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學和心理健康科學beplay最新下载

全文

研究文章
大城市大學生抑鬱嚴重程度與汙名化信念之間的關係:一項橫斷麵研究

Arif肌腱1 *Jahanzeb阿什拉夫1凱特巴士雅Wolitzky-Taylor2丹尼·李3.傑夫糖4Kasim肌腱5約書亞李6大衛一個男爵4

1美國加州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全球醫學項目
2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生物行為科學係,美國加州洛杉磯
3.弗吉尼亞聯邦大學醫學院,弗吉尼亞州裏士滿,美國
4美國加州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係
5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自然與農業科學學院細胞生物學與神經科學係
6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係,美國加州洛杉磯

*通訊作者:Pendi A,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全球醫學項目,美國加州洛杉磯90089電子郵件:arif.i.pendi@gmail.com


摘要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抑鬱症的患病率,抑鬱症和病恥感的預測因素,以及抑鬱症嚴重程度與個人和感知的病恥感信仰之間的聯係,該樣本為美國本科生。

方法:一項包含社會人口調查問卷、患者健康調查問卷-9 (PHQ-9)和抑鬱病感量表(DSS)的調查在美國一所大城市大學的網上傳播。采用PHQ-9和項評分法測定抑鬱患病率。采用線性回歸方法確定抑鬱和病恥感的預測變量。的t-test用於描述抑鬱嚴重程度與DSS個人和感知分量表得分之間的關係。

結果:在1080名受訪者中,36.3%的人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症。這組學生的個人病恥感平均得分較低(p=0.023)和較高的病恥感平均得分(p=0.002)。與高PHQ-9分數相關的變量有:女性(p< 0.001), LGBT (p< 0.001),理解(p<0.001),以及非基督徒或無宗教信仰(p< 0.001)。與較高的個人病恥感相關的變量包括:男性(p< 0.001),異性戀(p< 0.001),失業率(p<0.05),白種人(p<0.001),年齡較大(p<0.05),單種族(p< 0.05)。

結論:患有中度至重度抑鬱症的本科生比他們的同齡人表現出更多的恥辱感。因此,在最容易患抑鬱症的學生中,減少汙名化的努力應該以減少感知的汙名化為目標。未來的研究應該專注於創建和評估校園內減少病恥感的項目。

關鍵字

抑鬱症嚴重程度;被汙名化的信仰;本科生

簡介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按殘疾調整生命年計算,重度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二大貢獻者[1]。在美國大學生中,抑鬱症仍然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據報道患病率高達12-33%[2-4]。抑鬱可能阻礙學習成績,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會促使自殺[5- 6]。學生還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社會回避、拒絕和歧視的影響[7-8]。在大學生中,汙名化態度與求醫行為呈負相關[9]。此外,如果抑鬱的學生表現出更多關於抑鬱的汙名化信念,那麼校園內管理抑鬱負擔和對抗抑鬱汙名化的努力可能需要補償這些信念。

一般來說,被汙名化的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個人的和感知的。一個人的個人信仰是指他或她對抑鬱症和抑鬱症患者的看法。當一個學生的信念被汙名化時,他或她更有可能對以下觀點表示讚同:“抑鬱是個人軟弱的表現”,“最好避開抑鬱症患者”,或“抑鬱症患者很危險”[10]。然而,一個學生的感知信念描述了他認為其他人對抑鬱症的看法。可感知的信念也同樣會被汙名化(例如,“大多數人認為抑鬱是個人軟弱的表現”,等等)。以往量化抑鬱症特異性病恥感的研究由於樣本量小或沒有專門調查本科生而受到限製[10-14]。

了解個人和感知的病恥感與大學抑鬱症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助於發展新的減少病恥感運動,重組預防工作,並改善現有資源的分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抑鬱症在本科生中的患病率,並調查抑鬱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與個人或感知的汙名化信念相關。次要目的是檢測抑鬱症嚴重程度、個人病恥感和感知病恥感的社會人口學預測因素,以確定可能受益於抑鬱症篩查或減少病恥感努力的學生群體。

