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tai-liu
Wentai劉博士
特聘教授
  • 陳舜祥仿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生物工程與電氣工程係“,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電話:+310-825-9129
    電子郵件:wentai@ucla.edu

教育

博士

計算機工程,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1983年

女士

電氣工程

國立台灣大學,1973

廢話

電子工程

國立交通大學,1971年

經驗

1/17 -目前

Niche Biomedical聯合創始人

1/12 -目前

加州大學生物工程係傑出教授(加州大學2級以上)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納米係統研究所

1/12 -目前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順祥捐贈仿生工程中心主任

4/11 -12/11

陳舜祥捐贈仿生工程中心主任,UCSC

11/11

新加坡A-Star數據存儲研究所客座教授

9月03日至12月11日

NSF-ERC仿生微電子係統中心的校園主任和主要負責人

1/03 - 12/11

UCSC電氣工程教授

6/08 -至今

國立交通大學仿生係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講座教授
東大學,新竹,台灣

11/06至今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8月01日至7月06日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講座教授

7/97 - 7/06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NCSU

6/00 - 7/06

IBM教師合作計劃

1/95 - 1/95

巴西聖保羅大學客座教授

8/90 - 8/97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 NCSU

1/83 - 7/90

NCSU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

7/85 - 8/85

貝爾北方研究公司,渥太華,加拿大

6/84 - 8/84

通用電氣微電子中心,RTP,北卡羅來納州

9/75 - 8/76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台北,台灣


傳記

劉文泰,台灣國立交通大學學士學位,台灣國立大學碩士學位,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83年,他加入了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在那裏他擔任美國鋁業電氣和計算機工程講座教授,是模擬/混合模式設計聯盟的創始人。2003-2011年,他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電氣工程教授,也是NSF仿生微電子係統工程研究中心的校園主任。目前,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工程係和電子工程係的特聘教授,也是加州納米係統研究所Chan Soon-Shiong仿生工程中心主任。自視網膜假體問世以來,他領導了視網膜假體恢複視力的工程工作,並成功地為盲人患者進行了植入測試。該項目成功實現了商業植入(代號為Argus-II),並於2011年獲得CE標誌,2013年獲得美國FDA市場批準。發表技術論文400多篇。他曾獲得2009年R&D-100編輯選擇獎、2010年大眾力學突破發明獎、IEEE傑出論文獎、美國鋁業傑出工程研究獎、傑出校友獎和台灣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曾擔任IEEE論文集和IEEE Trans的客座編輯。目前是IEEE Trans的副主編。 on Bio-Circuits and Systems. He is also an ISSCC Subcommittee member as well as a co-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oprosthetic Devices (ICNPD). He is an IEEE Fellow.

研究的興趣

  • 神經植入物
  • 生物電子學
  • 大腦大腦溝通
  • 神經接口
  • 電路與係統
  • 生物信號處理
  • 腦動力學和疾病分析
  • 壓縮傳感
  • 學習的神經科學

科學活動:

