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與新發疾病- Forschen

全文

評論文章
了解靈長類皰疹病毒

R Eberle1L Jones-Engel2

1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獸醫健康科學中心,獸醫病理學係
2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及人口與生態研究中心

*通訊作者:麗莎·瓊斯-恩格爾,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係和人口與生態研究中心,華盛頓電子郵件:ljengel@uw.edu


摘要

與人類單純皰疹病毒相關的病毒存在於所有經檢測的非人靈長類動物(NHP)物種中,並有跨物種傳播的記錄。皰疹病毒存在於獼猴,皰疹B病毒(BV)很少引起疾病的自然獼猴宿主。然而,當傳播到非本地宿主時,如果不立即治療,BV有時會導致嚴重甚至致命的疾病。本文就BV的分類、分子生物學、生理學、流行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麵作一綜述。我們還總結了關於其他NHP物種的相關皰疹病毒的已知情況以及這些病毒的人畜共患病潛力。

關鍵字

α皰疹病毒;皰疹B;BV;機器皰疹病毒1型;靈長類動物;獼猴;獼猴屬;Papiine;Cercopithecine;Saimirine; Ateline; HSV1; HSV2; ChHV; HVP2; SA8; HVS1; Sahv1; HVA1; AtHV1

非人靈長類動物α-皰疹病毒

和人類一樣,非人類靈長類動物(NHPs)自然會感染幾種皰疹病毒。有八種不同的人類皰疹病毒,可分為三組:α-、β-和γ-皰疹病毒。與所有人類皰疹病毒相關的病毒已從許多不同種類的NHPs中分離或檢測到。皰疹病毒通常不會在其自然宿主的健康成員中引起嚴重感染,大多數此類感染是無症狀的。皰疹病毒的一個特征是它們能夠建立潛伏感染,在宿主的生命中持續存在,而沒有臨床明顯的感染跡象。在對各種刺激的反應中,潛伏病毒可以重新激活並進行裂解複製,導致感染性病毒脫落,然後可傳播到naïve宿主,從而使病毒永久存在。與宿主和病毒之間的這種密切聯係一致,許多係統發育分析得出結論,皰疹病毒與它們的宿主物種共同進化。

由於人類和NHPs在基因和生理上是相似的,所以一些NHPs的皰疹病毒可以感染人類,也就不足為奇了,反之亦然。雖然大多數這種跨物種感染可能是流產的(即,病毒不能完成其複製周期來產生活性或潛伏感染或引起臨床明顯疾病),但一些皰疹病毒在傳播到非自然宿主物種時,會產生嚴重或致命的感染。這方麵最臭名昭著的NHP病毒是獼猴的猴B病毒(BV)。雖然這篇綜述主要關注BV,但也將總結其他NHP α-皰疹病毒的人畜共患病潛力的現有信息。

B型皰疹病毒

B型皰疹病毒(BV)自然發生在亞洲猴子屬獼猴屬[1 - 5]。雖然自1932年被孤立以來,多年來有幾個名字[6](最常見的皰疹病毒simiae猴B病毒和B型皰疹病毒),BV被正式指定Macacine皰疹病毒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7]。BV是家庭的一員Herpesviridae,亞科Alphaherpesvirinae,屬Simplexvirus.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單病毒概述見表1。這些病毒都是密切相關的,盡管其親緣程度通常反映其宿主物種的親緣程度[8,9]。靈長類動物的β-和γ-皰疹病毒也是如此。

主機物種 通常指定 ICTV官方名稱
(通用名)
人類 HSV1,染 人類皰疹病毒1、2型(單純皰疹病毒)
黑猩猩 ChHV (黑猩猩皰疹病毒)*
短尾猿 B型皰疹 Macacine皰疹病毒1
狒狒 HVP2 Papiine皰疹病毒2
長尾黑顎猴、狒狒 Cercopithecine皰疹病毒2
葉猴 (葉猴皰疹病毒)*
鬆鼠猴 HVS1, Sahv1 Saimirine皰疹病毒1
蜘蛛猴 HVA1, AtHV1 Ateline皰疹病毒1

表1:從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分離的α-皰疹病毒
*尚未被ICTV正式分類

BV分子生物學

BV與HSV密切相關,所以關於HSV結構、蛋白質功能和病毒複製的許多已知知識可能也適用於BV。BV具有典型的α-皰疹病毒病毒粒子結構,線性DNA基因組約155 kbp,被包裹在一個125納米的二十麵體衣殼內,衣殼嵌入無定形蛋白被膜中,被脂質膜包裹[10,11]。正如病毒基因組相對較大的尺寸所預期的那樣,皰疹病毒的結構和複製都很複雜。就像其他成員一樣simplexvirus屬,BV編碼超過70種蛋白質和許多mirna[12-15]。

BV的主機範圍很廣在體外有效地感染了大多數被測試的細胞係。BV的裂解複製周期從病毒粒子附著到宿主細胞開始,可能是由糖蛋白C (gC)與細胞表麵硫酸肝素結合介導的。這允許gD糖蛋白特異性結合細胞表麵分子,進而改變gB和gH/gL糖蛋白的結構,啟動病毒包膜與細胞質膜的融合。雖然已經確定了HSV的五個gD受體,但BV似乎隻識別nectin-1[16-18]。此外,雖然gD是幾種α -皰疹病毒進入的必要條件,但gD似乎不是BV進入[19]的必要條件。當病毒包膜與宿主細胞膜融合時,病毒粒子核衣殼和被膜蛋白被釋放到細胞質中。然後將核衣殼運輸到核孔中,在那裏病毒基因組被釋放到[13]核中。BV的複製周期相當快,大約在感染[20]後6-8小時出現細胞外子代病毒。

HSV的一種被膜蛋白[UL41,病毒粒子宿主關閉(vhs)蛋白]在規避先天免疫反應中起著核心作用。UL41一旦被釋放到細胞質中,就會降解細胞內的信使rna,從而取消細胞啟動β-幹擾素(IFN-β)反應。BV UL41編碼序列的缺失或UL41 RNase活性位點的突變會阻止mRNA的降解,並允許宿主細胞蛋白質的繼續合成。結果,感染細胞能夠產生IFN-β反應,表明BV UL41的功能類似於HSV UL41[21]。另一個在修改宿主細胞以進行病毒複製方麵發揮重要作用的HSV基因是RL1(或γ-34.5)。HSV γ34.5蛋白不僅是小鼠神經毒性的決定因素,而且在子代病毒粒子從細胞的出口和抑製MHC II蛋白表麵表達方麵也有作用[22-25]。盡管它在HSV中很重要,BV和相關的猴病毒並沒有RL1基因的同源物。細胞對感染的抗病毒反應之一是通過翻譯起始因子eIF- 2α的磷酸化來停止蛋白質合成。HSV γ-34.5蛋白使eIF-2α脫磷,從而使蛋白合成繼續[24]。缺乏RL1同源物的BV不會使eIF-2α脫磷,但病毒蛋白合成仍在BV感染的細胞中繼續[未發表]。 Consistent with this, deletion of the region of the BV genome where an RL1 homologue would be located does not affect BV replication, inhibition of the cellular IFN-β response, or neurovirulence of BV in mice [unpublished]. Thus, while BV is certainly similar to HSV,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well.

1971年,Hull[26]報告了福爾馬林對恒河猴BV分離物的失活(解剖)作為疫苗使用,該BV毒株(E2490)自此成為BV的“標準”毒株。該BV菌株的基因組序列已經確定[27-29],盡管不同實驗室測定的序列之間有一些微小的差異。來自不同BV分離株的一些個體基因序列也有報道[30-33]。從圈養繁殖的長尾獼猴分離的BV株的基因組序列(m . fascicularis)也曾報告有致命的BV感染[34]。最近,14株恒河猴BV分離株和豬尾BV分離株的基因組序列已經確定。m . nemestrina)和獅尾(m·西勒諾斯)獼猴[未出版]。所有BV基因組的G+C含量都非常高,約為75%,在遺傳組織上與HSV2和ChHV相似。將參考菌株E2490與其他BV恒河猴分離株的基因組序列進行比較,所有編碼序列和miRNAs都高度保守。最顯著的差異在於不編碼蛋白質或miRNAs的長重複區和短重複區(RL和RS, resp.)。BV基因組中存在多個重複序列區域,在G或c的重複序列迭代次數、重複單元序列、均聚束長度等方麵存在菌株特異性差異[未發表]。來自非恒河猴的BV分離株與恒河猴BV分離株非常相似,所有的編碼序列和miRNAs都是保守的。基於DNA序列數據,同源BV和HSV蛋白的氨基酸(AA)序列一致性變異平均為62.5%[29]。相比之下,BV菌株的AA序列一致性平均值約為95%,BV與HVP2菌株的AA序列一致性平均值約為87%,BV與SA8菌株的AA序列一致性平均值約為83%[27,35,36]。這一水平的AA序列同源性與以往研究發現的幾乎所有BV蛋白與同源HSV蛋白具有抗原交叉反應性[37-41]以及在ELISA、western blot和中和試驗中觀察到的BV與HSV之間廣泛的抗原交叉反應性[37,40-46]一致。

正如下麵詳細討論的,大多數BV蛋白的保守性在診斷人畜共患BV感染時非常重要。盡管大多數BV蛋白確實具有交叉反應性抗原決定因子,但許多蛋白也具有BV特異性表位。BV免疫血清與BV抗原的反應強於HSV抗原,反之亦然。此外,一些BV糖蛋白與HSV的對應物並沒有很強的保守性,因此會刺激非交叉反應性(或BV特異性)抗體。gG和gC糖蛋白已被發現主要是bv特異性抗原,但它們仍與HVP2和SA8的同源糖蛋白表現出大量的交叉反應性[29,47,48]。