方法

根據《健康保險可攜性和問責法》和《赫爾辛基宣言》的宗旨,在開展這項橫向研究之前,已獲得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該調查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社會人口學部分和兩個標準化量表:PHQ-9(患者健康問卷-9)和DSS(抑鬱症病恥感量表)。社會人口調查問卷包括關於性別、年齡、性取向、宗教信仰、民族和/或種族、就業狀況和學生年級的問題。PHQ-9由9個生活方式問題組成,這些問題結合了DSM-IV的標準和其他抑鬱症症狀。DSS是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Kathleen Griffiths博士開發的。beplay最新下载它由18個問題組成,平均分為兩個子量表,分別測量個人和感知的恥辱,要求受訪者表明他們對抑鬱症相關陳述的認同。

這項研究是在美國的一所大城市大學進行的。使用研究電子數據捕獲(REDcap)[15]在線收集和存儲數據。參與者包括2015年8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該大學就讀的學生。包括全日製本科生;非全日製或18歲以下的學生被排除在外。研究對象是通過電子郵件、傳單、通訊和公告招募的,這些都提供了電子調查表格的超鏈接。所有的回複都是匿名收集的。受訪者可以選擇參加亞馬遜的抽獎活動®e-gift卡片。如果他們選擇參加抽簽,他們的電子郵件地址將被記錄在一個單獨的在線表格中,這樣就不會與調查結果相關聯,從而保持匿名。抽獎發生在數據收集終止後。

研究結果如下:抑鬱症的患病率,抑鬱症嚴重程度與個人和感知的汙名化信念之間的關係,以及抑鬱症和汙名化信念(個人和感知的)的預測變量。根據PHQ-9累加項目評分方法,根據滿足中至重度抑鬱嚴重程度臨床臨界值的個體數量確定抑鬱症的患病率。得分≥10的受訪者表現為中度至重度抑鬱;得分<10的人表現為輕度抑鬱或無抑鬱。得分≥10的受訪者可考慮接受[16]的治療、谘詢和/或藥物治療。在最近27項研究的薈萃分析中,PHQ-9和項評分方法已在多個人群中得到驗證,其綜合敏感性為0.77,綜合特異性為0.85。汙名化信念由個人汙名化和感知汙名化DSS分量表的連續得分分別確定,得分越高表示汙名化信念越多。DSS在大學生中證明了重測的可靠性[10]。通過比較PHQ-9和DSS評分方麵的社會人口學群體,確定抑鬱症嚴重程度和汙名化信念的預測變量。

總共獲得了1777份回複,其中697份回複基於一個或多個排除標準:研究生參與者、不完整的回複或稍後要求刪除數據。因此,1080個回複被納入分析。有效率為60.77%。采用Microsoft®Excel Mac Version 15.11.2和IBM®SPSS®Version 22進行分析。對每位被調查者的PHQ- 9得分和DSS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采用PHQ-9彙總項目評分法將參與者分為抑鬱較多組(得分≥10)和抑鬱較少組(得分<10),計算出中度至重度抑鬱嚴重程度的學生比例。學生的t-test,雙尾和假設不等的方差,被用來比較根據抑鬱嚴重程度的個人和感知恥辱的DSS分量表的得分。一係列線性回歸被用來確定社會人口學預測因素與PHQ-9得分和DSS分量表之間的關係。

結果

共有1080份回複被納入分析(圖1)。結果顯示,36.3%的受訪者符合PHQ-9對中度至重度抑鬱症的彙總項目評分標準。其中,<1%符合重度抑鬱標準(PHQ-9評分≥20),11.4%符合中重度抑鬱標準(PHQ-9評分<20、≥15),20%符合中度抑鬱標準(PHQ-9評分<15、≥10)[16]。研究參與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和PHQ-9和DSS量表得分見表1。中度至重度抑鬱學生的平均個人恥辱分數較低[t(1080) = -2.28,p=0.023]和較高的平均病恥感評分[21.7±5.5]t(1080) = 3.12,p= 0.002)。基於抑鬱嚴重程度的組間抑鬱相關病恥感評分的差異見表2。

圖1:流程圖。n:回複數

phq - 9
分數

DSS
個人

DSS
感知到的

類別

n

x̄±年代

x̄±年代

x̄±年代

男性

336例(31%)

7.6±5.8

11.4±5.2

21.9±5.4

729例(68%)

8.6±5.7

9.5±5.2

22.2±5.6

其他

15 (1%)

14.7±4.0

8.1±5.4

23.5±5.4

年齡(年)

18

264例(24%)

7.8±5.7

9.6±4.7

21.6±5.4

19

204例(19%)

9.2±5.9

9.8±5.1

21.9±4.6

20.

