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科學beplay最新下载

全文

研究文章
不良適應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臨床人群中情緒失調的中介效應

安東內拉·Montano·拉斯泰利1吉瑪Battagliese1、2、*羅伯塔Borzi1羅莎Cappelluccio1,3菲利普你1麗塔Vadala1,4

1貝克診斷中心,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研究與培訓,羅馬,意大利
2拉齊奧地區酒學中心,羅馬薩皮恩紮大學臨床醫學係,意大利
3.Ospedale Buonconsiglio Fatebenefratelli,那不勒斯,意大利
4意大利羅馬,IRCCS聖露西亞基金會神經放射科

*通訊作者:Gemma Battagliese, A.T. beck診斷中心,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研究與培訓,Via Gioberti, 54,00185,意大利,羅馬,電話:+ 39 348 9572479;電子郵件:gemma.battagliese@uniroma1.it


摘要

完美主義和情緒失調都被認為是人際關係問題的風險因素。本研究在臨床人群中檢驗了完美主義、情緒失調和人際關係問題之間的聯係。樣本由來自不同私立治療中心的391名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門診病人組成。參與者完成了評估完美主義傾向、情緒調節困難、人際關係問題以及焦慮和抑鬱症狀的自我滿意度問卷。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失調在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的潛在中介作用。結果表明,一般情緒調節障礙在“擔心錯誤”和“過度懷疑行動”與人際問題之間存在統計學中介關係。此外,更高的不良適應完美主義與更大的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不良適應完美主義與情緒策略失調的關係完美主義、人際關係問題和情緒調節障礙與焦慮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的關係均得到證實。討論了治療的意義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字

完美主義;人際關係問題;情感失調;情感障礙;中介

簡介

完美主義最初被認為是一種專注於個人內部方麵的單向度性格,反映了對不合理的高標準的不懈努力和基於成就的價值評估[1,2]。如今,對完美主義最普遍接受的定義暗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完美主義是一個多維度的人格變量,涉及對完美或看起來完美的需求[3],包括個人和人際方麵的概念,並包含適應和不適應形式[4]。

此外,完美主義被定義為設定過高的績效標準,並傾向於進行過分苛刻的自我評價和關注他人的評價。根據Frost和同事的概念化[5],完美主義有6個維度的特征,即高個人標準(PS)、過度關注錯誤(CM)、過度懷疑行動(DA)、高父母期望(PE)、高父母批評(PC)、組織(O)。連續的結果[6,7]證明,CM和DA與PE和PC (PEPC)趨同於同一因素(CMD)。

評估完美主義維度的幾種工具結合起來形成兩個獨立的維度:完美主義努力或積極或適應性完美主義,以及完美主義關注或消極或不適應性完美主義[4,8 -11]。在弗羅斯特的概念中,不良適應完美主義的維度是:對錯誤的過度關注、對行為的過度懷疑、父母的高期望和父母的高批評,而適應維度則是高個人標準和組織[5]。積極的或適應性的完美主義者往往有較高的個人標準和較低的擔憂,不健康的或不適應性的完美主義者則是高標準和對錯誤的高度擔憂、需要被認可、沉思和可感知的父母壓力的混合體。它涉及到對做事不正確、未能達到標準、被他人評判以及對表現的擔憂[4,8,9,12]。適應性完美主義已被發現與心理健康、積極應對方式、成就、學業成績、感知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13]相關,而不適應性完美主義則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消極特征和結果相關,如低自尊、消極情感、焦慮、抑鬱、自殺想法[4,14,15]和社會關係問題[3,16-18]。在臨床樣本中,完美主義也被認為是精神病理的一個風險因素,如果不治療,在症狀緩解後仍然存在,並預示著疾病的複發或[4]的維持。此外,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報告了高水平的壓力和糟糕的情緒調節(即,更高水平的絕望和抑鬱),這可能是由於糟糕的情緒調節[4,19-23]。許多研究為適應不良完美主義與心理功能障礙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證據,支持了情緒調節障礙[23]可能的中介作用。

在關係領域,問題在於完美主義者的核心信念是“除非我完美,否則我不可愛”或“我要麼完美,要麼毫無價值”,他們會努力達到完美,不會滿足於任何不完美的東西。完美主義是一種人際和主體間性現象,涉及到完美主義者對他人期望和判斷的體驗。

大多數作者都同意,完美主義的起源是在童年的環境和成人照顧者給孩子的信息。例如,如果父母的自尊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會感到失望、尷尬、恐懼甚至憤怒。[29]。在他們的研究中,弗羅斯特和同事[5]肯定了完美主義的本質不是追求卓越,而是有條件的自我接受。當完美主義者成長在一個以愛和認可為條件的完美家庭中,犯錯就會有被父母拒絕或失去愛的風險,完美主義就有了負麵的含義。研究表明,苛刻和完美主義的育兒方式[27]和不安全的依戀關係[30,31]往往與完美主義的人際組成部分有關。這種發展自我認同並努力獲得認可的方法被認為是功能失調的,因為所采用的完美主義策略會進一步製造與他人的距離和疏遠。完美主義的人際因素與對他人意見的極度敏感、對批評的高度敏感、歸屬感和被接受的需要以及人際關係的困難有顯著關係。完美主義的人際組成部分代表了一種人格風格,旨在通過保持完美的外表來實現穩定、自我意識和人際接受[32]。

要求完美的接受和感覺自己無法達到完美,從而產生了一種持續的與他人脫節的主觀感覺。總體而言,除了上述臨床結果外,完美主義的人際組成部分還與許多人際困難有關,包括敵意、親密問題、孤獨、社交技能差、更頻繁的負麵互動、同伴傷害和感知缺乏社會支持,這些都幹擾了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維持[3,32-34]。