獼猴自然宿主BV的生物學研究

我們對獼猴BV生物學的理解幾乎完全來自對圈養繁殖獼猴的研究。BV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和交換身體分泌物在獼猴之間水平傳播[2,3,5,49,50]。根據抗BV血清IgG的存在,在圈養和野生獼猴種群中BV感染的流行率與年齡有關。從嬰兒到青少年、青少年、青壯年和成年人,受感染者的發病率逐步增加[51-58]。性發育不成熟的獼猴在與受感染的母猴或猴群中其他受感染的動物密切接觸後可被感染,通常為口腔感染。隨著動物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2-4歲)開始活躍於社會和生殖活動,通過生殖器感染暴露於BV的幾率顯著增加。在野生獼猴種群和未隔離的傳統圈養繁殖種群中,成年獼猴BV的患病率從70%到近100%[58-60]。

大多數經曆原發性BV感染的獼猴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疾病臨床症狀,盡管在仔細檢查時有時可以看到口麵部或生殖器損傷[2,3,5,49,61]。最初的病毒複製發生在感染部位的粘膜上皮,並誘導免疫反應,導致抗病毒抗體和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的出現。當病毒複製時,它進入存在於表皮的無髓鞘感覺神經末梢,並被軸向內運輸到感覺神經節的神經元細胞體。在正常感染過程中,病毒潛伏在感覺神經元中,並保持在非複製狀態[50,62-65]。在相對罕見的情況下,通常是在嬰兒或幼童中,原發性感染可能不會隨著潛伏期的建立而結束,而是繼續發展為全身擴散的全身性感染,通常是致命的[61,66-68]。

一旦發現潛伏感染,病毒會在宿主的感覺神經元中存活[2,5,64,65,69,69,70]。周期性地對各種刺激作出反應,BV會從潛伏狀態重新激活。這種反複感染導致傳染性病毒脫落,然後可傳播到naïve宿主。大多數複發感染不伴有臨床明顯病變;因此,健康的獼猴可以擺脫傳染性BV沒有任何外在的感染跡象。在典型飼養條件下,圈養獼猴病毒脫落的頻率似乎很低(2-3%)[3,71-73]。與社會挑戰、交通、免疫抑製或新的住房環境相關的壓力都與BV的重新激活和脫落有關[63,70,74]。然而,在季節性繁殖的獼猴物種中,如恒河猴,BV的重新激活、脫落和傳播主要發生在繁殖季節[50,70- 72]。因此,與壓力源和繁殖引起的重新激活相關的潛在因素可能與激素變化有關。

獼猴屬包括至少17個物種。雖然所有獼猴似乎都攜帶BV,但從不同獼猴種獲得的BV分離株在分子水平上確實表現出差異。對從幾個獼猴種獲得的BV分離株的有限區域基因組進行PCR擴增和測序,發現存在不同的BV“基因型”,每一種都是特定於一個獼猴種[32,75,76]。雖然BV基因型之間的差異很容易通過DNA測序發現,但在生物學水平上沒有發現任何差異;不同的BV基因型似乎在它們的自然獼猴宿主中表現相同。

非獼猴BV感染

在一些與獼猴有接觸的猴種中已經報道了BV的跨物種傳播。雖然大多數報告的病例是致命的感染,但一些猴子在BV感染中存活了下來。Debrazza氏猴曾有致命感染的報告(的大白neglectus),一隻巴塔斯猴(Erythrocebus pata)及一隻黑白疣猴(疣猴spp.)[76-78],它們都被安置在動物園的獼猴附近。在DeBrazza氏猴的病例中,感染的源頭似乎是獅尾獼猴(m·西勒諾斯)被關在相鄰的籠子裏。7/8的DeBrazza氏猴出現臨床明顯疾病,但隻有3/7死亡。在一群棕色卷尾猴(宿務apella)[79]。這些動物被安置在與bv陽性獼猴相同的房間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PCR檢測中,5/7隻猴子的BV血清陽性和7/7隻猴子的BV血清陽性,但沒有一隻猴子表現出任何感染的臨床症狀。因此,盡管非獼猴的BV感染可能是致命的,但並非所有此類感染都是致命的或甚至是有症狀的。

BV的實驗發病機製模型

關於BV發病機製的實驗研究報道甚少。兔子曆來被用於BV研究,因為兔子對感染極其敏感,當通過幾乎任何途徑(包括吸入)接種時,兔子會迅速死亡[80,81]。然而,目前還沒有關於該物種致病的研究報道。BV在新生小鼠中的發病機製已有報道,但該模型係統尚未得到廣泛應用[82,83]。最近開發了一種小鼠模型,使用肌肉注射(i.m.)或皮膚劃痕進行病毒接種,模擬假定的人畜共患病感染途徑[84-86]。雖然不同BV恒河猴分離株的神經毒力變化是通過im接種觀察到的,但所有測試的BV菌株在皮膚劃痕接種時產生致命感染,並發生LD50S之間在統計上沒有差異[未發表]。此外,不同BV基因型的分離株(來自不同獼猴種的分離株)在接種i.m時沒有差異,這表明恒河猴分離株的BV可能並不比來自其他獼猴種的BV分離株更具有神經毒性[未發表]。

獼猴BV感染的診斷

各種檢測方法被用於診斷猴BV感染,包括病毒分離、病毒中和、ELISA和PCR。PCR是一種非常敏感和特異性的方法,已有文獻報道了許多檢測和定量BV的PCR方法[87-93]。然而,PCR還沒有發現廣泛用於BV感染獼猴的鑒定,因為隻有那些在采樣時實際釋放病毒的猴子才會檢測出陽性;不主動釋放病毒的潛伏感染動物不會檢測出陽性。因此,ELISA血清學檢測是檢測BV感染獼猴最廣泛的方法。雖然使用BV抗原的分析是這種檢測最理想的方法,但BV抗原製劑的生產涉及重大的生物危害問題。利用BV與相關靈長類α-皰疹病毒之間密切的遺傳和抗原關係,利用HVP2或SA8抗原進行血清學檢測已被開發出來[43,94-97]。這些檢測方法幾乎與使用BV抗原檢測BV陽性獼猴的檢測方法一樣靈敏。雖然HSV1也被用作替代抗原,但其檢測靈敏度不如HVP2或SA8抗原[94]。值得注意的是,這些elisa,包括使用BV抗原的elisa,都不能明確識別出陽性猴子實際感染的是什麼病毒; it is implicitly assumed that positive macaques are infected with BV. Even so, it should not be assumed that sero-positive animals are shedding virus. This erroneous assumption has led to the needless destruction of several macaque colonies [98,99].

人畜共患BV感染的診斷

人類BV感染的診斷是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100,101]。盡管可以進行血清學檢測,但這種檢測依賴於抗病毒抗體的檢測,而這種抗體要在感染後7-10天才會出現。BV和HSV之間的抗原交叉反應是人畜共患病BV感染診斷的主要挑戰。大多數成年人感染HSV1和/或HSV2,抗hsv抗體與BV抗原發生交叉反應。此外,當BV感染hsv免疫者時,對交叉反應性抗原的遺忘反應與序貫流感病毒感染的“原始抗原原罪”現象相似[102,103]。這導致了針對交叉反應抗原的高水平抗體,使得檢測bv特異性抗體變得更加困難[100,101]。此外,許多懷疑/潛在感染BV的患者在接觸BV事件後立即使用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這可以阻礙BV的複製,從而阻止或減弱抗BV免疫反應的強度[104]。鑒於所有這些挑戰,檢測人畜共患BV感染的血清學分析必須既敏感又具有病毒特異性,以檢測針對BV的抗體。

開發能夠可靠地區分人類人畜共患BV和HSV感染的血清學分析方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一種方法是用HSV抗原吸附人試驗血清,從而在檢測抗bv抗體[42]之前去除與HSV抗原反應的抗體。盡管這種方法降低了檢測靈敏度,但它已被成功地用於BV感染的診斷。另一種方法是利用重組DNA技術表達BV基因,生產重組蛋白作為診斷抗原[33,39,47,105-108]。重組BV抗原使用安全,生產經濟,易於標準化。BV基因的高G+C含量使得BV基因的高效原核表達變得困難和低效,但使用昆蟲杆狀病毒係統表達[47]被證明是更成功的。由於大多數BV蛋白具有交叉反應性的抗原決定因子,因此僅用部分BV蛋白的表達來產生更具有BV特異性的抗原。幾種重組BV蛋白(糖蛋白gB, gC, gD和gG)的聯合使用提高了檢測BV抗體的敏感性和特異性[47108]。

單克隆抗體(mAbs)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已開發用於BV血清學檢測[109,110]。不出所料,絕大多數抗BV單克隆抗體識別BV和HSV共同的表位。盡管已經分離出b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但它們所針對的表位未能被感染的獼猴一致識別,因此限製了它們在診斷分析中的作用[111,112]。在一個病例中,產生了一種針對gB糖蛋白的b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在感染動物中一貫被識別),但這種單克隆抗體沒有診斷價值,因為它的結合被可能針對附近表位的交叉反應抗體抑製,導致b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結合不良,從而產生假陰性結果[111]。

如上所述,聚合酶鏈反應的優點是能夠快速和特異性地檢測出少量的病毒DNA,而不是依賴於宿主對病毒的免疫反應。因此,從咬傷或抓傷部位提取的棉簽進行PCR檢測可用於檢測BV的存在。在被圈養的猴子咬傷或抓傷的情況下,還可以對動物本身進行測試,以確定在接觸事件發生時它是否正在積極地釋放BV,從而提供某種度量BV傳播給患者的可能性。許多用於檢測BV的PCR檢測方法已經被描述過,其中一些已經被用於診斷BV與HSV引起的人類感染[90,113,R Mukai, perscomm]。盡管其極高的靈敏度使PCR成為檢測診斷標本中少量病毒的理想選擇,但這種靈敏度也可能是一個限製。不同的BV基因型在基因組的某些區域存在顯著的DNA序列差異,甚至在恒河猴BV的不同品係之間也存在序列差異[29,32,34,75]。由於發表的BV基因組序列數量有限,難以定量評估BV分離株之間序列變異的全部程度,從而設計出能夠可靠地檢測所有BV分離株的引物。用於診斷的PCR方法需要對BV和HSV具有特異性,但也能夠檢測到不同的BV菌株和基因型。