161例(15%)

9.1±5.9

10.2±5.3

22.5±6.1

21

139例(13%)

8.5±6.0

10.2±5.6

22.6±5.6

22

76例(7%)

7.6±5.8

11.5±5.8

21.8±5.8

23日,

236例(22%)

8.2±5.4

10.2±5.5

22.5±5.7

性取向

異性戀

905例(84%)

8.2±5.7

10.2±5.3

22.2±5.5

同性戀

28 (3%)

8.4±5.1

9.9±5.2

22.5±5.0

女同性戀

10 (1%)

12.5±6.6

10.3±5.4

22.7±5.3

雙性戀

109例(10%)

9.4±6.3

9.3±4.9

21.8±6.0

其他/變性

28 (3%)

10.2±5.1

11.2±5.5

21.7±4.1

宗教

基督教

404例(37%)

7.6±5.2

10.4±3.0

22.2±5.4

伊斯蘭教

22 (2%)

8.9±6.7

9.2±4.1

21.5±6.2

猶太教

52 (5%)

8.3±5.0

10.1±4.7

21.3±4.9

印度教

51 (5%)

8.0±6.0

14.6±5.1

22.8±5.8

佛教

22 (2%)

9.0±5.0

12.9±6.7

21.5±5.7

其他

64例(6%)

10.2±6.2

10.6±5.4

22.4±4.8

沒有一個

465例(43%)

8.9±6.1

9.1±5.1

22.2±5.7

比賽或種族

高加索人

498例(46%)

8.2±5.7

11.1±5.2

22.4±5.4

非裔美國人

65例(6%)

7.5±6.7

10.3±4.6

22.8±5.1

亞裔美國人

285例(26%)

8.3±5.5

10.6±5.4

22.4±5.5

西班牙裔美國人

164例(15%)

7.8±5.6

10.4±4.8

22.4±5.7

印第安人

11 (1%)

7.3±5.2

10.1±3.3

22.3±5.8

太平洋島民

11 (1%)

6.9±4.9

9.9±5.8

24.6±3.2

多種族

88例(8%)

9.4±6.6

9.5±4.3

21.4±5.9

以上都不是

77例(7%)

8.6±6.3

13.8±5.1

22.6±5.2

拒絕狀態

15 (1%)

8.9±10.2

11.4±6.1

20.1±5.1

就業狀況

失業

544例(50%)

8.2±5.8

10.5±5.1

22.2±5.3

全職

62例(6%)

6.5±4.5

10.2±5.7

21.9±6.0

兼職

444例(41%)

8.8±5.8

9.7±5.3

22.0±5.6

Unsalaried

30 (3%)

9.8±7.3

8.6±5.5

23.1±6.2

學生一年

大一新生

307例(28%)

7.5±5.5

10.2±5.1

21.7±5.6

二年級學生

232例(21%)

9.2±6.2

10.0±5.0

22.4±4.8

初級

199例(18%)

8.4±5.7

10.7±5.5

22.2±6.0

高級

165例(15%)

9.6±6.1

9.1±5.3

22.0±5.7

五年或以上

177例(16%)

7.7±5.2

10.1±5.3

22.6±5.6

表格1:社會人口學特征,抑鬱症嚴重程度和汙名化信念。
n:回複數;x̄:意思是;s:標準差

DSS個人

DSS感知到的

抑鬱症嚴重程度
(phq - 9分)

x̄±年代

t

p

x̄±年代

t

p

中度至重度(10-27)

9.6±5.1

-2.28

0.023

22.8±5.5

3.12

0.002

輕微至無(0-9)

