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與新發疾病- Forschen

全文

簡短的溝通
登革熱人類挑戰模型:有風險警告嗎?登革病毒持續感染

Guey村淮南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台南

*通訊作者:彭桂泉,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台灣台南,E-mail: gperng@mail.ncku.edu.tw

登革熱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病媒傳播的人類病毒性疾病之一。據估計,100多個國家每年約有3.9億人受到影響,其中50萬人住院,25 000人死亡。大多數登革病毒(DENV)感染受試者表現為無症狀特征,而其他人可能發展為登革熱,並可能進展為嚴重登革出血熱(DHF),分類為血漿滲漏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SS)。此外,近年來臨床異常表現明顯增多。盡管進行了幾十年的密集調查,但導致嚴重登革熱和/或異常臨床表現的機製仍有待進一步闡明。缺乏能概括人類登革熱基本特征的合適小動物模型是了解登革熱致病原因的主要障礙。目前,還沒有FDA批準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來預防或治療登革熱。目前的做法是密切監測的姑息治療。

循環模式似乎是登革熱流行地區暴發登革熱的一個特征。在許多區域,登革熱發病率季節性波動,在不利時期幾乎沒有感染報告,這表明氣候對病媒密度[1]有很強的影響。一種可能的假設是蚊子種群中的垂直傳播[2],導致了暴發模式。另一種是無症狀感染[3],在DENV感染者中沒有任何明顯的疾病,這是該病傳播的原因。

盡管該疾病主要通過攜帶DENV的伊蚊吸食血液傳播,但也有其他誘導途徑的記錄。例如,來自登革熱流行地區的健康獻血者的血液似乎被DENV汙染,因為在輸注健康捐獻材料後,受者出現了典型的登革熱臨床表現[4,5]。最近,對健康獻血者[6]中DENV的篩查表明,無症狀的個體可能是[3]的潛在傳播者。盡管可以從健康捐獻者受汙染的血液中分離出傳染性DENV,但在這些個體中循環的DENV特異性抗體非常缺乏。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值得進一步調查。有趣的是,隱性登革熱被創造出來已經超過70年了[7],而且這種可能的病毒潛伏期已經被提出了超過50年,因為對於單個感染個體來說,登革熱抗體滴度在20年後仍保持在高水平[8]。這一證據與最近關於登革熱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DENV可能存在於自然環境中。此外,有臨床症狀的人通常會經過一段時間完全康複;然而,長期的影響並沒有被記錄或跟蹤。此外,盡管無症狀DENV感染占疫情期間人類感染的絕大多數,但它們作為潛在宿主的作用尚不清楚。

可以提出許多問題。這些人中的一些人在臨床症狀消失後會成為攜帶者嗎?如果是,有多少比例的受試者成為攜帶者?病毒能否在這些個體中建立潛伏期,並在允許條件下重新激活?對從登革熱中康複的受試者可能產生的長期影響是什麼?有趣的是,體外研究表明登革病毒可以在各種組織培養環境中持續感染[9-11],但其在人類中的意義尚未被探索,部分原因是登革病毒的地理分布,這使得DENV持續或潛伏感染的研究成為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由於缺乏合適的模擬嚴重人類登革熱基本特征的動物模型,人類登革熱挑戰模型[12]正在考慮之中,應考慮和檢查無症狀的持久性DENV感染的可能性,並在實施擬議的人類挑戰模型之前認真對待研究結果。

確認

本研究部分得到中華民國教育部、國立成功大學“一流大學目標計劃”、衛生福利部(MOHW104- CDC-C-114-114901)和科學技術部(前國家科學委員會)(NSC 102-2320-B-006-049和MOST 103 -2320-B-006 - 030 - MY3)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Sutherst RW(2004)全球變化和人類對病媒傳播疾病的脆弱性。臨床微生物學Rev 17: 136-73。[Ref。
  2. Adams B, Boots M(2010)蚊子的垂直傳播對登革熱的持續有多重要?從數學模型的見解。流行2:1 - 10。[Ref。
  3. chstel C(2012)登革熱無症狀病例對登革熱病毒在非流行地區的傳入和傳播的最終作用。前方物理3:70。[Ref。
  4. 彭明明,林文榮,王寶強(2008)輸血傳播的登革出血熱。英國醫學雜誌359:1526-7。[Ref。
  5. Rigau-Perez JG, Vorndam AV, Clark GG(2001) 1994-1995年波多黎各登革熱和登革出血熱疫情。美國熱帶醫學雜誌,Hyg, 64: 67-74。[Ref。
  6. Stramer SL, Linnen JM, Carrick JM, Foster GA, Krysztof DE等人(2012)2007年波多黎各登革熱暴發期間通過RNA鑒定的獻血者登革熱病毒血症和檢測到的登革熱輸血傳播。輸血52:1657 - 66。[Ref。
  7. 史考特H(1939)熱帶醫學史。倫敦:Edward Arnold & Co。
  8. Hotta S(1972)人感染登革熱的發病機製和免疫。日本醫學雜誌18:199-210。[Ref。
  9. Hotta S, Evans CA(1956)在恒河猴組織培養中培養小鼠適應性登革病毒(1型)。中國傳染病雜誌32(4):447 - 447。[Ref。
  10. Takasaki T, Takada K, Kurane I(2001)持續感染登革病毒的電鏡研究:使用持續感染登革2病毒的細胞係進行分析。Intervirology 44: 48-54。[Ref。
  11. Nakao S, Lai CJ, Young NS(1989)登革病毒是一種黃病毒,在人骨髓祖細胞和造血細胞係中繁殖。血74:1235 - 1240。[Ref。
  12. 嚴偉(2015)接受挑戰:登革熱人體挑戰試驗。Nat Med 21: 828-30。[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簡短的溝通

引用:彭GC(2015)登革熱人類挑戰模型:是否存在風險警告?登革病毒持續感染。J新興病毒1(2):doi http://dx.doi.org/10.16966/2473-1846.108

版權:©2015彭GC。這是一篇基於創作共用署名許可條款發布的開放獲取文章,該許可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5年11月12日

  • 接受日期:2015年11月16日

  • 發表日期:2015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