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Aiman Al-Rahmani*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爾艾因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附屬塔瓦姆醫院兒科主任兼臨床教授*通訊作者:Aiman Al- rahmani,兒科主任兼臨床教授,塔瓦姆醫院附屬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爾艾因,電話(97130)767-7444;電子郵件:arahmani@tawamhospital.ae
摘要
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描述了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發病機製、實驗數據和臨床研究,這些研究評估了選擇性或全身低溫在減少不可逆腦損傷後續發展方麵的潛在益處,且沒有不良的副作用。
關鍵字
缺血腦病;新生兒;體溫過低簡介
圍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新生兒期腦損傷和死亡的常見原因。HIE是由全身低氧血症合並造成的腦損傷所致;指的是動脈血氧濃度低於正常水平;大腦灌注減少導致缺血或供血不足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發病機製包括一係列腦損傷,最初發生於低氧血症、缺血,然後發生於缺血組織的氧合和再灌注。HIE可引起多係統器官損傷,凝血、腎髒和心髒功能明顯異常。
HIE發病率為每千名活產2-6例,在發展中國家似乎要高得多。它可能發生在產前,分娩中,或圍產期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足月或產後嬰兒。產前分娩危險因素包括胎兒窘迫、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產婦高血壓、早產、產後、宮內生長遲緩、臍帶脫垂或臍帶、難產和急驟分娩或長時間分娩。在伴有嚴重呼吸窘迫、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反複呼吸暫停、低血壓或感染性休克的嬰幼兒中,HIE通常會出現神經係統後遺症。
缺氧缺血性腦病是中樞神經係統細胞永久性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可導致新生兒死亡或表現為神經發育後遺症,如腦癱或某種程度的智力和/或運動障礙[1]。這些長期結果取決於腦損傷的程度。HIE的管理本質上是支持性的。相當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圍產期窒息複蘇後新生兒的優化管理上,以減少遲發性神經元死亡[2]。
早期實驗數據表明,對圍產期窒息後的足月新生兒進行輕度選擇性頭部降溫聯合全身低溫是一種安全的降低大腦溫度的方法。這些初步研究顯示了[3]的安全性並暗示了其有效性。
對接受過低體溫治療的新生兒進行的有關HIE的動物研究和神經發育隨訪提供了一些證據,表明如果在出生後盡快開始,在大約72小時內將大腦溫度降低幾度,大腦損傷可能會減輕。
HIE的病理生理學
缺氧缺血性損傷後發生的腦損傷分為三個階段:
腦灌注受損的階段
最初的損傷主要與腦血流受損有關,這是胎盤血流和氣體交換中斷的結果,稱為窒息或嚴重胎兒酸血症(定義為胎兒臍動脈pH≤7.00)[4]。
腦血流量和氧氣輸送的減少引發了一係列潛在有害的生化事件,包括高能磷酸鹽儲備(包括ATP)的消耗、乳酸的積累、無法維持細胞功能,從而導致細胞內Na+、Ca2+和水的積累。膜去極化導致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釋放,特別是來自軸突末梢的穀氨酸。細胞質中也有遊離脂肪酸的積累,它們被氧自由基過氧化。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是破壞細胞的基本成分,導致其最終死亡[4,5]。許多其他因素,包括損傷的持續時間或嚴重程度,影響細胞損傷的進展
潛在的階段
這是在產房複蘇之後的恢複階段。在這一階段,大腦的氧和灌注得到恢複。磷代謝產物濃度和細胞內pH值很快恢複到基線水平。
延遲損傷階段