10.4±5.3

21.7±5.5

表格2:不同抑鬱程度的學生所表現出的社會汙名的差異。
x̄:意思是;s:標準差;t: t檢驗統計量;p:假定值

在選擇其他性別身份時排除了16個應答後,共1064個應答被納入線性回歸分析(表3)。以下變量與更高的PHQ-9得分相關:vs.(男)β= 0.92, t (1064) = 2.46,p=0.01],被認為是LGBT (vs.異性戀)[β= 2.10, t (1064) = 4.30,p(< 0.001),學長vs.大一新生)[β= 1.84, t (1064) = 3.98,p<0.001],認為自己是非基督徒或無宗教信仰(vs.基督教)[β= 0.98,t(1064) = 2.68,p< 0.001)。所有其他變量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所有p年代> 0.05)。以下變量與個體病恥感分量表得分較高相關,表明個體病恥感與抑鬱症相關較大:男性(vs.(女)β= -1.72, t (1064) = -5.23,p<0.001],被認為是異性戀(vs.LGBT) [β= -2.91,t(1064) = -6.78,p< 0.001),失業(vs.雇傭)[β= -0.67,t(1064) = -2.12,p< 0.05),高加索人(vs.白人的種族)[β= -2.29,t(1064) = -5.85,p<0.001],年齡較大[β= 0.74,t(1064) = 1.99,p<0.05],認定為單一種族(vs.多種族)[β= -1.30,t(1064) = -2.29,p< 0.05)。所有其他變量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所有p年代> 0.18)。沒有一個預測變量與恥骨病恥感亞量表的更高分數顯著相關,均為ps>0.10。

表3:抑鬱症的預測因素,個人病恥感和感知病恥感。
b:非標準化beta係數;t: t統計量;p:假定值

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樣本調查顯示,36.3%的個體符合抑鬱症的臨床臨界值,這高於之前報道的百分比[2- 4]。此外,36.3%遠高於Eisenberg等人[3]報告的百分比,他們也使用了PHQ-9和項評分方法。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在大學校園的流行程度可能比之前預測的要高,或者與全球趨勢相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重度抑鬱症負擔將成為世界疾病負擔的第二大原因[1]。

因為女學生、LGBT學生、高年級學生和非基督徒或無宗教信仰的學生表現出更嚴重的抑鬱症,這些群體可能構成有風險的學生亞群體,可以從有針對性的篩查和評估工作中受益。先前的研究也發現了抑鬱症加重的幾個危險因素。例如,Young et al.[18]報道,在白人和亞裔美國本科生中,女性學生有更多的抑鬱症(p= 0.001)。Grant et al.[19]還報道,在中西部一所大型大學中,與異性戀學生相比,學生中的LGBTQ認同與更嚴重的抑鬱程度相關(p= 0.002)。因此,女性和LGBT學生患抑鬱症的風險可能特別高,可以從重新聚焦評估和預防工作中受益。此外,鑒於宗教參與對抑鬱症狀的保護作用已在文獻中有所記載,應研究以其他方式讓學生參與大學生活的項目,以產生類似的保護作用[20]。相比之下,Vankar等人[11]報告了大一學生比高年級學生更嚴重的抑鬱,但這些發現是在印度醫科本科生中發現的。因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年級學生與更嚴重的抑鬱症有關,所以對抑鬱症的檢測和治療必須持續到第一年以後,並在學生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保持一致。

因為女學生、LGBT學生、高年級學生和非基督徒或無宗教信仰的學生表現出更嚴重的抑鬱症,這些群體可能構成有風險的學生亞群體,可以從有針對性的篩查和評估工作中受益。先前的研究也發現了抑鬱症加重的幾個危險因素。例如,Young et al.[18]報告了白人和亞裔美國本科生中女性學生更多的抑鬱症(p=0.001)。Grant et al.[19]還報道,在中西部一所大型大學中,與異性戀學生相比,學生中的LGBTQ認同與更嚴重的抑鬱程度相關(p= 0.002)。因此,女性和LGBT學生患抑鬱症的風險可能特別高,可以從重新聚焦評估和預防工作中受益。此外,鑒於宗教參與對抑鬱症狀的保護作用已在文獻中有所記載,應研究以其他方式讓學生參與大學生活的項目,以產生類似的保護作用[20]。相比之下,Vankar等人[11]報告了大一學生比高年級學生更嚴重的抑鬱,但這些發現是在印度醫科本科生中發現的。因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高年級學生與更嚴重的抑鬱症有關,所以對抑鬱症的檢測和治療必須持續到第一年以後,並在學生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保持一致。