從上麵的討論可以明顯看出,提交診斷的樣本類型取決於所做檢測的目標。國家B型病毒參考實驗室被廣泛用於疑似人畜共患感染的人體樣本檢測,有關樣本收集和標本運輸的相關信息可在國家B型病毒參考實驗室網站上查閱。還有幾個商業測試實驗室將測試獼猴樣本。

人畜共患BV感染

1932年,年輕的醫生WB Brebner博士被一隻用於脊髓灰質炎病毒研究的恒河猴咬傷手指[6,114,115]。Brebner醫生的手指上出現了皰疹性病變,但與HSV引起的皰疹性白斑不同,感染進展到中樞神經係統(CNS)。布雷布納醫生幾周後死於急性上行性脊髓腦炎。從幾個組織中分離出皰疹病毒,盡管最初被確定為HSV,但隨後被證明與HSV不同,並被指定為“B病毒”[6114]。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在隨後的幾年裏,通過與圈養的獼猴或獼猴組織接觸,有相當少量的額外人類BV感染(約50-100例)零星發生[2,4,5]。人畜共患BV感染雖然極其罕見,但其嚴重程度是臭名昭著的。未經治療的人畜共患BV感染的致死率為70- 80%,許多幸存者有明顯的神經缺陷。幸存者還可能經曆進行性惡化的神經後遺症。

迄今為止,所有人畜共患BV確診病例均發生在與圈養猴子打交道的人員中;目前沒有因接觸野生獼猴而發生人畜共患BV的報告。人類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獼猴或受汙染的物質(例如。肮髒的籠子,原代細胞準備)。盡管在實驗室環境中已經實現了氣溶膠感染[81,116],並在兩例人畜共患BV病例中被懷疑[4,5],但沒有明確證據表明BV的氣溶膠傳播是自然發生的。絕大多數人類BV感染與獼猴的咬傷或抓傷有關。然而,已經記錄的其他傳播模式包括獼猴尿液濺入眼睛[117]、針刺傷[118]、實驗室中獼猴原係細胞的材料汙染傷口[119]以及人際傳播[120,121]。值得注意的是,僅有的記錄在案的BV感染病例是動物護理人員、獸醫和與獼猴打交道的實驗室研究人員(或在一種情況下是飼養員的配偶)。目前還沒有被野生或寵物獼猴咬傷的人感染人畜共患病的確診病例[122,123]。

人類BV感染的臨床過程可能不同[4,11,124]。最初的感染症狀通常在接觸事件的1-3周內出現,但在某些情況下,最初的症狀可能在相當晚的時間出現。最初臨床症狀的性質也可能不同,但總是包括非特異性流感樣症狀(發燒、肌肉疼痛、疲勞和頭痛);並不是所有病例中都存在接種部位的水泡性皰疹性病變。病程後期,外圍和/或中樞神經係統受累的症狀出現。與感染進展相關的臨床症狀的進展在個體患者中也不同,可包括各種症狀,如水泡病變、淋巴結炎、淋巴管炎、惡心/嘔吐和腹痛。在感染的某個時刻,BV進入神經係統,沿著感覺神經擴散到脊髓,上升到腦幹,通常導致腦脊髓炎和感染末期的呼吸衰竭。一旦感染到達腦幹,最終的結果幾乎總是病人的死亡。

由於BV侵入感覺神經係統,存活的BV感染患者可能存在潛伏的BV。臨床BV感染出現在有獼猴工作史,但在臨床症狀出現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潛在接觸的人(包括一個病例在發病前10年沒有任何潛在接觸)[4,5,124]或初次BV感染消退後疾病複發[121,125,126],兩者都表明BV潛伏期不僅發生在人類,而且潛伏BV的重新激活可能與臨床有關疾病。在一個案例中,一個設施的三名動物護理人員從受感染的獼猴或受汙染的籠子中感染了BV,對130多名其他人(包括與患者有接觸的保健人員)進行的檢測未能發現其他BV病例(BV傳播給一名患者的配偶除外)[120]。同樣,對與獼猴共事過的>300名動物飼養員的血清進行檢測,盡管長期和/或反複接觸血清陽性的獼猴,但沒有發現任何無症狀BV感染的證據[127]。由此可見,BV傳播的風險。

人畜共患BV感染的地域限製

令人好奇的是,迄今為止所有人畜共患BV病例都發生在美國、加拿大或歐洲。在整個亞洲(印度、尼泊爾、中國、東南亞),人們經常在與獼猴近距離生活和工作,並經曆咬傷和抓傷。然而,盡管亞洲每年發生數十萬例此類接觸[128-132],卻沒有一例人畜共患BV感染的報告。已知野生獼猴的BV血清呈陽性,許多研究記錄了猴子寺廟工作人員和遊客中經常發生咬傷和抓傷[59,60,133-135]。未發表的猴廟工作人員的血清學分析表明,一些工作人員可能經曆過BV感染,但這些工作人員沒有經曆過任何表明致病性BV感染的臨床體征的曆史。

在亞洲,獼猴隨處可見,當地居民和國際遊客被咬傷和抓傷的比例比美國和歐洲報告的接觸率都要低,但顯然沒有致命的BV感染,這令人困惑。為生物醫學研究而飼養的圈養獼猴可能在固有的環境中比城市獼猴、寺廟獼猴、寵物獼猴或野生獼猴更有壓力,從而導致BV更頻繁地脫落或更大量的傳染性BV脫落,從而呈現出BV人畜共患傳播的更大可能性。然而,在過去的10-15年裏,一些亞洲國家已經發展了大型圈養獼猴育種設施,其運作方式與美國圈養育種設施類似,但沒有報告BV傳播給動物護理人員。

亞洲缺乏BV臨床病例的另一個可能解釋是BV感染可能無法準確診斷,特別是在醫療保健有限的農村地區。然而,在亞洲的大城市地區(如新加坡和香港),數以萬計的獼猴自由放養,在這些地區,醫療保健、診斷和病例跟蹤很容易獲得,但尚未發現人畜共患BV病例。同樣,在巴厘島或印度等地的猴廟接觸過的國際遊客在回國後通常可以獲得先進的醫療診斷,他們或他們的醫生幾乎肯定會認為在亞洲被猴子咬傷與典型的人畜共患BV感染相關症狀之間存在聯係。致命的人畜共患BV感染限製在美國和歐洲的原因仍然是一個謎。

BV的藥敏

研究了BV對各種抗皰疹藥物的敏感性在體外而BV一貫被發現對所有測試的藥物都不如HSV敏感[136-138]。治療HSV感染最廣泛使用的藥物是無環鳥苷(ACV),雖然BV對ACV敏感,但其敏感性比HSV低約10倍。BV胸苷激酶酶不能有效磷酸化ACV(或相關的無環核苷類似物),而這是這些藥物抗病毒效果的先決條件[137]。除ACV外,BV對其他藥物敏感,包括噴昔洛韋(PCV)、更昔洛韋(GCV)、西多福韋(CDV)和一種實驗藥物FEAU[137,138]。值得注意的是,耐藥ACV和GCV的HSV突變體在患者中並不罕見,有報道稱BV也有類似的自發耐藥GCV突變體[139]。

在體外藥物的療效並不總是準確地預測其療效在活的有機體內.ACV已使用兔子模型在體內進行了測試,雖然可以獲得保護,但需要在數周內注射相對高濃度的ACV[136,140]。與人類臨床病例的觀察結果一致,一旦中樞神經係統受損傷的神經體征明顯,口服ACV被發現無效,盡管靜脈注射GCV確實提供了一些保護[140]。最近,一個老鼠模型被用來評估在活的有機體內幾種藥物在預防致命性BV感染方麵的療效[84]。ACV、PCV、GCV和CDV對BV的治療效果相當在體外,這些藥物的藥效差異很大在活的有機體內功效。ACV完全無效,PCV隻能提供輕微的保護。相比之下,GCV或CDV可以完全防止致命感染。在感染後48小時內開始藥物治療,但仍可提供完全的保護。雖然GCV治療的存活的BV感染小鼠仍然出現神經係統受累的症狀,但大多數存活的CDV治療小鼠沒有表現出任何神經係統受累的臨床症狀。與此一致的是,GCV治療的幸存者產生了強烈的血清IgG反應,而CDV治療的幸存者產生了弱或沒有血清抗bv IgG反應。這些結果表明,CDV可能比GCV更有效地對抗BV。

理想情況下,需要一種無毒但能在病毒侵入神經係統之前有效防止BV在接種部位複製的治療方案。初步的實驗測試了小鼠模型皮膚劃痕接種後局部藥物治療的效果,表明這種方法作為一種在暴露發生後立即提供有效預防治療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前景,無需擔心藥物毒性或住院治療的費用[未發表]。

人畜共患BV感染的治療

盡管自發現BV以來報告的人畜共患BV病例不到100例,但其嚴重程度已導致製定了接觸事件後的急救指南,對可能接觸BV的人員和涉及的猴子進行測試,並提出了預防性抗病毒治療的建議[141,142]。這些指南是為研究人員和獸醫人員製定的;在亞洲接觸獼猴的人(居民和遊客)很少按照這些指導方針進行治療。此外,關於BV感染的藥物治療的研究很少;目前的治療建議是基於少數發表的實驗研究,隻使用兩種藥物在兔子身上進行。由於人畜共患BV感染相對罕見,企業實體幾乎沒有開發BV特異性藥物的財政激勵。因此,為治療HSV感染而開發的藥物目前被用於治療BV感染。目前對人畜共患BV感染的治療建議預防性使用口服ACV(或val-ACV)、PCV或GCV,如果神經係統症狀明顯,則建議靜脈注射GCV。ACV和GCV已被證明在某些病例中有效地預防疾病進展[118,121,125],但在其他病例中完全無效[117,121,125,14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感染進展到中樞神經係統,治療很少有效。