延遲性損傷期是許多病例在潛伏期6-48小時後發生的繼發性惡化。在這一階段,神經元和少突膠質細胞持續死亡較長時間。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盡管細胞內pH不變,但磷酸肌酸與無機磷酸鹽的比值降低,心肺狀態穩定,並有助於進一步的腦損傷[6,7]。
如果侮辱沒有被打斷,這種連鎖反應最終會導致急性或“原發性”細胞死亡。二次能量衰竭的機製似乎涉及線粒體功能障礙,繼發於原發性損傷的擴展反應。線粒體在缺氧缺血後決定神經元命運方麵起著關鍵作用。凋亡觸發蛋白的易位,如細胞色素C從線粒體轉移到細胞質,可以激活被稱為caspase或半胱氨酸蛋白酶的蛋白水解酶級聯,最終觸發核碎裂[4,5]。
最近的證據表明循環和內源性炎症細胞和介質也有助於持續的腦損傷[4]。在這一損傷階段,神經保護策略是有針對性的。
低溫保護機製
它們包括抑製穀氨酸釋放,減少大腦代謝,從而保存高能磷酸鹽化合物,減少細胞內酸中毒和乳酸積累,保存內源性抗氧化劑,減少一氧化氮的產生;防止蛋白激酶抑製,改善蛋白質合成,減少白三烯產生,防止血腦屏障破壞和腦水腫,抑製凋亡。
回答什麼時候開始體溫過低的問題?根據動物實驗,腦損傷後應盡早啟動腦降溫,最好在2-6小時內啟動。直腸溫度應降低到32°至34°C之間,以有效冷卻大腦和全身低溫;頭部冷卻可能需要直腸溫度的較小降低(34°-35°C);冷卻時間應持續48-72小時左右。成年動物研究數據表明,慢速複溫是首選[8,9]。
曆史回顧
低溫可能對人類具有神經保護特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威斯汀等人在1955年提出的[10],他們表明低溫對圍產期窒息有益。1962年,Westin等人[11]描述了使用全身低溫結合輸血可改善“窒息新生兒”的生存。1969年,威斯汀[11]提供了一個更大的連續係列,28名嬰兒成功地接受了短暫的全身低溫(通常小於5分鍾)。85%的病例報告有短期良好的預後。Silverman[12]等人[13,14]的研究揭示了低溫的潛在有害影響,隨後人們對腦低溫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的興趣減弱了。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使用低溫作為人類腦損傷的神經保護策略重新產生了興趣。在各種新生動物模型中,包括綿羊、仔豬和大鼠;在缺氧缺血性損傷發生前、中、後,對大腦進行適度的2°C至4°C的係統性或選擇性冷卻已被證明可以減少組織損傷的程度,尤其是在損傷發生後不久(即≤6小時)進行冷卻[15-38]。
最近的證據審查
最近的實驗數據被轉化為臨床研究,最初是試點設計,最終在最近完成的兩項多中心研究中,評估了以選擇性頭部或全身冷卻[39]的形式實施誘導低溫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對使用低溫療法的進一步支持來自於對成人的隨機研究,這些研究顯示院外心髒驟停後具有神經保護作用[40,41]。這種神經保護作用在創傷性腦損傷後使用Hypotermia時未被發現[42-44]。
實驗研究
大多數動物研究表明,在使用腦低溫治療後,大腦神經元損失或細胞損傷有所減少,盡管這不是一個一致的發現[23,33-35],特別是在損傷嚴重、冷卻時間延遲、動物未服用鎮靜劑或治療開始時出現癲癇發作的情況下[33,35]。
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Gunn等人[3]研究了使用選擇性頭部冷卻來實現新生兒最低至亞低溫的安全性。沒有觀察到與這個冷卻程度相關的不良影響。Azzopardi等[46]使用全身冷卻。所有的嬰兒在48小時的低溫中都發生了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但這似乎與臨床無關。Battin等人[47,48]評估了選擇性頭部冷卻加上輕度全身低溫的安全性。冷卻組和對照組在死亡、呼吸支持的需要或程度、低血壓(MBP < 40 mmHg)、血小板減少、低血糖或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方麵無差異。所有冷卻的嬰兒心率都有所下降;但未見心律失常。
