)原型沙粒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膜腦膜炎病毒的核蛋白對I型幹擾素反應的抑製作用。病毒學報80:9192-9199。[Ref。
  63. 齊霞,蘭鬆,王偉,schede LM,董浩等(2010)Lassa核蛋白結構揭示的Cap結合和免疫逃避。自然468:779 - 783。[Ref。
  64. Hastie KM, Kimberlin CR, Zandonatti MA, MacRae IJ, sapire EO(2011)拉沙病毒核蛋白的結構揭示了一種對免疫抑製必不可少的dsrn特異性3 '至5 '外切酶活性。美國科學院學報108:2396-2401。[Ref。
  65. 蔣欣,黃強,王偉,董宏,李紅等(2013)含三磷酸dsRNA的沙粒病毒核蛋白結構揭示了一種獨特的免疫抑製機製。生物化學雜誌28:16949-16959。[Ref。
  66. Harmon B, Kozina C, Maar D, Carpenter TS, Branda CS,等。(2013)塔卡裏貝病毒核蛋白中對抗幹擾素活性重要的關鍵氨基酸的鑒定。生物化學雜誌288:8702-8711。[Ref。
  67. Reynard S, Russier M, Fizet A, Carnec X, Baize S(2014)拉沙病毒核蛋白的外切酶結構域對於避免RIG-I信號轉導和抑製先天免疫反應至關重要。病毒學報88:13923- 13927。[Ref。
  68. Rodrigo WW, Ortiz-Riaño E, Pythoud C, Kunz S, de la Torre JC,等(2012)沙粒病毒核蛋白阻止核因子kappa B.的激活。
  69. Pythoud C, Rodrigo WW, Pasqual G, Rothenberger S, MartínezSobrido L,等(2012)沙粒病毒核蛋白靶向幹擾素調節因子激活激酶IKKε。病毒學報86:7728-7738。[Ref。
  70. Audsley MD, Moseley GW(2013)固有免疫副粘病毒逃避:針對共同目標的不同策略。世界病毒2:57-70。[Ref。
  71. Gurley ES, Hegde ST, Hossain K, Sazzad HMS, Hossain MJ,等(2017)人類、蝙蝠、樹木和文化在尼帕病毒傳播中的融合,孟加拉國。新發傳染病23:1446-1453。[Ref。
  72. Mc Michael L, Edson D, Smith C, Mayer D, Smith I,等(2017)澳大利亞飛狐生理應激與亨德拉病毒。PLoS One 12: e0182171。[Ref。
  73. 王麗芳(2012)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何以如此致命?病毒2:242-247。[Ref。
  74. Glennon NB, Jabado O, Lo MK, Shaw ML(2015)病毒誘導的吸血翼龍先天免疫反應的轉錄組分析及其尼帕病毒幹擾素拮抗劑功能的衰減。病毒學報89:7550-7566。[Ref。
  75. Park MS, Shaw ML, Muñoz-Jordan J, Cros JF, Nakaya T,等(2003)基於新城疫病毒(NDV)的檢測顯示NDV V蛋白和尼帕病毒V、W和C蛋白的幹擾素拮抗劑活性。中國生物技術學報(英文版)[Ref。
  76. Shaffer JA, Bellini WJ, Rota PA(2003)麻疹病毒C蛋白抑製I型幹擾素反應。病毒學315:389 - 397。[Ref。
  77. Yokota S, Saito H, Kubota T, Yokosawa N, Amano K,等(2003)麻疹病毒抑製幹擾素- α信號通路:抑製Jak1磷酸化以及病毒附屬蛋白C和V與幹擾素- α受體複合體的關聯。病毒學306:135 - 146。[Ref。
  78. Ksiazek TG, Erdman D, Goldsmith CS, Zaki SR, Peret T,等(2003)一種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英國醫學雜誌:1953-1966。[Ref。
  79. Cherry JD(2004) 2002-2003年SARS小流行的年表。兒科呼吸Rev 5: 262-269。[Ref。
  80. 馮維強,俞伯林(2003)SARS病死率。Cmaj 169: 277- 278。[Ref。
  81. Suresh MR, Bhatnagar PK, Das D(2008)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CoV)診斷和治療的分子靶點。藥學雜誌11:1 -13。[Ref。
  82. Zumla A, Hui DS, Perlman S(2015)中東呼吸綜合征。《柳葉刀》386:995 - 1007。[Ref。
  83. Totura AL, Baric RS (2012) SARS冠狀病毒發病機製:宿主先天免疫應答和病毒幹擾素拮抗。病毒評論2:264-275。[Ref。
  84. Zielecki F, Weber M, Eickmann M, Spiegelberg L, Zaki AM等(2013)人呼吸道冠狀病毒EMC與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人類細胞趨同性和先天免疫係統相互作用的比較。中國病毒學報(英文版):5300-5304。[Ref。
  85. Josset L, Menachery VD, Gralinski LE, Agnihothram S, Sova P,等(2013)細胞宿主對感染新型人類冠狀病毒EMC的反應預測潛在的抗病毒藥物以及與SARS冠狀病毒的重要區別。MBio 4: e00165-13。[Ref。
  86. Kindler E, Jonsdottir HR, Muth D, Hamming OJ, Hartmann R,等(2013)新型人β冠狀病毒EMC在人原發性上皮細胞上的高效複製突出了其人畜共患病的潛力。MBio 4: e00611-12。[Ref。
  87. Clementz MA, Kanjanahaluethai A, O Brien TE, Baker SC(2008)小鼠冠狀病毒複製蛋白nsp4的突變改變了雙膜囊泡的組裝。病毒學375:118 - 129。[Ref。