隻有少數研究調查了完美主義在預測人際問題中的作用[16,17,35]。這些研究的結果證明,較高水平的消極完美主義與人際關係問題或在與他人互動時遇到的困難有關,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16]。不良適應完美主義者的態度與反映敵對-主導和友好-順從的人際關係問題的檔案有關,而適應性完美主義者會表現出表明人際關係調整的低姿態提升[17]。此外,對錯誤的過度擔憂和對行為的懷疑是人格障礙患者人際關係問題的預測因素[35]。

適應性不良完美主義也被發現與情緒調節策略的缺陷相關[4,15,22,23]。

情緒調節是一個多維結構,一般可以定義為幫助個體調節情緒的體驗和表達的過程。已有研究表明,情緒調節既受內部因素影響,也受外部環境影響[36-38]。照顧者對調節兒童的情緒狀態具有重要影響,情緒調節是在兒童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中發展起來的[39- 42]。情緒調節是社會關係的核心。通過擁有和表達一種情感,我們在社會世界中表明了立場,表達了我們的關注,揭示了我們的策略、目標和行動的意圖。

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和福祉有關[36,43]。beplay最新下载然而,處理和調節情緒的困難被發現與心理功能障礙相關[36,44,45],如飲食障礙[46]、藥物和酒精濫用[47,48]、抑鬱和焦慮[49-51],外化問題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對立違抗性障礙(Oppositional違抗性障礙)和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52,53]以及邊緣性人格障礙[54,55]。

多項研究表明,通過失能情緒調節策略[23],完美主義在預測情緒障礙的嚴重程度、產生和延長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完美主義中,擔憂和沉思包括自我關注的思考,在這種思考中,個體傾向於消極地評價自己、感覺、行為、情況、生活壓力和他們的應對能力。這些重複的消極思想的內容通常包括失敗、對行動的懷疑和實現重要個人目標的不確定性等主題[19,22,57]。

特別是,反思與對行為的懷疑和對錯誤的擔憂有關,經曆過父母批評的個體傾向於對錯誤耿耿於懷,這可能導致負麵影響的發展和保持[4,15,57]。此外,評價關注完美主義,其特征是傾向於認為別人期望自己完美,並對自己達到這些標準的能力進行額外的自我評價,已被發現與更高水平的情緒抑製有關。有高度不適應完美主義的人傾向於取悅他人,以獲得他人的接受。

情緒反應指的是與情緒和情緒的頻繁變化或波動相關的過度情緒不穩定,這在完美主義人群中經常出現,也被指一種過度反應策略,在這種策略中,個體放大自己的負麵情緒,以獲得他人的支持,並確保他人的可用性[58,59]。為了支持這一模型,Wei和同事[60]發現焦慮、消極情緒和人際問題之間的聯係是由情緒反應[60]介導的。

盡管有研究評估了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完美主義與人際關係問題之間的關係,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檢驗這三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在本研究中,一個中介模型,進行了四步,被用於檢驗完美主義,情緒調節障礙和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在臨床人群。中介模型認為完美主義是一個預測因素。基於一些研究,認為它是一種人格特征[61],是一種可能導致多種精神障礙的病因和維持的認知或行為方麵[62],是一種與在他人麵前顯得完美的需求相關的人際風格,可能是人際問題和與社會狀況相關的恐懼的原因[3,63]。情緒失調被認為是一種中介因素,因為完美主義的人把處理感知到的痛苦事件和困難的糟糕策略,比作獲得更多的適應性反應,增強對各種情況的靈活和適當的反應。調節情緒是避免情緒過度反應的關鍵,情緒過度反應會導致個體產生過度的負麵情緒,調節個體應對壓力或以適當方式應對壓力的能力[23]。人際關係問題被認為是一種結果,因為在文獻中,人際關係問題主要受到不適應完美主義[31,32]和情緒策略失調[3,44,63]的影響。情緒障礙(抑鬱和焦慮)的作用在統計上從模型中被部分引出,以便從評估的關係中消除症狀學的影響。

假設:(1)較高水平的不適應完美主義與較高水平的人際問題呈正相關。此外,(2)較高的完美主義水平與較高的情緒調節策略維度缺陷呈正相關。進一步假設(3)負性完美主義和情緒調節障礙水平越高,焦慮和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越高。最後,預期(4)情緒失調在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具有統計學中介作用。

方法

參與者

納入研究的患者共計391名尋求治療的個體,164名男性(平均年齡35.75±11.23)和226名女性(平均年齡36.40±11.56)。樣本由來自各種私人治療中心的門診患者組成,正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在與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的第一次臨床訪談後,所有參與者都有一份關於研究目標的書麵描述,並需要填寫一份知情同意書。在簽署同意書後,參與者被要求在調查者的視線範圍內填寫問卷。填寫這個包裹大約花了30分鍾。所有患者都同意參加研究,沒有人拒絕填寫篩查試驗。評估在治療前進行。

被診斷為精神病、雙相情感障礙或酒精或藥物依賴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所有其他患者都被納入研究,沒有使用特定的納入標準。

這項工作是根據世界醫學協會的《涉及人體的醫學研究倫理原則》(《赫爾辛基宣言》)進行的,這項研究得到了羅馬A.T.貝克研究所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措施

弗羅斯特多維完美主義量表[5](FMPS)是一份自我滿意度問卷,包括35個項目,采用5分製,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問卷包括6個子量表,針對完美主義的以下方麵:對錯誤的擔憂、對行動的懷疑、個人標準、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批評和組織。對錯誤的擔憂量表指的是對錯誤的消極反應,甚至把小錯誤視為失敗。對行動的懷疑是指對一個人的表現質量的反複懷疑。個人標準指的是設定過高標準的傾向。父母的期望和父母的批評是指認為自己的父母有很高的期望或過分挑剔。組織是指關注的精度和順序[5]。在意大利版[7]量表中,分量表CM和DA被納入一個獨特的分量表(CMD),分量表PE和PC也是如此,它們是指示為PEPC的分量表的一部分。心理測量特性顯示出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的亞量表範圍為0.76至0.87[7]。本樣本子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為:CMD .88; PEPC .85; PS .82; O .79.