然而,年齡和種族分別與個人汙名的關係與以往的研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例如,盡管白人身份與更大程度的個人恥辱相關(p<0.001)在我們的研究中,Conner等人發現,與白種人相比,非裔美國人的個人恥辱水平更高,盡管不可否認的是,在老年人群中。此外,Lally et al.[30]報告稱,異性戀和同性戀受訪者之間、年齡較大和年齡較小的學生之間的個人汙名感沒有差異,盡管這項研究是在愛爾蘭進行的,並不是專門針對與抑鬱症相關的汙名感。與之前的研究相比,觀察到的與種族和年齡有關的個人病恥感差異的確切原因是推測的。這些不同的結果可能是特定的校園和研究人群,強調了在更大的本科生隊列中進行類似研究的必要性。

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研究揭示了抑鬱水平與個人和感知恥辱程度之間的顯著關聯。盡管抑鬱嚴重程度較重的學生(PHQ-9得分≥10)與較高的病恥感平均得分相關(p<0.002),他們也與較低的個人病恥感得分相關(p< 0.023)。在PHQ-9分數≥10的學生中,較低的個人病恥感可能由幾個因素解釋。有抑鬱症狀的個人經曆可能會減少個人的恥辱感。例如,自我報告的抑鬱症病史與較少的個人病恥感[23]相關。此外,了解抑鬱症患者的特點是表達較少汙名化的意見[31]。也有文獻表明,在表現出高度抑鬱嚴重程度的個體中,較少的汙名化個人信仰與抑鬱[23]相關。此外,個人經曆或與抑鬱症患者就業相關的接觸與較低的個人恥辱感相關,如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者的情況[23- 32]。beplay最新下载

我們發現,抑鬱程度越嚴重的學生,平均汙名感得分越高。因為PHQ-9評分≥10的學生符合潛在抑鬱症診斷標準,幹預措施改變他們對公眾如何看待抑鬱症的看法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發現對醫療保健利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先前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積極篩查的大學生中,那些有較高恥辱感的人尋求治療的概率較低[33]。beplay最新下载

考慮到這些結果,減少人們的恥辱感可能會鼓勵更嚴重抑鬱的學生尋求幫助。減少恥辱感的最佳方法是在社會範圍內消除與抑鬱症相關的社會恥辱感,但這是理想主義的,這種規模的社會變革很少有效地進行。因此,公共服務公告、研討會和其他活動可能有必要公開討論抑鬱症病恥感。此外,對抗汙名化的努力不僅要針對學生,還要針對教師、管理人員、大學員工和社區中的其他人,以便在校園範圍內有效地解決汙名化問題。例如,讓谘詢資源不僅可得,而且容易看到,建立旁觀者培訓,促進健康,可能會減輕人們認為公眾不適應抑鬱症的觀念。也有人認為,減少汙名化運動的重點是將公眾認知的信念與個人信仰相一致,因為與個人汙名化相比,受訪者此前表現出的與抑鬱症相關的感知汙名化程度要大得多,這一發現得到了本研究的證實[35]。

應該指出的是,減少社會汙名化的努力仍然必須考慮到個人汙名化的影響,個人汙名化與接受谘詢的積極態度呈負相關[34]。事實上,抑鬱症識字和認知行為治療技能的在線幹預已被報道在減少個人恥辱方麵是有效的[10]。如果他們對抑鬱症的認知檢測呈陽性,對治療方案與衛生專業人員一致,與患有抑鬱症的家庭成員或朋友有過私人接觸,那麼他們表現出的個人汙名就會減少[36]。

盡管本研究報告了抑鬱程度高和抑鬱程度低的學生在汙名化信念上的統計學差異,但本研究的橫斷麵設計使得很難在抑鬱嚴重程度和個人或感知的汙名化程度之間得出因果聯係。盡管樣本量很大,但該研究受限於來自自願樣本的回答。因此,抑鬱的嚴重程度可能受到對那些有抑鬱症狀的學生的選擇偏見的影響。此外,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整個學生群體或其他機構的學生群體。在調查設計方麵,沒有問題詢問抑鬱史或之前的抑鬱症診斷,這些情況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態度。此外,完整和不完整回答數量之間的差異很可能是問卷負擔相當大的結果。個人對項目的準確反應也可能受到回憶偏差或社會接受度的限製。未來的研究應包括研究生和國際學生,以便更好地將結果推廣到這些社區。此外,還需要隨機試驗來確定減少汙名化運動在減少學生群體中個人和感知的汙名化方麵的有效性。