  88. de Wilde AH, Raj VS, Oudshoorn D, Bestebroer TM, van Nieuwkoop S等(2013)mers冠狀病毒複製誘導嚴重的體外細胞病理,並被環孢素A或幹擾素-α治療強烈抑製。病毒學報94:1749-1760。[Ref。
  89. Knoops K, Kikkert M, Worm SH, Zevenhoven-Dobbe JC, van der Meer Y等(2008)sars冠狀病毒複製由修飾的內質網的網泡網絡支持。生物學報6:e226。[Ref。
  90. Kopecky-Bromberg SA, Martínez-Sobrido L, Frieman M, Baric RA, Palese P(2007)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開放閱讀框(ORF) 3b、ORF 6和核衣殼蛋白作為幹擾素拮抗劑。病毒學報81:15 48-557。[Ref。
  91. 陸霞,潘傑,陶傑,郭東(2011)SARS-CoV核衣殼蛋白通過靶向IFN-β誘導通路的起始步驟拮抗IFN-β反應,其c端區域是拮抗作用的關鍵區域。病毒基因42:37-45。[Ref。
  92. 唐景青,吳明民,陳聖華,侯明明,洪明明,等。(2005)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和229E人冠狀病毒核衣殼蛋白的生化和免疫學研究。蛋白質組學5:925 - 937。[Ref。
  93. 史燦燦,齊海燕,Boularan C,黃乃林,Abu-Asab M,等(2014)sars冠狀病毒開放閱讀框-9b通過靶向線粒體和MAVS/TRAF3/TRAF6信號體抑製先天免疫。中華免疫學雜誌19(3):369 - 369。[Ref。
  94. Freundt EC, Yu L, Goldsmith CS, Welsh S, Cheng A,等(2010)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相關冠狀病毒開放閱讀框3a蛋白促進膜重排和細胞死亡。病毒學報84:1097-1109。[Ref。
  95. Siu KL, Kok KH, Ng MH, Poon VK, Yuen KY,等(2009)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蛋白通過阻礙TRAF3.TANK的形成抑製I型幹擾素的產生。TBK1 / IKKepsilon複雜。生物化學雜誌284:16202-16209。[Ref。
  96. Frieman M, Ratia K, Johnston RE, Mesecar AD, Baric RS(2009)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木瓜蛋白酶樣蛋白酶泛素樣結構域和催化結構域調節IRF3和NF-kappaB信號的拮抗作用。J .病毒學報:6689-6705。[Ref。
  97. Clementz MA, Chen Z, Banach BS, Wang Y, Sun L,等(2010)冠狀病毒木瓜蛋白酶的去泛素化和幹擾素拮抗活性。病毒學報84:4619-4629。[Ref。
  98. 楊燕,葉峰,朱寧,王偉,鄧燕等。(2015)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ORF4b蛋白通過胞質和核靶點抑製I型幹擾素的產生。科學報告5:17554。[Ref。
  99. Matthews KL, Coleman CM, van der Meer Y, Snijder EJ, Frieman MB(2014)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和兩種相關蝙蝠冠狀病毒orf4b編碼的附屬蛋白定位於細胞核並抑製先天免疫信號傳導。病毒學報(英文版):874-882。
  100. 劉穎,Olagnier D,林銳(2016)宿主和病毒調節rig - i介導的抗病毒免疫。Front Immunol 7:662。[Ref。
  101. 蕭坤林,陳沛平,郝克勤,邱逸,吳鵬,金達元(2014)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蛋白抑製先天抗病毒反應通過第一跨膜結構域介導。細胞分子免疫11:141-149。[Ref。
  102. Marcus PI, sekickick MJ(1987)病毒誘導幹擾素。十五。水泡性口炎病毒幹擾素誘導抑製顆粒的生物學特性。幹擾素雜誌7:269-284。[Ref。
  103. Stanners CP, Francoeur AM, Lam T (1977) VSV突變體細胞致病性減弱的分析:抑製蛋白質合成的病毒功能突變P。細胞11:273 - 281。[Ref。
  104. Petersen JM, Her LS, Varvel V, Lund E, Dahlberg JE(2000)水泡性口炎病毒的基質蛋白在細胞核內並與核孔複合體相關時,會抑製核細胞質運輸。摩爾細胞生物學20:8590-8601。[Ref。
  105. 水皰性口炎病毒基質蛋白抑製來自人β幹擾素啟動子的轉錄。病毒學報71:371-377。[Ref。
  106. 水皰性口炎病毒基因組的兩個轉錄產物可能控製l細胞蛋白的合成。病毒學報45:618-626。[Ref。
  107. Varble AJ, Ried CD, Hammond WJ, Marquis KA, Woodruff MC,等(2016)水泡性口炎病毒基質蛋白抑製小鼠L929細胞NF-κB活化。病毒學499:99 - 104。[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Aritcle類型:評論文章

引用:Ferran MC, Skuse GR(2017):新出現的病毒逃避宿主固有免疫:拮抗宿主RIG-I通路。J新興疾病病毒3(3):doi http://dx.doi.org/10.16966/2473-1846.135

版權:©2017 Skuse GR,等。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7年9月11日

  • 接受日期:2017年10月05

  • 發表日期: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