情緒調節困難量表[64](DERS;意大利語版[65]是一種36個項目的自我報告測量方法,用於評估臨床相關的情緒調節困難。項目分為六個方麵:不接受情緒反應(不接受);從事目標導向行為的困難(目標)衝動控製困難(衝動);缺乏情感意識(Awareness);情緒調節策略(策略)的有限可及性情感上缺乏清晰(Clarity)。參與者被要求在李克特5分製量表上指出36個項目中每一個適用於他們的頻率,範圍從1(幾乎從不)到5(幾乎總是)。亞量表得分通過相應項目的相加得到。 The total score was calculated summating subscale scores. Higher scores on the DERS indicate greater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The full measure and its subscales were found to have good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in the adult [64] and in the adolescent sample [66]. In the present sample, Cronbach’s alpha of subscale ranging from .83 to .91 and the total score was .91.

人際問題量表-32 (llP-32,[67]是一個包含32個項目的測量方法,包含8個分量表,反映不同的人際問題。它提供了一個衡量不足和過度發展的人際策略。20個問題衡量的是人們難以做到的方麵。例如,“It is hard for me to”後麵跟著的是“say no to others”或“show loving to others”。在“以下是你做得太多的事情”之後還有12個問題;例如“我對別人太開放了”或“我太想被注意到了”。從0“一點也不”到4“非常”,采用五點回答格式。全麵評分可以計算,得分越高,說明人際關係問題越嚴重。以下因素也可計算出8個子量表得分。IIP-32亞量表在門診和非臨床樣本中顯示了足夠的內部一致性[67]。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ronbach’s alpha was .88.

貝克抑鬱量表(BDI-II[68]是一種常用的抑鬱症症狀嚴重程度的21個問題的測量方法。每一項得分從0到3,得分越低代表抑鬱症狀越輕。總分從0分到63分。得分大於13對應的是“臨床症狀”抑鬱症。在意大利樣本中,BDI-II表現出良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s alpha 0.89)和良好的收斂和發散效度[69]。在本研究中,Cronbach 's alpha為0.89。

狀態-特質焦慮量表Y (STAI-Y;[70]被用來調查焦慮水平。這份清單區分了狀態焦慮、暫時性或情緒性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特質焦慮被定義為一種人格特質。STAI-Y量表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由20個李克特四點題項組成:STAI-Y1評估狀態焦慮,STAI-Y2評估特質焦慮。一項meta分析表明,在焦慮患者樣本中,儀器的內部一致性是足夠的[71]。在本研究中,Cronbach 's alpha為。91。

統計分析

基線人口統計學變量的性別比較采用連續變量的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分類變量的卡方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法探討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完美主義與情緒障礙嚴重程度的關係。由於進行了多次比較,為了控製Type1誤差,采用Bonferroni校正,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25,Pearson r≥0.30被認為是良好相關(從中等到強相關;[72]。中介研究假設使用Hayes [73] Hayes開發的調節中介包進行檢驗。該程序估計間接關聯(中介)與bootstrapping程序,以說明非正態分布的間接影響。程序同時測試間接關聯是否根據調節變量(調節)的值而變化。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 23版本進行。

結果

樣本特征

最終研究樣本為391例患者,年齡17 ~ 69歲,平均年齡36.13±11.41歲。所有參與者都是白種人。67.3%的人有工作。在教育程度方麵,43.6%的人獲得了大學本科學位,5.4%的人獲得了研究生學位,45%的人獲得了高中學位。婚姻狀況方麵,76.3%的患者為單身或未婚,23.7%的患者為已婚。為了避免性別特征的影響,對上述所有測量方法的患者進行了性別比較。按性別比較的人口統計數據見表1。

男人(n = 164)

女性(n = 226)

p

年齡

35.75±11.23

36.40±11.56

n .

教育程度(1低4高)

3.4±0.7

3.5±0.7

n。

婚姻狀況

  1. 未婚
  2. 結婚了

76.7%
23.3%

76%
24%

n。

占領

  1. 使用
  2. 失業
  3. 退休

71.3%
27.4%
1.2%

64.6%
33.2%
2.2%

n。

表1:男性和女性的描述(數據以平均數或百分比表示)

由於在所有分析參數中沒有發現男性和女性患者之間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因此從統計數據中彙總了性別因素。

完美主義和人際問題之間的聯係

第一個研究問題涉及探索完美主義和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假設在適應性不良完美主義和人際功能障礙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皮爾遜相關性被用來檢驗這一假設。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如表2所示。

CMD

PEPC

PS

O

剛愎自用的/控製

.329**

.226 * *

.258 * *

.030

報複性/以自我為中心

.294 * *

.125 *

.083

-.100

冷/遙遠

.318**

.142 * *

.147 * *

-.065

SociallyInhibited

.397**

.152 *

.246 * *

.311**

自信的

.488**

.248 * *

.121

-.076

OverlyAccommodating

.377**

.208 * *

.105

-.036

自我犧牲的

.368**

.218 * *

.221 * *

)