Eicher等[49,50]在一項多中心安全隨機研究中研究了65例新生兒腦病患兒。低溫組中更多的嬰兒出現心動過緩和整體心率降低,更長時間依賴升壓藥維持血壓,血尿和需要一氧化氮的肺動脈高壓。本組更多患者接受血小板或血漿輸注。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多見於正常組。低溫組死亡或嚴重運動評分的綜合結局較低(P=0.019)。
臨床療效試驗
Gluckman等人[51]報道了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的結果,該試驗比較了選擇性頭部冷卻結合輕度全身低溫與常規治療中重度新生兒腦病的結果(Cool-Cap試驗)。冷帽試驗的主要結局定義為在18月齡時死亡或嚴重神經功能障礙。數據顯示,頭部冷卻沒有任何有益的效果,盡管預先設定的亞組分析表明,誘導頭部冷卻可以安全地提高入組時輕度腦病嬰兒無神經發育障礙的生存率(奇比0.42;0.22 - -0.80, p = 0·009)。
Shankaran等人進行的第二項多中心試驗使用全身冷卻與中度至重度新生兒腦病患兒的正常狀態進行比較。接受過低溫治療的嬰兒在18個月時的死亡率或中至重度殘疾顯著降低(風險比,0.72;95% CI 0.54 ~ 0.95;P=0.01),無臨床相關的生理參數差異或與低溫相關的不良事件。
兩項研究的主要結果差異可能是研究設計或選擇偏差的結果。另一個可能影響結果的重要差異是使用的冷卻程度。與冷帽研究中的34-35°C相比,全身研究使用了33.5°C的低溫。其他未知因素(如鎮靜劑的使用、複溫率)[53,54]也可能導致了這些差異。這兩項研究的規模都相對較小,可能太小,無法檢驗與新生兒腦病中使用腦低溫治療相關的所有因素
最近其他試驗
在英國的全身冷卻試驗(TOBY)中,患有中重度HIE的嬰兒隨機接受全身冷卻或標準重症監護,18個月的隨訪於2008年結束。TOBY試驗的試驗設計特征和進入標準與CoolCap試驗[51]相似。托比試驗的結果於2009年發表。TOBY試驗的結論是,使用中度低溫72小時可以減少幸存者的神經不良結局,即使它沒有顯著改變死亡或嚴重殘疾的綜合比率[55]。
ICE(嬰兒冷卻評估)試驗旨在采用簡化方案[56],從廣泛的地理區域招募嬰兒。在17名嬰兒中證明了這種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後,通過關閉環境加熱係統和在嬰兒頭部和胸部周圍應用“熱-冷”凝膠包(10°C)來實現體溫降低,從而使直腸溫度降低到33°C到34°C。
網絡低溫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129名新生嬰兒,其中111名嬰兒在18至21個月時進行評估。在本試驗中,65%以上的外生嬰兒在重度HIE組[57]表現出較強的神經保護作用。
臨床實踐的現狀和意義
圍產期HIE不是由單一原因引起的單一疾病。在腦損傷的時間和程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期望一次幹預就能產生一致的有利結果是不合理的。
既然適度低溫的好處已經在幾個隨機臨床試驗中得到證實;中低體溫已成為救治HIE新生兒的標準護理方法。世界各地的nicu都製定了中度低溫治療的使用指南,其中包括被動和主動方法。除了資格標準之外,許多中心還建立了一個國家登記處,以跟蹤幸存者。對這些嬰兒的長期隨訪將提供有關這種新療法在減少新生兒HIE損傷後神經後遺症方麵的療效和有益效果的關鍵信息。
未來的發展方向
目前正在進行研究,以確定中低溫[58]的最佳溫度,以及在改善長期預後方麵產生最大效果的治療持續時間,以及尋找最有效的輔助治療來加強低體溫在HIE後神經保護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 Behrman RE, Kliegman RM, Jenson HB(2004)《尼爾森兒科教科書》(第17版)。桑德斯,88.5:567 - 568。Ref。]
- Rakel RE, Bope ET(2005)《Conn's Current Therapy》(第57版)。桑德斯,《愛思唯爾的印記》,1183。[Ref。]
- Gunn AJ, Gluckman PD, Gunn TR(1998)新生兒圍生期窒息後選擇性頭部冷卻:一項安全性研究。兒科學102:885-892。[Ref。]
- Shalak L1, Perlman JM(2004)嬰兒電流概念中的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早期哼Dev 80: 125-141。[Ref。]