ACV在兔和小鼠模型中對BV的效力都很差,這引起了人們對目前對疑似人畜共患感染的預防性治療建議(即口服ACV或纈氨酸ACV)的嚴重關注。如果ACV在人體內對BV的效果和在小鼠和兔體內一樣差,那麼在接觸事件後預防性使用ACV可能會使BV在接種部位繼續複製,最終達到足以入侵中樞神經係統的水平。雖然沒有發表的實驗數據證明預防性ACV治療的有效性,但有一個發表的臨床病例表明,盡管在傷口部位通過PCR檢測到BV,口服ACV治療後並未發生神經係統損傷[118]。相比之下,有一些已發表的案例表明,ACV治療未能阻止BV感染的進展(即,接受ACV治療的患者出現了顯性/致死性感染)[125,144],還有多個病例顯示,未接受ACV或使用與ACV無關的其他藥物治療的患者從臨床顯性BV感染中恢複(約20%的非致死性BV病例)[124,125,145]。因此,ACV對人類BV的實際療效尚不清楚。GCV是目前推薦的對人畜共患BV感染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通常隻在神經係統症狀明顯時使用。即便如此,GCV也不是完全有效[117]。

由其他NHP皰疹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感染

如表1所示,與BV相關的皰疹病毒已從黑猩猩[146]、狒狒[147-150]、vervets[151]、葉猴[43]和幾種南美洲猴子[152-155]中分離出來。血清學研究表明在其他NHP物種中也存在相關的α-皰疹病毒[41,156-162]。如果像係統發育分析所顯示的那樣,皰疹病毒與宿主物種共同進化,那麼所有的NHP物種都可能有自己獨特的α-皰疹病毒,這些病毒在基因和抗原上與已知的NHP皰疹病毒相關。實際上,人們對葉猴和蜘蛛猴的皰疹病毒一無所知,但當它們跨越物種屏障時,其他一些NHP皰疹病毒可以導致致命疾病。雖然我們經常從人畜共患疾病的角度考慮問題,但我們也需要意識到人類病毒感染nhp的能力。盡管HSV並不總是很嚴重,但它已經傳播到各種NHP物種,在許多情況下導致了致命的結果[77163 -175]。

一種與BV密切相關的皰疹病毒是Cercopithecine皰疹病毒2(類人猿代理8;全)。SA8最初是從南非的一種vervet (的大白aethiops),然後從美洲狒狒(爸爸oursinus)[150151]。由於它從兩個物種中分離出來,SA8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存在於所有非洲猴子身上的病毒。後來人們認識到,在大草原(橄欖色和黃色)狒狒(anubis & P. cynocephalus;)與SA8非常相似,但與SA8不同[148]。一種被認為也是SA8的病毒已經從一種vervet中分離出來[176]。然而,仔細的血清學分析發現vervet似乎不識別SA8特異性抗原,這表明至少SA8的參考株(B264)可能實際上不是一種vervet病毒[41]。盡管如此,vervet很可能感染了與BV相關的α-皰疹病毒。雖然來自加勒比海的易位vervet均為SA8血清陰性,但據報道其他vervet為[41]血清陽性。

在一例人畜共患病的BV感染病例中,一名患者被vervet咬傷了手[177]。第二天,她因傷口疼痛和腫脹尋求治療,兩天後出現發燒和流感樣症狀,但最終好轉。咬傷事件發生三周後,患者手上的傷口已經愈合,但前臂出現腫脹和刺痛,局部淋巴結腫脹。她也在沒有特殊治療的情況下恢複了,但2周後再次出現手部和前臂瘙癢和疼痛。此時疑似BV感染,患者接受25天口服ACV治療。患者完全康複,11個月無症狀。由於在非洲的nhp中沒有發現BV,這種感染很可能是由於一種vervet皰疹病毒而不是BV。

人畜共患BV病例的曆史總結中經常包含的一個病例涉及一個人,此人隻接觸過非洲nnp(沒有接觸過獼猴),被一隻vervet(長尾猴)咬傷(的大白aethiops)[4]。猴子和病人都表現出BV滴度增加。由於缺乏與獼猴的接觸,這種感染似乎不是由於BV,而是由於SA8或一種相關的vervets病毒。根據當時(大約1959年)使用的檢測,這種感染將產生相同的血清學結果。

狒狒攜帶一種皰疹病毒Papiine皰疹病毒2(皰疹病毒乳頭狀體2;HVP2)(148 - 150178179)。HVP2與SA8非常接近,最初被認為是同一種病毒。隻有隨著分子遺傳學分析的出現,人們才清楚地認識到HVP2是一種不同的病毒[148]。HVP2在狒狒中的表現就像BV在獼猴或HSV在人類中的表現一樣,產生口腔或生殖器感染,並潛伏在感覺神經元中,隨後病毒重新激活和脫落[147,149,180,181]。與獼猴的BV一樣,HVP2也能在嬰兒狒狒中產生致命感染[182,183]。HVP2和BV在分子水平上關係非常密切,以至於HVP2在血清學檢測中被用作替代BV抗原[94,95]。大多數HVP2分離株在小鼠中的神經毒力與BV的神經毒力最強株一樣[86184]。與BV一樣,HVP2也可在其他NHPs中產生致命的跨物種感染[185]。盡管HVP2和BV非常相似,但從未有人畜共患HVP2感染的報道。 Serological testing of animal care personnel at one baboon breeding facility similarly failed to detect any evidence of zoonotic HVP2 infections [unpublished].

一種從鬆鼠猴中分離的α-皰疹病毒(Saimiri spp指定)。Saimirine皰疹病毒1(薩米皰疹病毒1號;HVS1)不應與γ-皰疹病毒(薩米皰疹病毒2)相混淆,後者通常被稱為“薩米皰疹病毒”。HVS1最初分離自絹毛猴(Saguinus spp.),在輸入美國後不久就死於致命的全身性疾病,因此被稱為絹毛皰疹病毒、T型皰疹病毒或絨猴皰疹病毒[152,155]。這些絹毛猴是與鬆鼠猴一起進口的,隨後的研究證實,鬆鼠猴是這種病毒的自然宿主[158,186-189]。與BV和HVP2病毒一樣,這種病毒很少在其自然宿主中引起嚴重疾病。盡管大多數成年動物被感染,但口腔病變(出現時)主要在幼齡動物中觀察到[189未發表]。

當HVS1傳播到其他南美NHPs(絨猴、貓頭鷹猴)時,會產生嚴重且經常致命的疾病,導致內髒器官彌散性多灶性壞死,偶爾累及中樞神經係統[154,158,190-193]。雖然沒有關於人畜共患感染的結論性報告,但已經有一些未經證實的人類HVS1感染報告。一例是鬆鼠猴咬傷後發生腦炎,HVS1的IgG滴度增加,但從未分離出病毒[194]。在另外兩起事件中,寵物店的顧客被鬆鼠猴咬傷,手指上出現皰疹型病變,但兩名患者都拒絕接受任何檢測(未發表)。因此,有理由相信HVS1可以感染人類。

對美國動物園圈養黑猩猩的血清學測試表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感染了三種相關皰疹病毒中的一種:HSV1、HSV2或一種相關但不同的病毒[157]。已經有兩例從黑猩猩身上分離出α-皰疹病毒。在一例病例中,病毒被確認為HSV2[169]。最近,一種皰疹病毒(ChHV)從患有口腔損傷的黑猩猩身上分離出來[146]。雖然這種病毒與人類HSV2病毒非常密切相關,但基因組測序和係統發育分析都證實它是一種不同的、盡管關係非常密切的病毒[195,196]。血清學測試表明,這種病毒可能是在一些動物園黑猩猩中檢測到的第三種不明病毒[157]。盡管ChHV不會在小鼠中產生嚴重感染,但對該病毒的人畜共患病潛力一無所知。然而,鑒於HSV2病毒感染黑猩猩的能力以及兩種病毒的相似性,沒有理由認為ChHV病毒不能感染人類。有趣的是,最近的係統發育分析表明,人類最初通過黑猩猩的跨物種感染獲得了一種病毒(ChHV),該病毒隨後進化為HSV2[196]。

總結

nhp是許多傳染性病原體的天然宿主。由於與人類關係密切,這些病原體中有許多能夠有效地感染人類,因此引起了人畜共患問題。皰疹病毒在NHPs中普遍存在,一些已與非原生宿主的病理有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成年獼猴都存在BV。嚴重的疾病在健康的獼猴是罕見的,但病理已被記錄在人類感染BV後。除了極少數在英國的病例,所有人畜共患BV感染都發生在美國的圈養獼猴暴露後。盡管在自然分布著數百萬隻獼猴的亞洲,經常發生高危接觸事件,但從未報告過任何人畜共患BV病例,也沒有發現與獼猴接觸有關的神經症狀一致的BV感染病例。盡管如此,同行評議的科學文獻和大眾媒體仍然認為,所有來自獼猴的接觸都可能導致高致病性人畜共患BV感染。需要對有BV感染風險的個人進行大規模、全麵、縱向流行病學調查,以確定這種病毒的真正公共衛生意義。此外,BV分離株之間的變異程度以及來自已知種源的圈養和野生獼猴分離株的比較應深入研究。

確認

作者感謝D. Black, G. Engel和P. Martelli對靈長類皰疹病毒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的廣泛討論。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P40 OD010988, P20 GM103648和R24 OD022013R24 (RE)和R01 AI078229 R03 AI064865, P51 RR000166RR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N66001-02-C-8072 (LJE)。