侵入性/貧困

.269 * *

.150 * *

.088

.026

InterpersonalProblems總

.567**

2 * *

.208 * *

-.047

表2:完美主義維度與人際問題量表的相關關係
**相關性在0.01水平顯著(雙尾)
*相關性在0.05水平顯著(二尾)
粗體相關被認為是顯著的(p≤.025)和穩健的(r≥.30)

結果表明,對錯誤的擔憂和對行動的懷疑(CMD)維度與“霸道/控製”、“冷漠/疏遠”、“社交抑製”、“不自信”、“過度包容”和“自我傷害”等人際問題量表的某些量表顯著相關,並與量表總分顯著相關(均p<.005),表明較高的“行為懷疑”與較大的人際問題相關。父母的批評和父母的期望(PEPC)與與他人的問題數量較高相關,但沒有強大到要考慮它(沒有皮爾遜相關≥.30)。

高個人標準(PS)與人際問題之間無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均不≥0.30)。關於組織(O)的結果表明,隻有社會抑製與這類完美主義的更高水平相關

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困難之間的關係

第二個研究問題調查了完美主義和情緒調節困難之間的關係。假設高水平的完美主義與高水平的情緒失調呈正相關。

皮爾遜相關性被用來檢驗參與者的完美主義傾向和情緒失調之間的關係。表3給出了完美主義維度、DERS子量表和總DERS之間的相關關係(表3)。

CMD

PEPC

PS

O

驗收

.206 * *

.074

.137 * *

.005

目標

.451**

.179 * *

.129 *

-.008

衝動

.311**

.167 * *

.106 *

.017

意識

.083

.068

-.034

-.047

策略

.432**

.189 * *

.114 *

-.032

清晰

.296 * *

.136 * *

.105 *

-.019

總計接單

.498**

.246 * *

.174 * *

.003

表3:完美主義維度與情緒調節困難的相關關係
**相關性在0.01水平顯著(雙尾)
*相關性在0.05水平顯著(二尾)
粗體相關被認為是顯著的(p≤.025)和穩健的(r≥.30)

如預期的那樣,完美主義CMD的不良適應維度與總DERS顯著正相關(r=50, p<001)。CMD也與DERS的目標導向行為困難(r=45, p<001)、衝動控製困難(r=31, p<001)、情緒調節策略獲取有限(r=43, p<001)、情緒清晰度缺乏(r=30, p<001)維度顯著正相關。父母期望和父母批評(PEPC)與情緒調節策略困難的較高個人標準(PS)無相關性(Pearson相關性均不≥0.30)。

組織與DERS的所有維度均無顯著相關。

完美主義、情緒失調、人際關係問題和情緒障礙之間的關係測量

第三個研究問題考察了完美主義、情緒調節困難、人際關係問題與焦慮和抑鬱症狀之間的關係。假設高水平的完美主義、情緒調節困難和人際關係問題與高水平的焦慮和抑鬱症狀呈正相關。表2展示了MPS、IIP、DERS各分量表與BDI、STAI-Y總分的相關性。結果表明,較高水平的不良適應完美主義(CMD和PEPC)與較高嚴重程度的抑鬱症狀、特質焦慮密切相關,僅CMD與狀態焦慮密切相關。BDI和STAI-Y(特質和狀態)得分與情緒調節難度顯著正相關。BDI和stay -特質得分也與目標導向行為參與困難、衝動控製困難、情緒調節策略獲取有限和情緒清晰度缺乏顯著正相關(均p<01)。此外,結果表明,人際問題的領域與較高的抑鬱和焦慮特征症狀顯著相關(均p<001),但與狀態焦慮無關。在亞量表中,抑鬱症狀與非自信行為相關,而特質焦慮與冷漠/疏遠、社交抑製、非自信和自我犧牲行為相關(表4)。

STAI-Y
狀態

STAI-Y
特征

BDI

國會議員

CMD

.309**

.568**

.508**

PEPC

.181 * *

.321**

.303**

PS

.067

.144 * *

.193 * *

O

-.053

-.104

-.009

接單

驗收

.175 * *

.267 * *

.275 * *

目標

.274 * *

.519**

.444**

衝動

.241 * *

.407**

.352**

意識

.140 * *

.225 * *

.252 * *

策略

.331**

.536**

.443**

清晰

.195 * *

.378**

.390**

總計接單

.310**

.577**

.499**

IIP-32

剛愎自用的/控製

.193 * *

.214 * *

.248 * *

報複性/以自我為中心

.118 *

打擊率* *

.215 * *

冷/遙遠

.141 * *

.335**

下來* *

社會抑製

.134 * *

.364**

.264 * *

自信的

.214 * *

.406**

.359**

過度的

.151 * *

.288 * *

.246 * *

自我犧牲的

.160 * *

.317**

.273 * *

侵入性/貧困

.118 *

下來* *

.270 * *

人際關係問題總

.245 * *

.503**

.431**

表4:完美主義維度、情緒調節困難、人際關係問題與焦慮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性
**相關性在0.01水平顯著(雙尾)
*相關性在0.05水平顯著(二尾)
粗體相關被認為是顯著的(p≤.025)和穩健的(r≥.30)