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大學生抑鬱患病率為36.3%,抑鬱程度越嚴重的大學生對感知信念的汙名化程度越高,對個人信念的汙名化程度越低。女性、LGBT、高年級學生、非基督徒或非宗教人士是抑鬱水平較高的預測因素,這表明這些可能是有風險的學生群體,可以從更專注的抑鬱症篩查和治療嚐試中受益。男性、異性戀、無業、白種人、年長和單身的學生與更多的汙名化個人信仰相關,這表明這些學生群體應該成為汙名化運動的目標。表現出抑鬱症嚴重程度更高的本科生比例有所增加,這強調了有針對性的篩查、預防和治療努力的必要性。因為病恥感限製了尋求幫助的行為,大學校園必須積極尋求減少與抑鬱症相關的病恥感,特別是感覺上的病恥感,這種病恥感在抑鬱程度越高的學生中平均越嚴重。現有的減少病恥感項目可能需要針對學生亞群體進行調整,才能有效。

參考文獻

  1. Lopez AD, Murray CJ(1998) 1990- 2020年全球疾病負擔。Nat Med 4: 1241-1243。[Ref。
  2. Michael KD, Huelsman TJ, Gerard C, Gilligan TM, Gustafson MR(2006)大學生抑鬱:流行趨勢和尋求治療。臨床心理谘詢j3: 60-70。[Ref。
  3. Eisenberg D, Gollust SE, Golberstein E, Hefner JL(2007)大學生抑鬱、焦慮與自殺傾向的患病率及其相關性。中華骨科雜誌77:534-542。[Ref。
  4. Sarokhani D, Delpisheh A, Veisani Y, Sarokhani MT, Manesh RE等(2013)大學生抑鬱患病率:一項係統綜述和元分析研究。抑鬱症治療2013:373857。[Ref。
  5. Hysenbegasi A, Hass SL, Rowland CR(2005)抑鬱對大學生學習效率的影響。衛生政策經濟學8:145-151。[Ref。
  6. Kessler RC, Bromet EJ(2013)跨文化抑鬱的流行病學。公共衛生34:119-138。[Ref。
  7. Ilic M, Reinecke J, Bohner G, Rottgers HO, Beblo T, et al.(2013)被輕視、回避、忽視、否認:評估精神疾病患者汙名體驗的形式和後果。BASP 35: 31-40。[Ref。
  8. Angermeyer MC, Beck M, Dietrich S, Holzinger A(2004)精神疾病的汙名:患者的預期和經曆。國際社會精神病學雜誌50:153-162。[Ref。
  9. Eisenberg D, Downs MF, Golberstein E, Zivin K(2009)大學生心理健康病恥感與心理健康幫助尋求。beplay最新下载醫療護理決議Rev 66: 522-541。[Ref。
  10. Griffiths KM, Christensen H, Jorm AF, Evans K, Groves C(2004)網絡抑鬱素養和認知行為治療幹預對抑鬱症汙名化態度的影響。B J心理學185:342-349。[Ref。
  11. Vankar JR, Prabhakaran A, Sharma H(2014)私立醫學院醫學生的抑鬱和病恥感。印度精神病學雜誌36:246-254。[Ref。
  12. Pyne JM, Kuc E, Schroeder PJ, forney JC, Edlund M,等(2004)恥辱感與抑鬱症嚴重程度的關係。神經科學雜誌192:278-283。[Ref。
  13. (2010)醫學生抑鬱、病恥感與自殺意念的關係。《美國醫學會雜誌》304:1181 - 1190。[Ref。
  14. Simmons LA, Yang NY, Wu Q, Bush HM, Crofford LJ(2015)美國農村女性樣本的公共和個人汙名。精神科高級護士29:407-412。[Ref。
  15. Harris PA, Taylor R, Thielke R, Payne J, Gonzalez N, et al.(2009)研究電子數據捕獲(REDCap)——用於提供翻譯研究信息支持的元數據驅動方法和工作流過程。生物醫學雜誌42:377-381。[Ref。
  16. 克倫克·K,斯皮策·RL (2002) PHQ-9:一種新的抑鬱症診斷和嚴重程度測量方法。精神病學年鑒32:1-7。[Ref。
  17. Manea L, Gilbody S, McMillan D(2015)患者健康問卷-9 (PHQ-9)算法評分方法篩查抑鬱症的診斷meta分析。Gen Hosp Psychiatry 37: 67-75。[Ref。
  18. Young CB, Fang DZ, Zisook S(2010)亞裔和白人大學生的抑鬱。《情感與和諧》125:379-382。[Ref。
  19. Grant JE, Odlaug BL, Derbyshire K, Schreiber LR, Lust K,等人(2014)女同性戀、男同beplay最新下载性戀、雙性戀和酷兒青年的心理健康和臨床相關性。健康雜誌62:75-78。[Ref。