參考文獻

  1. Elmore D, Eberle R(2008)猴B病毒(宮頸皰疹病毒1)。比較醫學58:11-21。[Ref。
  2. Huff JL, Barry PA(2003)人類和獼猴中b病毒(cercopithine herpesvirus 1)感染:人畜共患疾病的潛在可能。新發感染9:46 -250。[Ref。
  3. Keeble SA(1960)猴子B病毒感染。紐約大學科學學院85:960-969。[Ref。
  4. 帕爾默·埃(1987)B病毒,類風疹病毒:曆史觀點。中華醫學雜誌16:99-130。[Ref。
  5. B病毒在獼猴和人類宿主中的生物學研究進展。臨床感染報告14:555-567。[Ref。
  6. Sabin AB, Wright AM(1934)猴子咬傷後急性上升性脊髓炎,並分離出能夠複製該疾病的病毒。中華醫學雜誌59:115-136。[Ref。
  7. Davison AJ, Eberle R, Ehlers B, Hayward GS, McGeoch DJ等(2009)皰疹病毒目。Arch virrol 154: 171-177。[Ref。
  8. (2010)皰疹病毒係統學。獸醫微生物學143:52-69。[Ref。
  9. McGeoch DJ, Rixon FJ, Davison AJ(2006)皰疹病毒基因組學和進化的主題。病毒版本117:90-104。[Ref。
  10. Roizman B, Pellett PE(2001)皰疹病毒科簡介。流行於:病毒學領域。由Knipe DM編輯,Howley PM第四版,費城,賓夕法尼亞州: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381-2397。
  11. 白誌明,劉誌明(2001)宮頸皰疹病毒(B病毒)。流行於:病毒學領域。尼佩DM編輯,豪利PM編輯。第四版,費城,賓夕法尼亞州: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835-2848。
  12. Pfeffer S,陰道A, Lagos-Quintana M, Sheridan R, Sander C,等(2005)皰疹病毒家族的microRNAs的鑒定。Nat方法2:269-276。[Ref。
  13. Roizman B, Knipe DM(2001)單純皰疹病毒及其複製。流行於:病毒學領域。編輯:Knipe DM, Howley PM 2399-2460。
  14. 馬阿門,格裏菲斯A (2011) B型皰疹病毒編碼小rna的鑒定和表達分析。病毒學報85:7296-7311。[Ref。
  15. Besecker MI, Harden ME, Li G, Wang XJ, Griffiths A (2009) B型皰疹病毒編碼的microrna的發現。中國病毒學報(英文版):3413-3416。[Ref。
  16. 李麗,邱錚,李燕,梁峰,葉紅等。(2014)B型皰疹病毒gD與人受體相互作用的矽質分析方法。理論生物學醫學模型11:27。[Ref。
  17. Fan Q, Amen M, Harden M, Severini A, Griffiths A, et al. (2012) B型皰疹病毒利用人nectin-1而不是HVEM或PILRα進行細胞-細胞融合和病毒進入。病毒學報86:4468-4476。[Ref。
  18. 範Q, Longnecker R (2012) nectin-1是致命的B型皰疹病毒感染的“主”受體嗎?毒力3:405。[Ref。
  19. Perelygina L, Patrusheva I, Vasireddi M, Brock N, Hilliard J (2015) B病毒(機器皰疹病毒1)糖蛋白D對病毒進入獼猴和人類皮膚細胞具有功能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病毒學報89:5515-5524。[Ref。
  20. Hilliard JK, Eberle R, Lipper SL, Munoz RM, Weiss SA(1987)猿猴皰疹病毒(B病毒):病毒的複製和病毒多肽在感染細胞中的鑒定。Arch Virol 93: 185-198。[Ref。
  21. Black D, Ritchey J, Payton M, Eberle R(2014)病毒粒子宿主關閉蛋白在猴B病毒(猴皰疹病毒1)神經毒力中的作用。病毒學29:274-283。[Ref。
  22. Bolovan CA, Sawtell NM, Thompson RL(1994)單純皰疹病毒1型17syn+株的ICP34.5突變體對小鼠的神經毒性和在融合的小鼠原代胚胎細胞培養中的複製減弱。病毒學報68:48-55。[Ref。
  23. Brown SM, MacLean AR, Aitken JD, Harland J (1994) ICP34.5影響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成熟和體外感染細胞的排出。病毒學報75:3679-3686。[Ref。
  24. Cheng G, Yang K, He B(2003)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γ(1)34.5蛋白介導的eIF-2alpha去磷酸化是病毒對幹擾素反應所必需的,但並不足以使病毒有效複製。病毒學報77:10154-10161。[Ref。
  25. Chou J, Roizman B(1992)單純皰疹病毒1號的γ - 1(34.5)基因阻止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觸發神經元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的蛋白質合成完全關閉。美國科學院學報89:3266-3270。[Ref。
  26. 赫爾RN (1971) B病毒疫苗。實驗室動物科學21:1068-1071。[Ref。
  27. Ohsawa K, Black DH, Sato H, Eberle R(2002)猴B病毒(cercopithine herpesvirus 1)基因組U(S)區序列和遺傳排列及其與其他靈長類皰疹病毒U(S)區比較。病毒學報76:1516-1520。[Ref。
  28. Ohsawa K, Black DH, Sato H, Rogers K, Eberle R(2003)猴B病毒(cercopithine herpesvirus 1)基因組UL區序列和遺傳排列及其與其他靈長類皰疹病毒UL區比較。Arch virrol 148: 989-997。[Ref。
  29. Perelygina L, Zhu L, Zurkuhlen H, Mills R, Borodovsky M,等(2003)恒河猴B型皰疹病毒(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基因組全序列和比較分析。病毒學報77:6167-6177。[Ref。
  30. 班尼特,哈林頓L,凱利DC(1992)猴B皰疹病毒糖蛋白D和J編碼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病毒學報73:2963-2967。[Ref。
  31. Killeen AM, Harrington L, Wall LVM, Kelly DC(1992)在猴B型皰疹病毒基因組中發現的單純皰疹病毒1型基因US9同源物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中國生物技術學報(英文版)[Ref。
  32. Ohsawa K, Black DH, Torii R, Sato H, Eberle R(2002)日本本土獼猴(Macaca fuscata)特有的猴B病毒(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基因型的檢測。比較醫學52:546-550。[Ref。
  33. Perelygina L, Zurkuhlen H, Patrusheva I, Hilliard JK(2002)自然和外來宿主識別的B型皰疹病毒特異性糖蛋白d免疫顯性表位的鑒定。傳染病雜誌186:453-461。[Ref。
  34. Ohsawa K, Black D, Ohsawa M, Eberle R(2014)猴B型病毒(猴皰疹病毒1種)致病分離株基因組序列。Arch virus 159: 2819-2821。[Ref。
  35. Tyler SD, Peters GA, Severini A(2005)宮頸皰疹病毒2號(SA8)的全基因組序列及其與其他單純病毒的比較。Virol 331: 429-440。[Ref。
  36. Tyler SD, Severini A(2006)皰疹病毒papio 2 (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6)的完整基因組序列顯示了各種始祖皰疹病毒之間的重組事件。病毒學報80:1214-1221。[Ref。
  37. Eberle R, Black D, Hilliard JK(1983)猴皰疹病毒病毒粒子和感染細胞表麵表達的糖蛋白與特定HSV糖蛋白的相關性。Arch virrol 109: 233-252。[Ref。
  38. Hilliard JK, Black DH, Eberle R(1989)猿猴甲皰疹病毒及其與人類單純皰疹病毒的關係。Arch virrol 109: 83-102。[Ref。
  39. Perelygina L, Patrusheva I, Zurkuhlen H, Hilliard JK (2002) DNA免疫誘導B病毒糖蛋白抗體的鑒定。Arch virrol 147: 2057-2073。[Ref。
  40. 上田一,田穀一,史洛基(1968)單純皰疹病毒與B病毒的免疫學關係。病毒檔案24:231-244。[Ref。
  41. Katz D, Shi W, Krug PW, Henkel R, McClure H,等(2002)自然感染靈長類動物的甲皰疹病毒抗體交叉反應性。Arch virrol 147: 929-941。[Ref。
  42. Katz D, Hilliard JK, Eberle R, Lipper SL(1986)單純性皰疹病毒和相關類人猿病毒誘導的人類和類人猿血清中群體共有抗體和病毒特異性抗體的ELISA檢測。J病毒方法14:99-109。[Ref。
  43. 石偉,郭克波,李文華(2002)甲型皰疹病毒抗原定量檢測在B型皰疹病毒感染診斷中的應用。毒毒學報103:15-25。[Ref。
  44. Heberling RL, Kalter SS(1987)硝基纖維素與補骨脂素滅活的類人猿皰疹病毒(B病毒)的點免疫結合試驗。動物實驗科學37:304-308。[Ref。
  45. Boulter EA, Kalter SS, Heberling RL, Guajardo JE, Lester TL(1982)猴皰疹病毒(猴B病毒)抗體檢測中和試驗的比較。動物實驗科學32:150-152。[Ref。
  46. Van Hoosier GL Jr, Melnick JL(1961)人類血清中對類人猿皰疹病毒(B病毒)的中和抗體。生物醫學特科代表19:376-380。[Ref。
  47. Perelygina L, Patrusheva I, Hombaiah S, Zurkuhlen H, Wildes MJ,等(2005)B型皰疹病毒重組糖蛋白的製備及其診斷潛力的評價。中華臨床微生物學雜誌43:620-628。[Ref。
  48. Slomka MJ, Harrington L, Arnold C, Norcott JPN, Brown DWG(1995)猿猴皰疹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作為免疫融合蛋白在細菌中的表達。J Gen virrol 76: 2161-2168。[Ref。
  49. Keeble SA, Christofinis GJ, Wood W(1958)恒河猴的自然病毒b感染。中國病原微生物雜誌(英文版):189-199。[Ref。