完美主義、人際問題和情緒失調之間的中介關係建模

為了確定在臨床人群中情緒失調是否介導了完美主義和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通過PROCESS程序進行了中介分析[73]。PROCESS允許在同一個模型中指定協變量和多個中介變量,並在中介和調節中介模型中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73]。由於間接效應的抽樣分布趨於不對稱[73,74]。PROCESS通過非參數自舉過程測試間接影響。PROCESS的另一個優點是,標準誤差估計器不假設同方差可用(HC3估計器),為推斷的有效性不受異方差問題影響提供了一定的保障[73]。假設情緒失調可能是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的中介關係。此外,我們預計CMD和PEPC(完美主義的不良適應維度)是對人際問題和情緒調節聯合分布困難貢獻最大的完美主義測量,因此我們選擇這些測量作為模型的自變量。計算兩個獨立的中介模型,以同時檢驗情緒調節障礙(用DERS總分評估)可以解釋完美主義維度(CMD, PEPC)和人際問題(用ipip -32總分評估)之間的關係的假設。情緒障礙的測量(BDI、STAY-Y特質和狀態)被用作協變量,以便對DERS和IIP-32方差的影響進行偏微分。此外,預期完美主義(CMD、PEPC和PS)與人際問題之間的間接聯係將顯著中介於情緒調節障礙。

總體而言,完全中介模型在CMD預測的人際問題中占顯著差異(R= 63;R2 = 39;F5367年= 45.65;p<001), PEPC (R= 63;R2= .40;F4367年= 65.78;p < 001)。

最終的模型如圖1所示。在圖中,從協變量到其他變量的箭頭描述了模型中變量的存在,以便從其他相關關係中分離出變量的影響[73],因此,連接情緒障礙變量(BDI;STAI-Y狀態和性狀)、DERS和ip -32並不表示方向效應,而是表示變量之間的關聯(圖1)。

圖1:以CMD和PEPC為自變量,IIP-32為因變量,DERS為中介變量,焦慮(STAI-Y特質和狀態)和抑鬱(BDI)為協變量的中介模型。實線表示有效路徑,虛線表示非有效路徑。每條顯著路徑報告回歸係數b、顯著性和95%置信區間。
* p < 0.05;* * p < 0.01;* * * p < 0.001

討論和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有四方麵:(1)探討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2)探討完美主義與情緒調節障礙的關係;(3)探討完美主義、人際關係問題和情緒調節障礙與焦慮、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的關係;(4)探討情緒失調在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關係中的中介作用。總體而言,本研究的發現支持了情緒調節缺陷在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起中介作用的假說。研究結果將進一步詳細討論,並按分析順序呈現。

第一個假設涉及分析完美主義和人際問題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它假設有更高的不良適應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會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表現出更大的問題。

本研究的結果與預測部分一致。特別地,研究發現,對錯誤的關注和對行動的懷疑這兩個完美主義的子量表在ipip -32的幾個量表上顯著相關,而且在報告對錯誤的關注和對行動的懷疑程度較高的個體中,與總體量表的人際問題密切相關。特別是,那些報告對錯誤和行為懷疑程度較高的人似乎太過強勢、太過冷漠和疏遠、難以社交、難以自信、太過順從和高度自我犧牲。這一發現似乎符合文獻報道,即高度完美主義關切的人往往會經曆許多人際問題[35,75,76]。關於父母的期望和父母的批評,結果證明人際關係問題和較高水平的父母壓力之間的微弱聯係。這些維度在文獻中被報道為人際維度[4],父母要求完美的壓力似乎預示著與他人互動的困難[27,30,31],但本研究的結果並沒有證實這一結果。然而,即使不相關,相關趨勢也表明,父母的批評和期望較高的感知與與他人的問題數量較高相關。

個人標準和組織與人際困難無關。這些結果與認為個人標準和組織是完美主義的適應性維度的文獻一致,即使有必要考慮到,如果完美主義行為是被接受的人際需求的驅動,完美主義具有消極的內涵[5,24]。組織隻與更大的社會抑製有關。盡管專注於組織的完美主義是一個積極的維度,但它經常會幹擾人們有效完成任務或享受休閑追求的能力[77]。在我們的研究中,可能,在組織中處於較高水平的患者,這成為了一個消極的方麵,他們需要以正確的方式做每一件事。這種認知可以處理他人不現實的認可需求,以及如果自己犯錯會被拒絕的恐懼,從而導致對社交場合或社交活動的回避。

第二個研究問題調查了完美主義和情緒失調之間的相關性。正如預期的那樣,完美主義的不適應維度、對錯誤的擔憂和對行動的懷疑與情緒調節缺陷顯著正相關。CMD與總DERS、不接受情緒反應、難以參與目標導向行為、衝動控製困難、難以獲得情緒調節策略、缺乏情緒清晰度顯著正相關。這一發現與之前的研究一致。在一個大學生樣本中,Aldea和Rice[23]發現,不適應完美主義和更高水平的情緒調節障礙之間有顯著的關聯。作者將不適應完美主義概念化為一個人傾向於設定高標準的表現,並意識到其他人對個人抱有過高的期望,從而導致使用不適應的情緒策略,如情緒過度喚醒和消極的感覺和認知,例如,反複思考個人標準和組織的傾向與情緒失調無關,這可能是因為適應性構念。研究表明,積極完美主義與積極情感、自我控製、成就和幸福[4]有關。

第三個研究問題考察了完美主義、人際問題和情緒失調與情緒障礙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完美主義、情緒調節困難、人際問題和焦慮和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的假設。

總體而言,我們發現情緒失調(用DERS測量)與焦慮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的症狀嚴重程度顯著正相關,與狀態焦慮弱相關。這一發現與文獻顯示情緒失調在引起內化症狀嚴重程度[36]方麵的作用是一致的。此外,在特質焦慮和抑鬱症狀嚴重程度較高的人群中,人際問題領域與之密切相關[78,79]。在文獻中,最近的研究證明,在預測情緒精神病理的最差預後方麵,與他人的關係是由情緒調節缺陷介導的[80,81]。事實上,精神病理學模型表明,人際關係的質量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82,83]。