- du Plessis AJ, Johnston MV(1997)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細胞機製和潛在的神經保護策略。臨床圍產兒24:627-654。[Ref。]
- Wyatt JS, Edwards AD, Azzopardi D, Reynolds EO(1989)圍產期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磁共振和近紅外光譜研究。Arch Dis Child 64: 953-963。[Ref。]
- Lorek A, Takei Y, Cady EB, Wyatt JS, Penrice J等(1994)新生仔豬急性缺氧缺血後遲發性(“繼發性”)腦能衰竭:磷磁共振光譜連續48小時研究。兒科文獻36:699-706。[Ref。]
- Eshel G, Reisler G, Berkovitch N, Shapira S, Grauer E, et al.(2002)大鼠急性中低溫後快速與緩慢複溫的比較。兒科麻醉12:235-242。[Ref。]
- Nakamura T, Miyamoto O, Sumitani K, Negi T, Itano T, et al.(2003)大腦溫度的快速係統性變化對大腦有影響嗎?。神經科學學報(中國)145:301-307。[Ref。]
- Westin B, Enhorning G(1955)人類胎兒與窒息新生兒的實驗研究。兒科學報44:79-81。[Ref。]
- Westin B, Nyberg R, Miller JA Jr, Wedenberg E(1962)低溫和氧合血輸血治療新生兒窒息。兒科學報51:1-80。[Ref。]
- Silverman WA, Fertig JW, Berger AP(1958)熱環境對新生早產兒存活的影響。兒科22:876 - 886。[Ref。]
- Hill JR(1959)新生和成年哺乳動物的耗氧量:其依賴於吸入空氣中的氧張力和環境溫度。Physiolpgy 149: 346 - 373。[Ref。]
- Cross KW, Flynn DM, Hill JR(1966)正常新生兒在溫暖和涼爽環境中中度缺氧時的耗氧量。兒科37:565 - 576。[Ref。]
- Bona E, Hagberg H, Løberg EM, Bågenholm R, Thoresen M(1998)新生兒缺氧缺血後中低溫的保護作用:短期和長期結果。兒科Res 43: 738-745。[Ref。]
- Bauer R, Fritz H, Walter B, Schlonski O, Jochum T,等(2000)仔豬腦灌注壓逐漸降低過程中亞低溫對腦氧攝取的影響。急救醫療28:1128-1135。[Ref。]
- Gunn AJ, Gunn TR, de Haan HH, Williams CE, Gluckman PD(1997)胎羊缺血後長時間選擇性頭部冷卻的戲劇性神經元拯救。J clinin Invest 99: 248-256。[Ref。]
- Gunn AJ, Gunn TR, Gunning MI, Williams CE, Gluckman PD(1998)胎羊癇後癲癇發作前開始使用長時間頭部冷卻的神經保護。兒科102:1098 - 1106。[Ref。]
- Laptook AR, Corbett RJ, Sterett R, Burns DK, Tollefsbol G,等.(1994)適度低溫對缺血新生兒大腦提供部分神經保護。兒科文獻35:436-442。[Ref。]
- Laptook AR, Corbett RJ, Burns D, Sterett R(1995)適度低溫對新生兒缺血神經保護與減弱性腦酸中毒相關。中風26日:1240 - 1246。[Ref。]
- Laptook AR, Corbett RJ, Sterett R, Burns DK, Garcia D等.(1997)當用於腦缺血後的立即複蘇時,適度低溫可提供部分神經保護。兒科文獻42:17-23。[Ref。]
- McDonald JW, Chen CK, Trescher WH, Johnston MV(1991)未成熟大鼠興奮性中毒性腦損傷的嚴重程度依賴於腦溫度。神經科學雜誌126:83-86。[Ref。]
- Roelfsema V, Bennet L, George S, Wu D, Guan J等.(2004)近期胎羊腦低溫治療腦白質損傷的機會窗口。腦血管血流量量表24:877-886。[Ref。]