  50. Zwartouw HT, MacArthur JA, Boulter EA, Seamer JH, Marston JH,等(1984)B病毒感染在猴子之間的傳播,特別是與繁殖群體有關的傳播。動物實驗18:125-130。[Ref。
  51. Andrade MR, Yee J, Barry P, Spinner A, Roberts JA,等(2003)巴西恒河猴(Macaca mulatta)長期封閉繁殖群體中特定病毒抗體的流行率。中國石油學報59:123-128[Ref。
  52. 韋格勒BJ,羅伯茨JA, Hird DW, Lerche NW, Hilliard JK(1990)對恒河猴群體中B病毒抗體的橫斷麵調查。動物實驗科學40:257-261。[Ref。
  53. Jensen K, Alvarado-Ramy F, Gonzalez-Martinez J, Kraiselburd E, Rullan J (2004) b病毒和自由放養的獼猴,波多黎各。出現感染診斷10:494-496。[Ref。
  54. Kessler MJ, Hilliard JK (1990) B病毒(類人猿皰疹病毒)抗體在自然形成的恒河猴群體中的血清流行率。中華醫學雜誌19:155-160。[Ref。
  55. 李峰,林玉傑,鄧春春,李永泰,黃成昌(2007)台灣獼猴、獼猴和獼猴對宮頸皰疹病毒1抗原抗體反應的流行情況。中華醫學雜誌36:343-347。[Ref。
  56. 林強,袁桂林,艾麗,李娟,李海林(2012)柬埔寨飼養食蟹猴BV(機器皰疹病毒1型)血清陽性率的調查。中華獸醫雜誌32(4):355-356。[Ref。
  57. Di Giacomo RF, Shah KV(1972)在群體飼養的恒河猴(Macaca mulatta)中幾乎沒有感染猴皰疹病毒,並對自然和實驗室恒河猴種群中抗體流行率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動物實驗科學22:61-67。[Ref。
  58. Lee MH, Rostal MK, Hughes T, Sitam F, Lee CY, et al.(2015)長尾獼猴中的機器皰疹病毒1號,馬來西亞,2009-2011。新發感染編號21:1107-1113。[Ref。
  59. Jones-Engel L, Engel GA, Heidrich J, Chalise M, Poudel N,等(2006)寺廟猴與共產主義對健康的影響,尼泊爾加德滿都。出現感染症狀12:900-906。[Ref。
  60. Orcutt RP, Pucak GJ, Foster HL, Kilcourse JT, Ferrell T(1976)從原始捕獲地捕獲經過特殊處理的恒河猴,對其B病毒抗體的多重檢測。實驗動物科學26:70-74。[Ref。
  61. Anderson DC, Swenson RB, Orkin JL, Kalter SS, McClure HM(1994)幼年獼猴原發性類人猿皰疹病毒(b病毒)感染。實驗室動物科學44:526-530。[Ref。
  62. Melnick JL, Banker DD(1954)從恒河猴中樞神經係統分離B病毒(皰疹群)。中華醫學雜誌100:181-194。[Ref。
  63. Chellman GJ, Lukas VS, Eugui EM, Altera KP, Almquist SJ,等(1992)B病毒(類人猿皰疹病毒)在慢性免疫抑製食蟹猴中的活化。實驗室動物科學42:146-151。[Ref。
  64. Boulter EA(1975)從一隻血清呈陽性的健康恒河猴的三叉神經節中分離出猴B病毒(猴皰疹病毒)。生物學雜誌3,279 -280。[Ref。
  65. Vizoso AD(1975年)從恒河猴的原發性和潛伏感染中恢複猿猴皰疹病毒(B病毒)。Br J實驗病原學56:485-488。[Ref。
  66. 卡爾森CS, O 'Sullivan MG, Jayo MJ, Anderson DK, Harber ES,等(1997)致命播散性宮頸皰疹病毒1(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的B皰疹感染)。獸醫病榻34:405-414。[Ref。
  67. Daniel MD, Garcia FG, Melendez LV, Hunt RD, O 'Connor J, Silva D(1975)從一隻死於腦梗死的恒河猴中分離出多發性皰疹病毒猿猴。動物實驗科學25:303-308。[Ref。
  68. Simon MA, Daniel MD, Lee-Parritz D, King NW, Ringler DJ(1993)食蟹猴播散性B病毒感染。實驗動物科學43:545-550。[Ref。
  69. Boulter EA, Grant DP (1977) B病毒在兔模型中的潛在感染和預防研究。抗微生物化學雜誌3A: 107-113。[Ref。
  70. Zwartouw HT, Boulter EA (1984) B病毒在猴子體內的排泄和生殖器感染的證據。實驗動物18:65-70。[Ref。
  71. Huff JE, Eberle R, Capitano J, Zhou SS, Barry PA(2003)恒河猴B病毒和恒河巨細胞病毒的鑒別檢測。毒毒雜誌84:83-92。[Ref。
  72. Weigler BJ, Hird DW, Hilliard JK, Lerche NW, Roberts JA,等(1993)恒河猴繁殖群中宮頸皰疹病毒1 (B病毒)感染和脫落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傳染病雜誌167:257-263。[Ref。
  73. Weir EC, Bhatt PN, Jacoby RO, Hilliard JK, Morgenstern S(1993)血清陽性獼猴罕見的猴皰疹病毒脫落和傳播。動物實驗科學43:541-544。[Ref。
  74. Mitsunaga F, Nakamura S, Hayashi T, Eberle R(2007)圈養獼猴(Macaca fuscata, M. mulatta, M. fasicularis)抗b病毒抗體滴度的變化。比較醫學57:120-124。[Ref。
  75. Smith AL, Black D, Eberle R(1998)與獼猴宿主物種相關的猴B病毒(猴皰疹病毒)不同基因型的分子證據。J病毒72:9224-9232。[Ref。
  76. Thompson SA, Hilliard JK, Kittel D, Lipper S, Giddens WE,等。(2000)DeBrazza 's猴群(疏忽Cercopithecus疏忽猴)暴發B病毒感染的回顧性分析。比較Med 50: 649-657。[Ref。
  77. Loomis MR, O 'Neill T, Bush M, Montali RJ (1981) patas猴和一隻黑白疣猴的致命皰疹病毒感染。美國獸醫協會179:1236-1239。[Ref。
  78. Wilson RB, Holscher MA, Chang T, Hodges JR(1990)致命的猴猴皰疹病毒(B病毒)感染。J獸醫診斷投資2:242-244。[Ref。
  79. 李誌剛,張誌剛,張誌剛,等。(2004)一種無症狀的自然B型皰疹病毒在實驗室棕色卷尾猴群中的感染。實驗動物38:432-438。[Ref。
  80. 貝尼特,斯洛姆卡·MJ,布朗·DW, Lloyd G, Mackett M(1999)表達糖蛋白d的重組痘苗病毒對兔乙型皰疹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中華醫學病毒雜誌57:47-56。[Ref。
  81. Chappell WA(1960)猴B病毒氣溶膠的動物傳染性。中國科學院學報85:931-934。[Ref。
  82. Gosztonyi G, Dietrich F, Ludwig H(1992)實驗性感染小鼠中猿猴皰疹病毒(B病毒)的軸索和跨突觸(跨神經元)傳播。組織切片7:63-74。[Ref。
  83. Gosztonyi G, Falke D, Ludwig H(1992)神經係統B病毒感染的基本病理機製是軸突-跨突觸擴散。中華醫學雜誌21:42-43。[Ref。
  84. Brush L, Black D, McCormack K, Maxwell L, Wright G, et al. (2014) Papiine herpesvirus 2作為機器皰疹病毒1(猴B病毒)藥敏的預測模型。比較醫學64:386-393。[Ref。
  85. Ritchey JW, Payton ME, Eberle R(2005)小鼠感染猴B病毒(宮頸皰疹病毒1)的臨床病理特征。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32:202-217。[Ref。
  86. Rogers KM, JW Ritchey, M Payton, DH Black, R Eberle(2006)小鼠中皰疹病毒乳頭狀瘤2的神經發病機製與人類中cercopithine皰疹病毒1 (B病毒)的感染相似。中國生物技術學報(英文版)[Ref。
  87. Black DH, Eberle R(1997)靈長類動物α皰疹病毒的PCR檢測和分化。J獸醫診斷投資9:225-231。[Ref。
  88. Hirano M, Nakamura S, Mitsunaga F, Okada M, Shirahama S, et al.(2002)一步PCR從相關靈長類甲皰疹病毒中分離B病毒。臨床診斷實驗室免疫9:716-719。[Ref。
  89. 平野M,中村S,岡田M,上田M, Mukai R(2000)用PCR法在甜菜堿存在下快速鑒別猴B病毒和人單純皰疹病毒。中華臨床微生物學雜誌38:1255-1257。[Ref。
  90. Perelygina L, Patrusheva I, Manes N, Wildes MJ, Krug P,等(2003)臨床標本中猴B病毒(宮頸皰疹病毒1型)的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J病毒方法109:245-251。[Ref。
  91. 辛icariello F, Eberle R, Hilliard JK(1993)用聚合酶鏈反應快速檢測B病毒(猿猴皰疹病毒)DNA。J傳染病雜誌168:747-750。[Ref。
  92. Slomka MJ, Brown DW, Clewley JP, Bennett AM, Harrington L,等(1993)臨床標本中猿猴皰疹病毒(B病毒)的聚合酶鏈反應檢測。Arch virrol 131: 89-89。[Ref。
  93. 王曉燕,王曉燕,王曉燕,等(2004)B型皰疹病毒的pcr -微板雜交檢測與鑒定。中華臨床微生物學雜誌42:1869-1874。[Ref。
  94. Ohsawa K, Lehenbauer TW, Eberle R(1999)皰疹病毒乳頭狀病毒2:獼猴B病毒感染血清診斷的一種更安全和敏感的替代方法。動物實驗科學49:605-616。
  95. Tanaka S, Mannen K, Sato H(2004)使用皰疹病毒乳頭狀病毒2作為B病毒診斷的免疫印跡試驗的替代抗原。中華獸醫學報(自然科學版)66:529-532。[Ref。
  96. Yamamoto H, Ohsawa K, Walz SE, Mitchen JL, Watanabe Y,等。(2005)用皰疹病毒乳頭狀瘤2 (HVP2)抗原檢測恒河猴皰疹病毒類蟲(B病毒)感染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的驗證。綜合醫學55:244-248。[Ref。
  97. 高野俊,成田田,藤本佳,向井R,山田佳(2001)用猴源8作為替代抗原ELISA檢測食蟹猴B病毒感染。實驗Anim 50: 345-347。[Ref。
  98. Abbott A(2008)法國大學因捕殺獼猴而受到抨擊。自然455:145。[Ref。
  99. 匿名(2000)在野生動物園,攜帶B型皰疹病毒的猴子被宰殺。comm Dis Rep CDR Wkly 10:99, 102。[Ref。