就完美主義而言,如預期的那樣,隻有對錯誤的擔憂和對行動的懷疑的不適應維度與焦慮和抑鬱症狀的嚴重程度更強相關。這些數據與認為完美主義是產生心理障礙、症狀維持和惡化、預測複發和幹擾治療成功的危險因素的文獻相吻合[4,84,85]。

最後一種中介假設被結果證實。情感失調在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之間起中介作用。特別是,分析結果證明,CMD是完美主義維度,對情緒失調和人際關係問題的聯合方差提供了最高的獨特貢獻,即使在抑鬱和焦慮症狀已被考慮在內。在PEPC維度上,隻有直接影響預測人際問題,而沒有間接影響調節情緒策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研究將這三個變量組合在一起,但在文獻中,完美主義和情緒調節之間的關係[4,15,22,23]、完美主義作為人際問題的預測因子[16,17,35]以及失能情緒策略在預測人際關係困難中的作用[80,81]都是備受爭議的。

盡管研究結果表明,情緒調節的困難可能是理解完美主義和人際問題如何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橫斷麵設計不允許就中介變量和結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做出任何確定的結論。非常重要的是,這種中介關係是在臨床樣本中進行的,而不是在一般人群中進行的。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檢查完美主義和情緒失調的人際問題,以探索完美主義者是如何發展關係困難的。臨床樣本的縱向研究將特別有價值。這項研究的另一個缺陷是,結果沒有針對不同的診斷進行分層,但未來的研究需要評估在不同的病理障礙中是否可以觀察到被調查維度之間的不同關係模式。

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與精神障礙相關的人際關係問題時,臨床應注意增加完美主義的適應性方麵,考慮到情緒和影響的調節策略。