- Sirimanne ES, Blumberg RM, Bossano D, Gunning M, Edwards AD,等.(1996)嬰幼兒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後長時間腦溫度改變對預後的影響。兒科文獻39:591-597。[Ref。]
- Thoresen M, Bågenholm R, Løberg EM,杏汁F, Kjellmer I(1996)新生大鼠缺氧後冷卻對腦損傷具有保護作用。Arch Dis兒童胎兒新生兒74:F3-F9。[Ref。]
- Thoresen M, Penrice J, Lorek A, Cady EB, Wylezinska M, Kirkbride V,等.(1995)新生仔豬嚴重短暫缺氧缺血後的亞低溫可改善遲發性腦能量衰竭。兒科文獻37:667-670。[Ref。]
- Tooley JR, Satas S, Porter H, Silver IA, Thoresen M, et al.(2003)麻醉仔豬頭部輕度全身低溫冷卻具有神經保護作用。Ann Neurol 53: 65-72。[Ref。]
- 唐誌強,王曉燕,王曉燕,王曉燕,等(2004)腦缺血損傷與圍生期缺氧腦損傷的關係。神經病理學雜誌(Berl) 87: 598-604[Ref。]
- Wagner BP, Nedelcu J, Martin E(2002)遲發性腦後低溫改善新生大鼠腦缺氧缺血後的長期行為結局。兒科文獻51:354-360。[Ref。]
- Williams GD, Dardzinski BJ, Buckalew AR, Smith MB(1997)適度低溫保存缺氧缺血期間的腦能量代謝,並與腦損傷相關:未麻醉新生大鼠的31P核磁共振研究。兒科文獻42,700 - 708。[Ref。]
- Yager JY, Asselin J(1996)亞低溫對未成熟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演化過程中腦能量代謝的影響。中風27日:919 - 925。[Ref。]
- 亞低溫對大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影響。兒科決議34:525-529。[Ref。]
- Gunn AJ, Bennet L, Gunning MI, Gluckman PD, Gunn TR(1999)胎羊死後癲癇發作後啟動腦低溫對神經沒有保護作用。兒科文獻46:274-280。[Ref。]
- Haaland K, Løberg EM, Steen PA, Thoresen M(1997)新生仔豬的腺後低溫。兒科文獻41:505-512。[Ref。]
- Trescher WH, Ishiwa S, Johnston MV(1997)短暫缺氧後缺血性低體溫顯著延緩新生兒腦損傷。大腦開發9:326-338。[Ref。]
- 托裏森M,薩塔斯S,洛伯格EM,懷特勞A,阿柯萊特D,等.(2001)未注射鎮靜劑的新生豬在嚴重全身缺氧缺血損傷後24小時的亞低溫對神經沒有保護作用。兒科Res 50: 405-411。[Ref。]
- Laptook AR, Shalak L, Corbett RJ(2001)頭部和全身選擇性冷卻時腦溫度和腦血流的差異。兒科108:1103 - 1110。[Ref。]
- Thoresen M, Simmonds M, Satas S, Tooley J, Silver IA(2001)新生仔豬低氧低溫後有效的選擇性頭部冷卻。兒科文獻49:594-599。[Ref。]
- 腦低溫預防圍產期窒息後腦損傷。兒科醫師意見12:111-114。[Ref。]
- Bernard SA, Gray TW, Buist MD, Jones BM, Silvester W,等.(2002年)對院外心髒驟停昏迷幸存者的誘導低溫治療。中華醫學雜誌346:557-563。[Ref。]
- 心髒驟停後的低體溫研究組(2002年):輕度治療性低體溫可改善心髒驟停後的神經係統預後。中華醫學雜誌346:549-556。[Ref。]
- Marion DW, Penrod LE, Kelsey SF, Obrist WD, Kochanek PM,等.(1997)中低溫治療外傷性腦損傷。中華醫學雜誌336:540-546。[Ref。]
- Clifton GL, Miller ER, Choi SC, Levin HS, McCauley S,等.(2001)急性腦損傷後低體溫誘導效果不足。中華醫學雜誌344:556-563。[Ref。]