  100. .Kalter SS, Hilliard JK, Heberling RL(1982)人與動物皰疹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Dev Biol展台52:101-113。[Ref。
  101. Eberle R, Black DH。猴B病毒的分子方麵及其對診斷測試開發的影響。研究進展1999,1:85-94。
  102. Haaheim LR(2003)原始抗原原罪。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生物技術學報(巴塞爾)15:49 -53。[Ref。
  103. 達文波特·FM, Hennessey AV, Francis T(1953)流感病毒抗原變異抗體年齡分布的流行病學和免疫學意義。中華醫學雜誌1998:641-656。[Ref。
  104. (2004)無環鳥苷對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感染患者單純皰疹病毒抗體應答的影響。傳染病雜誌150:7-13。[Ref。
  105. Tanabayashi K, Mukai R, Yamada A(2001)利用在哺乳動物細胞中表達的糖蛋白D檢測猴血清中的B病毒抗體。中華臨床微生物學雜誌39:3025-3030。[Ref。
  106. Fujima, Ochiai Y, Saito A, Omori Y, Noda A,等(2008)人和獼猴血清中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抗體對B型皰疹病毒抗體的鑒別。中華臨床微生物學雜誌46:56-61。[Ref。
  107. 張麗娟,張麗娟,張麗娟(2005)[猴B型皰疹病毒感染研究]。日本仁正63:2189-2195。[Ref。
  108. 卡澤東,史偉,帕魯謝瓦,Perelygina L, Gowda MS,等。(2012)重組抗原在獼猴B病毒感染血清學診斷中的應用。比較醫學662:527- 534。[Ref。
  109. Blewett EL, Black D, Eberle R(1996)猴皰疹病毒(B病毒)病毒特異性和交叉反應性單克隆抗體的鑒定。病毒學報(Pt 11): 2787-2793。[Ref。
  110. Cropper LM, Lees DN, Patt R, Sharp IR, Brown D(1992)識別猿猴皰疹病毒(B病毒)的單克隆抗體。Arch Virol 123: 267-277。[Ref。
  111. Blewett EL, Saliki JT, Eberle R(1999)開發一種競爭性ELISA檢測感染猴B病毒(猴皰疹病毒科)的靈長類動物。J病毒方法77:59-67。[Ref。
  112. Norcott JP, Brown DW(1993)競爭性放射免疫法檢測B型皰疹病毒和SA8病毒抗體。中華微生物學雜誌31:931-935。[Ref。
  113. 王曉東,王曉東,王曉東,等(1993)B型皰疹病毒引起的腦膜炎的PCR鑒定。柳葉刀341:1660-1661。[Ref。
  114. 霍頓(1933)皰疹性腦炎問題。J傳染病雜誌53:287-303。[Ref。
  115. B型皰疹病毒-“B”是Brebner: William Brebner博士(1903-1932)。Cmaj 178: 734。[Ref。
  116. Benda R, Polomik F (1969) B病毒(類人猿皰疹病毒)引起的空氣傳播感染的過程。一、兔B病毒吸入致死劑量。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微生物免疫學雜誌13:24-30。[Ref。
  117. 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1998年):皮膚粘膜接觸後的致命宮頸皰疹病毒1 (B病毒)感染和對工人保護的臨時建議。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47: 1073-1076, 1083。[Ref。
  118. Artenstein AW, Hicks CB, Goodwin BS Jr, Hilliard J(1991)針刺傷後人感染B病毒。Rev infection Dis 13: 288-291。[Ref。
  119. Hummeler K, Davidson WL, Henle W, Laboccetta AC, Ruch HG(1959)由猴皰疹病毒(B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腦脊髓炎;兩例實驗室獲得性死亡病例的報告。中華醫學雜誌261:64-68。[Ref。
  120. (1987)來自MMWR的領導。人類b病毒感染佛羅裏達州彭薩科拉Jama 257: 3192-3193,3198。[Ref。
  121. Holmes GP, Hilliard JK, Klontz KC, Rupert AH, Schindler CM等(1990)人類B病毒(類人猿皰疹病毒)感染:聚集性流行病學調查。安實習醫學112:833-839。[Ref。
  122. Orvedahl A, Alexander D, Talloczy Z, Sun Q, Wei Y,等(2007)HSV- 1 ICP34.5通過靶向Beclin 1自噬蛋白而賦予神經毒性。細胞宿主1:23-35。[Ref。
  123. Mease LE, Baker KA(2012)美軍士兵被猴子咬傷,阿富汗,2011。新發感染18:1647-1649。[Ref。
  124. Davidson WL, Hummeler K(1960)人B病毒感染。中國科學院學報85:970-979。[Ref。
  125. Davenport DS, Johnson DR, Holmes GP, Jewett DA, Ross SC等(1994)密歇根州人B病毒(猿猴皰疹病毒)感染的診斷和處理。臨床感染雜誌19:33-41。[Ref。
  126. B型皰疹病毒腦脊髓炎表現為眼帶狀皰疹。一種潛在的感染又被激活了Ann實習醫學79:225-228。[Ref。
  127. Freifeld AG, Hilliard J, Southers J, Murray M, Savarese B,等人(1995)靈長類馴獸者無症狀B皰疹病毒感染證據的對照血清流行度調查。中國傳染病雜誌21:1031-1034。[Ref。
  128. Engel G, Hungerford LL, Jones-Engel L, Travis D, Eberle R,等(2006)風險評估: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猴廟猴泡沫病毒跨物種傳播的預測模型。中國石油學報68:934-948。[Ref。
  129. Fuentes A(2006)人類文化和猴子行為:評估獼猴和人類之間潛在病原體傳播的背景。中國石油學報68:880-896。[Ref。
  130. Craig KL, Hasan MK, Jackson DL, Engel GA, Soliven K, et al.(2015)孟加拉國大量接觸獼猴的半混血人群沒有表現出高水平的人畜共患猿猴泡沫病毒感染。病毒學報89:7414-7416。[Ref。
  131. Engel GA, Small CT, Soliven K, Feeroz MM, Wang X等(2013)孟加拉國人畜共患猿猴泡沫病毒反映了多種傳播和合並感染模式。新出現的微生物感染2:e58。[Ref。
  132. Jones-Engel L, May CC, Engel GA, Steinkraus KA, Schillaci MA,等(2008)亞洲猿猴泡沫病毒人畜共患傳播的不同背景。新發感染14:1200-1208。[Ref。
  133. Engel GA, Jones-Engel L, Schillaci MA, Suaryana KG, Putra A,等(2002)人類接觸皰疹病毒b血清陽性獼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新發感染8:789-795。[Ref。
  134. Jones-Engel L, Engel GA, Schillaci MA, Babo R, Froehlich J(2001)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野生和寵物獼猴(Macaca tonkeana)中選定人類病原體抗體的檢測。中國生物醫學雜誌54:171-178。[Ref。
  135. Schillaci MA, Jones-Engel L, Engel GA, Paramastri Y, Iskandar E,等(2005)印度尼西亞城市表演猴中地方性猴病毒的流行。熱帶醫學國際衛生10:1305-1314。[Ref。
  136. Boulter EA, Thornton B, Bauer DJ, Bye A(1980)無環鳥苷成功治療實驗性B病毒(猿猴皰疹病毒)感染。中華醫學雜誌280:681-683。[Ref。
  137. Focher F, Lossani A, Verri A, Spadari S, Maioli A,等(2007)猴B病毒(Cercopithecine herpesvirus 1)對抗病毒藥物的敏感性:胸苷激酶在底物類似物和無環核苷抗病毒活性中的作用。抗菌化學試劑51:2028-2034。[Ref。
  138. Krug PW, Schinazi RF, Hilliard JK(2010)傳統和實驗抗病毒化合物對B病毒(機器皰疹病毒1)的抑製作用。抗菌藥物化學其他54:452-459。[Ref。
  139. Black DH, Maxwell LK, Eberle R(2009)猴B病毒(機器皰疹病毒1)自發耐藥突變體的特性。Arch virer154: 1495-1497。[Ref。
  140. Zwartouw HT, Humphreys CR, Collins P(1989)致命B病毒(類人猿皰疹病毒)感染的口服化療。抗病毒Res11: 275-283。[Ref。
  141. Cohen JI, Davenport DS, Stewart JA, Deitchman S, Hilliard JK,等(2002)B病毒(宮頸皰疹病毒1)暴露的預防和治療建議。臨床感染雜誌35:1191-1203。[Ref。
  142. Reme T, Jentsch KD, Steinmann J, Kenner S, Straile U,等(2009)德國潛在暴露於B皰疹病毒後的暴露後預防建議。中華職業醫學毒理學雜誌,4:29。[Ref。
  143. Nanda M, Curtin VT, Hilliard JK, Bernstein ND, Dix RD(1990) 1例人B皰疹病毒感染的眼部組織病理學表現。眼科108:713-716。[Ref。
  144. Holmes GP, Chapman LE, Stewart JA, Straus SE, Hilliard JK,等(1995)暴露者b病毒感染預防和治療指南。B病毒工作組。臨床感染診斷20:421-439。[Ref。
  145. Bryan BL, Espana CD, Emmons RW, Vijayan N, Hoeprich PD(1975)由猴皰疹病毒引起的腦脊髓炎的恢複。個案報告。Arch實習醫師135:868-870。[Ref。
  146. Luebcke E, Dubovi E, Black DH, Ohsawa K, Eberle R(2006)黑猩猩甲皰疹病毒的分離與鑒定。中國生物技術學報(英文版)[Ref。
  147. Eberle R, Black DH, Blewett EL, White GL(1997)狒狒乳頭狀皰疹病毒2的流行率和免疫原性病毒多肽的鑒定。實驗室動物科學47:256-262。[Ref。
  148. Eberle R, Black DH, Lipper S, Hilliard JK(1995)狒狒皰疹病毒papio 2,一種類似sa8的α -皰疹病毒。Arch virrol 140: 529-545。[Ref。