資金來源的作用

這項研究沒有從公共、商業或非營利部門的資助機構獲得任何具體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伯恩斯DD(1980)完美主義者自我失敗的劇本。今日精神14:34 -51。[Ref。
  2. Patch AR(1984)關於完美的思考。Am心理學家39:386-390。[Ref。
  3. Hewitt PL, Flett GL, Sherry SB, Habke M, Parkin M, et al.(2003)完美的人際表達:完美主義自我呈現與心理困擾。心理學報84:1303-1325。[Ref。
  4. 馬塞多·A,馬奎斯·M, Pereira AT(2014)完美主義與心理困擾:認知因素綜述。神經科學與臨床雜誌1:6。[Ref。
  5. 羅弗羅斯特,馬騰P,拉哈特C,羅森布拉特R(1990)完美主義的維度。認知Ther Res 14: 449-468。[Ref。
  6. Stöber J(1998)重新審視弗羅斯特多維完美主義量表:四個維度(而不是六個)更完美。Pers Individ Dif 24: 481-491。[Ref。
  7. 倫巴多·C(2008)弗羅斯特的多維空間結構的意大利多尺度結構研究。Psicoter Cogn e Comport 14: 1-16。[Ref。
  8. Flett GL, Hewitt PL(2006)精神病理中的積極與消極完美主義:對斯萊德和歐文斯雙過程模型的評論。行為修正30:472-495。[Ref。
  9. Slade PD, Owens RG(1998)基於強化理論的完美主義雙過程模型。比哈夫22:372-390。[Ref。
  10. 以色列AL .比靈·普j,安東尼·MM(2004)完美主義是好,壞,還是兼而有之?考察完美主義建構的模型。Pers Individ Dif 36: 1373-1385。[Ref。
  11. Gaudreau P, Thompson A(2010)檢驗性格完美主義的2 × 2模型。Pers Individ Dif 48: 532-537。[Ref。
  12. Smith MM, Saklofske DH, Yan G, Sherry SB(2015)完美主義努力和完美主義關注的相互作用預測負性情緒:對加拿大和中國大學生完美主義三方模型的支持。人格與個體差異81:141-147。[Ref。
  13. Hill RW, Huelsman TJ, Araujo G(2010)完美主義擔憂抑製了完美主義努力與積極生活結果之間的聯係。人格與個體差異48:584-589。[Ref。
  14. 陳曉燕,陳曉燕,陳曉燕(2012)完美主義、拖延症與心理壓力。心理谘詢59:288-302。[Ref。
  15. 盧克米尼,蘇德希爾,馬斯波(2014)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完美主義、情緒調節與負性情感的關係。印度精神病學雜誌36:239-245。[Ref。
  16. Hill RW, Zrull MC, Turlington S(1997)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J Pers assessment 69: 81-103。[Ref。
  17. Slaney RB, Pincus AL, Uliaszek AA, Wang KT(2006)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的概念:使用結構總結法對複雜數據進行群體評估。評估13:138 - 153。[Ref。
  18. Besharat MA(2004)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CPAP 1: 1 - 8。[Ref。
  19. 魯道夫,Flett GL, Hewitt PL(2007)完美主義與認知情緒調節缺陷。J定量認知行為Ther 25: 343-357。[Ref。
  20. Flett GL, Hewitt PL, Blankstein KR, Solnik M, Van Brunschot M(1996)完美主義、社會問題解決能力和心理困擾。J定量認知行為論文集14:245-274。[Ref。
  21. Flett GL, Hewitt PL, Blankstein KR, Gray L(1998)心理困擾與完美主義思維的頻率。心理學報75:1363-1381。[Ref。
  22. Juliana C, Soares MJ, Pereira AT, Macedo A(2016)完美主義、認知情緒調節與感知痛苦/應對。歐洲心理學33:213。[Ref。
  23. Mirela AA, Kenneth RG(2006)情緒失調在完美主義和心理困擾中的作用。精神病學雜誌53:498-510。[Ref。
  24. 格林斯潘TS(2000)“健康的完美主義”是一個矛盾修飾法!中國醫學雜誌11:197-208。[Ref。
  25. 龔X, Paulson SE,王c(2016)探索完美主義的家庭根源:父母間衝突和養育行為的影響。Pers Individ Dif 100: 43-48。[Ref。
  26. Flett GL, Hewitt PL(1995)完美主義和父母權威風格。《阿德勒理論》51:50。[Ref。
  27. Enns MW, Cox BJ, Clara I(2002)適應性和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發展起源和與抑鬱傾向的關係。Pers Individ Dif 33: 921-935。[Ref。
  28. 斯奈爾·維,歐佛比·加,布魯爾·艾爾(2005)父母完美主義與父母角色。Pers Individ Dif 39: 613-624。[Ref。
  29. KY Kawamura, Frost RO, Harmatz MG(2002)感知的教養方式與完美主義的關係。Pers Individ Dif 32: 317-327。[Ref。
  30. 米·KG, Mirzadeh SA(2000)完美主義,依戀和調整。心理谘詢47:238-250。[Ref。
  31. 陳c, Hewitt PL, Flett GL, Cassels TG, Birch S,等(2012)青少年不安全依戀、完美自我呈現與社會脫節。Pers Individ Dif 52: 936-941。[Ref。
  32. Roxborough H, Hewitt P, Flett G(2009)邊緣人格組織與完美主義的人際組成:兩種重疊人格病理的綜述。世界科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國際社會、行為、教育、經濟、商業和工業工程雜誌3:1180-1187。[Ref。
  33. Hewitt PL, Flett GL(1991)自我和社會背景下的完美主義:概念化、評估和與精神病理學的聯係。心理科學雜誌60:456-470。[Ref。
  34. 保持外表:社交媒體上的完美主義和完美主義自我呈現。德堡大學學生研究50:1-69。[Ref。
  35. Dimaggio G, Lysaker PH, Calarco T, Pedone R, Marsigli N,等(2015)完美主義和人格障礙是症狀和人際問題的預測因子。Am J Psychother 69: 317-330。[Ref。
  36. Aldao A, Nolen-Hoeksema S, Schweizer S(2010)跨精神病理的情緒調節策略:一項元分析綜述。臨床精神病學Rev 30: 217-237。[Ref。
  37. Cisler JM, Olatunji BO(2012)情緒調節與焦慮障礙。Curr Psychiatry Rep 14: 182-187。[Ref。
  38. Gross JJ(2002)情緒調節:情感、認知和社會後果。心理生理學39:281 - 291。[Ref。
  39. Cassidy J(1994)情緒調節:依戀關係的影響。單一社會Res Child Dev 59: 228-249。[Ref。
  40. Waters SF, Virmani EA, Thompson RA, Meyer S, Raikes HA, et al.(2010)情緒調節與依戀:解開兩種構念及其關聯。精神變態行為評估32:37-47。[Ref。
  41. Allen JP, Porter M, McFarl C, McElhaney KB, Marsh P(2007)依戀安全與青少年父係關係、同伴關係、抑鬱和外化行為的關係。子Dev 78: 1222-1239。[Ref。
  42. De Leersnyder J, Boiger M, Mesquita B(2013)情緒的文化調節:個體、關係和結構來源。前方精神4:55。[Ref。
  43. Pascuzzo K, Moss E, Cyr C(2015)依戀和情緒調節策略在預測成人精神病理中的作用。SAGE Open 5:1 -15。[Ref。
  44. Gross JJ, John OP(2003)兩個情緒調節過程中的個體差異:影響、關係和幸福感的影響。心理學報85:348-362。[Ref。
  45. Berking M, Wupperman P(2012)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最新發現、當前挑戰和未來方向。beplay最新下载Curr Opin Psychiatry 25: 128-134。[Ref。
  46. Ruscitti C, Rufino K, Goodwin N, Wagner R(2016)進食障礙患者的情緒調節困難。邊緣性個人不和諧Emot Dysregul 3:3。[Ref。