- Henderson WR, Dhingra VK, Chittock DR, Fenwick JC, Ronco JJ(2003)低溫在外傷性腦損傷治療中的應用:一項係統綜述和薈萃分析。重症監護醫學29:1637-1644。[Ref。]
- Kattwinkel J, Niermeyer S, Nadkarni V, Tibballs J, Phillips B,等。(1999)複蘇國際聯絡委員會兒科工作組的谘詢聲明。兒科103:e56-e69。[Ref。]
- Azzopardi D, Robertson NJ, Cowan FM, Rutherford MA, Rampling M,等.(2000)全身低溫治療新生兒腦病的初步研究。兒科106:684 - 694。[Ref。]
- Battin MR, Dezoete JA, Gunn TR, Gluckman PD, Gunn AJ,等(2001)圍生兒窒息後頭部冷卻和亞低溫治療的神經發育結局。兒科107:480 - 484。[Ref。]
- Battin MR, Penrice J, Gunn TR, Gunn AJ(2003)頭部冷卻和輕度全身低溫(35.0℃和34.5℃)治療圍產期窒息後的足月嬰兒。兒科111:244 - 251。[Ref。]
- Eicher DJ, Wagner CL, Katikaneni LP, Hulsey TC, Bass WT,等(2005)新生兒腦病中低溫:安全結局。兒科神經病學32:18-20。[Ref。]
- Eicher DJ, Wagner CL, Katikaneni LP, Hulsey TC, Bass WT,等.(2005)中度低溫治療新生兒腦病:療效結果。兒科神經病學32:11-17。[Ref。]
- Gluckman PD, Wyatt JS, Azzopardi D, Ballard R, Edwards AD,等(2005)新生兒腦病後選擇性頭部冷卻與輕度全身低溫:多中心隨機試驗。《柳葉刀》365:663 - 670。[Ref。]
- Shankaran S, Laptook AR, Ehrenkranz RA, Tyson JE, McDonald SA,等(2005)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全身低溫治療。英國醫學雜誌353:1574-1584。[Ref。]
- Battin M, Bennet L, Gunn AJ(2004)複溫過程中的反彈發作。兒科114:1369。[Ref。]
- Gerrits LC, Battin MR, Bennet L, Gonzalez H, Gunn AJ(2005)近期胎羊在中度腦低溫複溫過程中的癲癇樣活動。兒科文獻57:342-346。[Ref。]
- Azzopardi D, Strohm B, Edwards A, Dyet L, Halliday H,等(2009)中低溫治療圍產期窒息性腦病。中華醫學雜誌361:1349-1358。[Ref。]
- Jacobs SE, Stewart M, Inder TE, Doyle L, Morley C(2002)全身冷卻治療缺氧缺血性腦病足月新生兒的可行性研究。2002年12月9-10日《新生兒學熱點學術會議論文集》;華盛頓特區
- 希姆布魯納G,米塔爾RA,羅爾曼F,穆奇R;新生兒腦病後全身低溫:隨機對照試驗(RCT)的結果。兒科126:e771-8。[Ref。]
- Al Zaabi A, Rahmani AY, Souid A(2014)新生兒全身低溫的最佳溫度:一項利用包皮線粒體耗氧的體外研究。新生兒圍產期醫學雜誌7:179-83。[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評論文章
引用:Al-Rahmani A(2015)低體溫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機會之窗。兒科新生兒護士開放獲取卷1.1:http://dx.doi。org/10.16966/2470 - 0983.101
版權:©2015 Al-Rahmani A.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發布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