  149. Levin JL, Hilliard JK, Lipper SL, Butler TM, Goodwin WJ(1988)一種在狒狒中自然發生的類人猿因子8的流行病。實驗室動物科學38:394-397。[Ref。
  150. Malherbe H, Strickland-Cholmley M(1969)狒狒身上的Siman皰疹病毒SA8。柳葉刀294:1427。[Ref。
  151. Malherbe H, Harwin R(1958)非洲猴子中的嗜神經病毒。柳葉刀ii: 530。
  152. 霍爾姆斯,考德威爾RG,戴德蒙RE, Deinhardt F(1964)一種新的皰疹病毒的分離和表征。J免疫雜誌92:602-610。[Ref。
  153. 赫爾RN(1973)猴皰疹病毒。正確的做法:皰疹病毒。卡普蘭編輯。紐約:學術出版社389-426。
  154. Leib DA, Hart CA, McCarthy K(1987)從貓頭鷹猴中分離出的四種皰疹病毒的特性及其與1型猴密皰疹病毒(檉柳皰疹病毒)和1型單純皰疹病毒的比較。中華流行病學雜誌97:159-169。[Ref。
  155. Melnick JL, Midulla M, Wimberly I, Barrera-Oro JG, Levy BM(1964)從南美絨猴分離出的皰疹病毒群的新成員。中華免疫學雜誌92:596-601。[Ref。
  156. 埃伯利·R(1992)山地大猩猩原生α皰疹病毒的證據。中華醫學雜誌21:246-251。[Ref。
  157. Eberle R, Hilliard JK(1989)不同類人猿皰疹病毒感染發生率差異的血清學證據。中華微生物學雜誌27:1357-1366。[Ref。
  158. Emmons RW, Gribble DH, Lennette EH(1968)貓頭鷹猴(三virgatus)自然致死性感染T皰疹病毒。中華傳染病雜誌118:153-159。[Ref。
  159. 劉誌強,張誌強,張誌強(2002)白眉猴感染皰疹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中華醫學雜誌31:120-128。[Ref。
  160. Kalter SS, Heberling RL(1971)靈長類動物的比較病毒學。Bacteriol Rev 35: 310-364。[Ref。
  161. Warren KS, Niphuis H, Heriyanto, Verschoor EJ, Swan RA,等(1998)沒收的猩猩(Pongo pygmaus)特異性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率。中華醫學雜誌27:33-37。[Ref。
  162. 薩庫維拉,Theamboonlers A, Charoonrut P, Ratanakorn P, Poovorawan Y(2002)長臂猿皰疹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證據。BMC微生物2:11。[Ref。
  163. (1981)低地大猩猩自發性廣泛性人皰疹病毒感染。中華醫學雜誌10:129-135。[Ref。
  164. 胡培梅,張曉燕,張曉燕,張曉燕(2002)人皰疹病毒致人死亡的研究。出現感染情況8:639-642。[Ref。
  165. 馬茲-倫辛K, Jentsch KD, Rensing S, Langenhuyzen S, Verschoor E,等(2003)一組普通狨猴(Callithrix jacchus)的致死性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獸醫病刊40:405-411。[Ref。
  166. Ramsay E, Stair EL, Castro AE, Marks MI(1982)白手長臂猿的致命皰疹病毒人腦炎。美國獸醫學會181:1429-1430。[Ref。
  167. Schrenzel MD, Osborn KG, Shima A, Klieforth RB, Maalouf GA(2003)白麵薩基猴家族(picthecia picthecia picthecia)中自然發生的致命的單純皰疹病毒1型感染。中華醫學雜誌32:7-14。[Ref。
  168. 麥克盧爾HM,基林ME(1971)在耶基斯靈長類動物中心殖民地發現的病毒性疾病。實驗室動物科學21:1002-1010。[Ref。
  169. 麥克盧爾HM, Swenson RB, Kalter SS, Lester TL(1980)黑猩猩(穴居類和paniscus)的自然生殖器皰疹病毒人類感染。實驗室動物科學30:895-901。[Ref。
  170. Melendez LV, Espana C, Hunt RD, Daniel MD, Garcia FG(1969)貓頭鷹猴(Aotus trivirgatus)的自然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實驗室動物護理19:38-45。[Ref。
  171. Smith PC, Yuill TM, Buchanan RD, Stanton JS, Chaicumpa V(1969)長臂猿(Hylobates lar);人類皰疹病毒的一個新的靈長類宿主。一、實驗室菌落中的自然動物。J傳染病雜誌120:292-297。[Ref。
  172. (2004) 1型單純皰疹樣病毒對圈養的普通狨猴的血清學調查。動物野生醫學雜誌35:387-390。[Ref。
  173. Juan-Salles C, Ramos-Vara JA, Prats N, Sole-Nicolas J, Segales J,等(1997)普通狨猴自發性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研究。J獸醫診斷投資9:341-345。[Ref。
  174. R, Kreutzer M, Gunther CP, Matz-Rensing K, Wohlsein P (2011) Azara夜猴全身皰疹病毒感染。中華醫學雜誌40:197-199。[Ref。
  175. Lefaux B, Duprez R, Tanguy M, Longeart L, Gessain A,等(2004)非人靈長類動物可能對人類α -皰疹病毒的跨物種感染高度敏感。獸醫病號41:302-304。[Ref。
  176. Gary GW, Kissling RE, Kalter SS, Holmes M(1972)長尾猴感染皰疹病毒SA8。4月- 6月:6-7日。
  177. 馬曉東,陳曉東,陳曉東(2008)[非洲人類感染猴皰疹病毒的研究]。桑特18:3-8。[Ref。
  178. Eberle R, Blas-Machado U, Wolf R, White G(2008)圈養狒狒的微生物學研究。正確之處:生物醫學研究中的狒狒。編輯:VandeBerg J, Williams-Blangero S, Tardif S紐約,紐約:施普林格111-138。
  179. Chepkwony S, Kiula N, Nyakundi R, Gicheru M, Nyachieo A(2016)肯尼亞部分地區野生捕獲狒狒中皰疹病毒papio 2血清流行率。J湧現病毒2。[Ref。
  180. Eberle R, Black DH, Lehenbauer TW, White GL(1998)狒狒皰疹病毒papio 2 (HVP2)在繁殖群體中的脫落和傳播。實驗動物科學48:23-28。[Ref。
  181. 馬蒂諾,哈伯德GB,巴特勒TM, Hilliard JK(1998)與狒狒猴媒8感染相關的臨床疾病。實驗動物科學48:18-22。[Ref。
  182. Wolf RF, Rogers KM, Blewett EL, Fakhari F, Hill CA,等(2006)一隻幼狒狒(cynocephalus anubis)自然發生的皰疹病毒乳頭狀瘤2肺炎死亡病例。動物科學45:64-68。[Ref。
  183. Ochoa R, Henk WG, Confer AW, Pirie GS(1982)兩隻幼狒狒(獅尾狒狒)的皰疹病毒肺炎和敗血症。中華醫學雜誌11:52-58。[Ref。
  184. Rogers KM, Ealey KA, Ritchey JW, Black DH, Eberle R(2003)不同狒狒皰疹病毒papio 2分離株的致病性表現為極端的神經毒性或完全的冷漠性。J病毒77:10731-10739。[Ref。
  185. 崔安,佩雷吉納,帕特魯謝瓦,範·韋特爾,希利亞德,等(2007)黑白疣猴自然傳播皰疹病毒乳頭2型感染。美國獸醫學會第231期:1878-1883期。[Ref。
  186. 霍姆斯,迪瓦恩賈,諾瓦科夫斯基E, Deinhardt F(1966)新大陸猴皰疹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中國免疫學雜誌(英文版):368 - 371。[Ref。
  187. Daniel MD, Karpas A, Melendez LV, King NW, Hunt RD(1967)從鬆鼠猴(sciureus)的自發疾病中分離出皰疹- t病毒。Arch Gesamte Virusforsch 22:24 -331。[Ref。
  188. King NW, Hunt RD, Daniel MD, Melendez LV(1967)鬆鼠猴(sciurus)明顯的皰疹- t感染。實驗室動物護理17:413-423。[Ref。
  189. Tyler S, Severini A, Black D, Walker M, Eberle R(2011)水虱皰疹病毒1基因組的結構和序列。病毒學410:181-191。[Ref。
  190. Burkholder CR, Soave OA(1970)從一隻貓頭鷹猴(三virgatus)身上分離、鑒定和實驗性傳播皰疹病毒T。實驗室動物護理20:186-191。[Ref。
  191. Morita M(1981年)棉頂狨猴(Saguinus oedipus)中致命的絹毛皰疹病毒感染。中華醫學科學與生物學雜誌34:268-270。[Ref。
  192. 森田,田田,土屋,青山,(1979)棉頂狨猴(Saguinus oedipus)的致命皰疹病毒絹毛菌感染。多布秀28:537-550。[Ref。
  193. Murphy BL, Maynard JE, Krushak DH, Fields RM(1971)狨猴中絹毛皰疹病毒攜帶者狀態的發生。應用微生物學21:50-52。[Ref。
  194. Schrier A(1984)編者按。實驗室靈長類通訊5:ii。
  195. Severini A, Tyler SD, Peters GA, Black D, Eberle R(2013)黑猩猩皰疹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及其與其他靈長類甲皰疹病毒的關係。病毒158:1825-1828。[Ref。
  196. Wertheim JO, Smith DD, Smith DM, Scheffler K, Pond SLK(2014)人類單純皰疹病毒1和2的進化起源。Mol Biol Evol 31: 2356-2364。[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Aritcle類型:評論文章

引用:Eberle R, Jones-Engel L(2017)理解靈長類皰疹病毒。J新興疾病病毒3(1):doi http://dx.doi.org/10.16966/2473- 1846.127

版權:©2017 Eberle R.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條款發布,該許可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6年12月05日

  • 接受日期:2017年1月25日

  • 發表日期:2017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