  47. Wilcox CE, Pommy JM, Adinoff B(2016)物質使用障礙中情緒調節障礙的神經回路。美國精神病學雜誌173:344-361。[Ref。
  48. Dvorak RD, Sargent EM, Kilwein TM, Stevenson BL, Kuvaas NJ,等(2014)酒精使用和酒精相關後果:與情緒調節困難的關係。Am J藥物與酒精濫用40:125-130。[Ref。
  49. Joormann J, Quinn ME(2014)抑鬱症的認知過程和情緒調節。抑鬱焦慮31:308-315。[Ref。
  50. Carl JR, Soskin DP, Kerns C, Barlow DH(2013)情緒障礙的積極情緒調節:理論綜述。臨床精神病學Rev 33: 343-360。[Ref。
  51. Jazaieri H, Morrison AS, Goldin PR, Gross JJ(2015)情緒和情緒調節在社交焦慮障礙中的作用。科爾精神病學報告17:531。[Ref。
  52. Bunford N, Evans SW, Langberg JM(2014)青少年多動症患者情緒調節障礙與社會障礙相關。J衰減器Disord。[Ref。
  53. Bunford N, Evans SW, Wymbs F(2015)兒童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情緒調節障礙。臨床兒童家庭精神病學Rev 18: 185-217。[Ref。
  54. van Zutphen L, Siep N, Jacob GA, Goebel R, Arntz A(2015)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情緒敏感性、情緒調節與衝動性: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綜述。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版51:64-76。[Ref。
  55. Pastuszak A(2012)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情緒調節——實際研究方向。精神科Pol 46: 401-408。[Ref。
  56. Egan SJ, Wade TD, Shafran R(2011)完美主義作為一種跨診斷過程:一項臨床綜述。臨床精神病學Rev 31: 203-212。[Ref。
  57. Nyland J(2004)功能障礙認知:利用積極和消極完美主義建構與完美主義思維的關係。雜誌8:61-67。[Ref。
  58. 成人浪漫依戀:個體差異的發展視角。精神病4:111-131。[Ref。
  59. Shaver PR, Mikulincer M(2002)依戀相關心理動力學。附加Hum Dev 4: 133-161。[Ref。
  60. 魏明,Vogel DL, Ku TY, Zakalik RA(2005)成人依戀、情感調節、負麵情緒與人際問題:情緒反應和情緒切斷的中介作用。心理谘詢52:14-24。[Ref。
  61. Brustein M(2016)完美主義: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指南。beplay最新下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美國紐約。[Ref。
  62. Harvey A, Watkins E, Mansell W, Shafran R(2004)心理障礙的認知行為過程:研究和治療的跨診斷方法。牛津大學出版社,英國牛津。[Ref。
  63. Alden LE, PJ Bieling PJ, Wallace ST(1994)人際環境中的完美主義:焦慮和社交焦慮的自我調節分析。認知療法與研究18:297-316。[Ref。
  64. Gratz KL, Roemer L(2004)情緒調節和失調的多維度評估:發展、因素結構和情緒調節困難量表的初步驗證。心理變態行為評估26:41-54。[Ref。
  65. Giromini L, Velotti P, de Campora G, bonalme L, Zavattini CG(2012)情緒調節困難量表的文化適應:意大利版的信度和效度。中華臨床精神病學雜誌68:989-1007。[Ref。
  66. Weinberg A, Klonsky ED(2009)青少年情緒失調的測量。心理評估21:616-621。[Ref。
  67. Barkham M, Hardy GE, Startup M (1996) IIP-32:人際問題清單的簡短版本。中華臨床精神病學雜誌35:21-35。[Ref。
  68. Beck AT, Steer RA, Brown G(1996)貝克抑鬱量表手冊- ii。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心理公司。[Ref。
  69. saco R, Santangelo G, Stamenova S, Bisecco A, Bonavita S,等(2016)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貝克抑鬱量表II的心理測量特性和有效性。神經病學雜誌23:744-750。[Ref。
  70. Spielberger CD(1984):狀態特質焦慮量表:綜合參考書目:谘詢心理學家出版社,帕洛阿爾托,加利福尼亞州,美國。[Ref。
  71. Guillén-Riquelme A, Buela-Casal G(2014)群體比較meta分析和問卷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信度的推廣meta分析。複興Española德薩魯德Pública 88: 101-112。[Ref。
  72. 科恩J(1988)行為科學的統計權力分析。勞特利奇,聯合王國。[Ref。
  73. Hayes AF(2013)中介、調節和條件過程分析導論:基於回歸的方法。吉爾福德出版社,美國紐約。[Ref。
  74. Preacher KJ, Hayes AF(2008)評估和比較多重中介模型中間接影響的漸近和重采樣策略。Beh Res Met 40: 879-891。[Ref。
  75. Habke AM, Flynn CA(2002)特質完美主義的人際關係方麵。在:Flett GL, Hewitt PL(編)完美主義:理論,研究和治療。美國心理協會,華盛頓特區151-180。[Ref。
  76. Frost RO, Turcotte TA, Heimberg RG, Mattia JI, Holt CS,等(1995)錯誤完美主義關懷高與低受試者對錯誤的反應。Cognit Ther Re 19: 195-205。[Ref。
  77. 安東尼·MM,斯溫森·RP(2009):當完美還不夠好:應對完美主義的策略。新先驅出版社,加利福尼亞,美國。[Ref。
  78. McEvoy PM, Burgess MM, Page AC, Nathan P, Fursland A(2013)焦慮、抑鬱和進食障礙的人際問題:一項跨診斷檢查。中華臨床精神病學雜誌52:129-147。[Ref。
  79. Kinderman P, Tai S, Pontin E, Schwannauer M, Jarman I,等(2015)焦慮、抑鬱與幸福感的因果和中介因素。精神病學雜誌206:456-460。[Ref。
  80. 張麗娟,張麗娟,張麗娟(2011)青春期少女非自殺性自傷的危險因素。兒童心理變態雜誌39:389-400。[Ref。
  81. Yurkowski K, Martin J, Levesque C, Bureau JF, Lafontaine MF, et al.(2015)情緒失調調節關係困難對青年非自殺自傷行為的影響。精神病學文獻228:871-878。[Ref。
  82. 李偉,劉敏(2012)中國學齡前青少年人際關係與主觀幸福感。子指標Res 5: 587-608。[Ref。
  83. Segrin C, Taylor M(2007)積極的人際關係調節社交技能和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Pers Individ Dif 43: 637-646。[Ref。
  84. 完美主義與精神病理:研究與治療綜述。臨床精神病學Rev 21: 879-906。[Ref。
  85. Affrunti NW, Woodruff-Borden J(2015)父母的完美主義和過度控製:兒童焦慮發展的研究機製。兒童心理變態雜誌43:517-529。[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Montano A, Battagliese G, Borzì R, Cappelluccio R, Perrini F,等。(2016)不良適應完美主義與人際問題:臨床人群中情緒失調的中介效應。精神病學與健康雜誌2(2):doi http://dx.doi.org/10.16966/2474-7769.114

版權:©2016蒙塔諾·A等人。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6年11月22日

  • 接受日期:2016年12月23日

  • 發表日期:2016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