  20. Cole-Lewis YC, Gipson PY, Opperman KJ, Arango A, King CA(2016)宗教參與對人際問題青少年抑鬱和自殺意念的保護作用。中華醫學雜誌55:1172-1188。[Ref。
  21. Arbanas G(2008)青少年對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態度。心理社會護理衛生服務46:45-51。[Ref。
  22. Calear AL, Griffiths KM, Christensen H(2011)澳大利亞青少年的個人和感知病恥感:大小和預測因素。《心理影響》第129期:104-108。[Ref。
  23. Griffiths KM, Christensen H, Jorm AF(2008)抑鬱症病恥感的預測因子。BMC精神病學8:25。[Ref。
  24. Jorm AF, Wright A(2008)年輕人對患有精神障礙的同齡人的汙名化態度的影響:對澳大利亞年輕人及其父母的全國調查。BJ心理學192:144-149。[Ref。
  25. 謝菲爾德JK, Fiorenza E, Sofronoff K(2004)青少年尋求心理幫助的意願:促進和預防因素。青少年雜誌33:495-507。[Ref。
  26. 拉塔洛瓦·K, Kamaradova D, Prasko J(2014)成年男性抑鬱症患者的恥辱感和自我恥辱感。神經精神科治療10:1399-1405。[Ref。
  27. Vogel DL, Heimerdinger-Edwards SR, Hammer JH, Hubbard A(2011)“男孩不哭”:對來自不同背景的男性對男性規範的認可、自我羞辱和尋求幫助態度之間的聯係的研究。精神病學雜誌58:368-382。[Ref。
  28. Hammer JH, Vogel DL(2010)男性抑鬱症尋求幫助行為:男性敏感谘詢手冊的有效性。精神科38:296-313。[Ref。
  29. Conner KO, Copeland VC, Grote NK, Koeske G, Rosen D,等(2010)老年抑鬱症患者心beplay最新下载理健康治療尋求:恥辱和種族的影響。中華老年精神病學雜誌18:531-543。[Ref。
  30. Lally J, Ó A Conghaile, Quigley S, Bainbridge E, McDonald C(2013)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病恥感與求助意願。中華精神病學雜誌37:253-260。[Ref。
  31. Crisp A, Gelder M, Goddard E, Meltzer H(2005)精神疾病患者的汙名化:皇家精神科學院改變思想運動的後續研究。世界精神病學4:106-113。[Ref。
  32. Dietrich S, Mergl R, Rummel-Kluge C(2014)個人和感知的抑鬱症汙名化:來自德國普通人群、抑鬱症大會參與者和就業介紹官員的數據比較。精神病學文獻220:598603。[Ref。
  33. Jennings KS,張JH, Britt TW, Goguen KN, Jeffirs SM, et al.(2015)感知的病恥感、自我病恥感和自力更生是如何與尋求治療相關的?three-path模型。精神康複雜誌J 38: 109-116。[Ref。
  34. Vogel DL, Wade NG, Hackler AH(2007)公眾汙名感與尋求谘詢意願:自我汙名感與谘詢態度的中介作用。精神病學雜誌54:40 - 50。[Ref。
  35. Reavley NJ, Jorm AF(2011)年輕人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汙名化態度:來自澳大利亞國家調查的發現。精神病學雜誌45:1033-1039。[Ref。
  36. 王傑,賴東(2008)心理健康素養、個人接觸與個人對抑鬱症汙名的關係。beplay最新下载J影響雜誌110:191-196。[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Pendi A, Ashraf J, Wolitzky-Taylor KB, Lee D, Sugar J,等。(2016)大城市大學本科生抑鬱嚴重程度與汙名化信念的相關性:一項橫斷麵研究。精神病學與健康雜誌1(2):doi http://dx.doi.org/10.16966/jpmh.108

版權:©2016 Pendi A,等。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6年10月20日

  • 接受日期:2016年10月30日

  • 發表日期:2016年11月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