榮譽及獎項
  1. 2017年獲IEEE Fellow,表彰其對電子輔助神經假體設備的貢獻
  2.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台灣,2013年6月20日
  3. NSF關於FDA批準視網膜假體的新聞發布
  4. 2012年11月29日,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會議主講人
  5. 陳舜祥仿生工程中心主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12年2月
  6. 陳舜祥仿生工程中心主任,2011年4月- 2011年12月,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7. 2011年起擔任固態電路國際會議小組委員會成員
  8. 副主編,IEEE Trans。生物電路和係統(TBCAS)(2011年以來)
  9. 國立交通大學(台灣)顧問委員會委員,2010年
  10. 2010年突破獎,大眾機械雜誌,紐約市,2010年10月5日
  11. 歐洲固態電路會議(ESSCIRC-ESSDERC)全體發言人,2010
  12. 2010年5月,密歇根大學工程研究中心(ERC-WIMS)十年總結現場評審小組成員
  13. 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智能電子項目評審小組”,台灣,2010年3月
  14. 2009年11月,日本東京,豐橋大學全球卓越中心主講人
  15. 人造視網膜項目RD-100獎(最佳編輯選擇),2009年11月
  16. 2009亞洲計算機視覺會議(ACCV09)最佳論文獎(榮譽獎),2009年10月
  17.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科學計劃評審委員會委員,2009年6月
  18. 2009年3月19-20日,台灣新竹(http://www.bsrc.nctu.edu.tw/ICND/index.php),第一屆神經義肢裝置國際會議創始人兼技術主席
  19. 副主編,IEEE Trans。生物醫學工程
  20. 國際顧問委員會,納米設備和生物係統研究所,廣島大學,日本,2008年至今
  21. 2009年8月,IEEE微波理論與技術學報(MTT)特刊《無線植入和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射頻和微波技術》客座編輯
  22. 2008年7月,IEEE論文集《仿生微電子係統》特刊客座編輯
  23. 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訪客委員會成員,2008年
  24. 台灣工程、醫學與商業協會(TWBMEA)創始人,2008年4月
  25. 2007年IEEE國際固態電路會議最佳晚間會議獎,2008年2月
  26. 2007年9月中國生物科學學會年會主講人。
  27. 用於火星探測的低功率SOI收發器,2007年8月,NASA成就獎。
  28. 台灣交通大學仿生係統研究中心創始人兼名譽主任,2007年6月。
  29. 國立交通大學(台灣)傑出校友獎,2006年4月
  30. 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台灣),2006年2月。
  31. 台灣大學係統碩士講師,2005年4月。
  32. 白宮/退伍軍人事務部新興技術促進新自由倡議會議受邀者,2004年。
  33.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獎,2003年
  34. 佛羅裏達大學巴爾係統傑出演講,2002年9月27日。
  35. 視網膜假體的研究結果和圖片被采用在生物學教科書“Biologie Overal VWO NG/3”中,由荷蘭教育夥伴出版社出版,荷蘭,2001年
  36. 2000年11月22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特別邀請研究研討會,題為“開發人工視網膜的研究”
  37.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獎,2003,2000。
  38. 日本日經微器件和牛頓雜誌報道的技術突破。
  39. SRC/UMC/Novellus銅設計大賽評委,1999-2000
  40. 2000年1月,克林頓總統的國情谘文——“科學家們也在研究人工視網膜,以幫助人們看到……
  41. 視網膜假體項目-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讚助的三個最成功的項目之一。2000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要求研究小組撰寫專著,並為美國國會製作一部關於該項目的電影
  42. 劉博士在視網膜假體項目上的工作為UCSC和NCSU帶來了國內外的認可,無論是在技術文獻上還是在大眾媒體和廣播媒體上。它被國際新聞媒體、美國主要電視網絡(如ABC、BBC、NBC、CBS、PBS)以及國際電視網絡廣泛報道。這項研究是1999年12月8日美聯社的頭條新聞,並登上了1999年12月8日《華盛頓郵報》的頭版。《新聞與觀察家》在1999年12月1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校園‘視野’的獎勵》的社論。
  43. 美國鋁業基金會傑出工程研究獎,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程學院,1999年5月
  44. “根據參議員道爾頓的提議,主席謹向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劉文泰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馬克·胡馬雲博士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克裏斯·德馬科表示敬意,他們是視網膜微芯片項目的發明者,旨在恢複盲人的視力”。
  45. 博士生(Elliot McGucken)的論文在美林“創新補助金”全球競賽中獲得第二名($20,000)(1998年)
  46. NCSU工程學院服務和貢獻表彰,1997年8月15日
  47. 主講人-第8屆VLSI/CAD研討會,1997年8月,台灣
  48. 主講人-第七屆VLSI/CAD研討會,1996年8月,台灣
  49.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家獎,1993年3月。1990
  50. IEEE/ACM設計自動化學術獎學金,1990年6月
  51. IEEE計算機學會傑出論文獎:“二維Shuffle交換網絡的四叉樹問題”,1986年6月
  52. 1985年6月獲IEEE/ACM設計自動化學術獎學金
  53. 北卡羅來納大學係統和貝爾北方研究公司的初級教員研究獎- 1986年4月和1987年4月
  54. CICE研究生獎學金:密歇根大學,1980 - 1982年。
  55. 政府獎學金:資訊科學領域第一名,教育部政府獎學金出國留學年度考試,台灣,1975年8月

出版物

  1. 李穎,秦靜,辛月龍,Stanly Osher,劉文泰,"s-SMOOTH:稀疏性和平滑性增強腦電圖腦斷層掃描,“神經科學前沿,2016年11月,https://doi.org/10.3389/fnins.2016.00543
  2. 劉文泰,“2016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生物專題介紹”,編輯,IEEE JSSC, 2016年11月,DOI: 10.1109/JSSC.2016.2608159
  3. Lo Yikai, Stan Culaculli, Brian Kim,和Wentai Liu,“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恢複的無線SoC”,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6,(特刊特邀論文)
  4. 張誌偉,許嶽龍,劉文泰,“基於高密度電極的功能腦定位的空間聚焦方法”,IEEE學報。神經係統與康複技術,2016,DOI: 10.1109/TNSRE.2016.2537146
  5. Y. Lo, J. Wagner, C. Chang, J. D. Rouch, J. Dunn, W. Liu,“腸神經節失調模型中的單電極結腸刺激和阻抗監測”,胃腸病學第148卷,no。4, S-121-S-122頁,2015年4月
  6. Y. Kuan, Y. Lo, Y. Kim, M. F. Chang和W. Liu,“用於大規模神經記錄的無線千兆數據遙測”,IEEE J.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學,2015年3月。
  7. Y. Lo, K. Chen,和W. Liu,“用於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芯片上四電壓功率遙測”,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5年1月
  8. 徐俊傑,吳濤,劉偉,楊震,“一種具有3-pF輸入電容和15.5位動態範圍的頻率整形神經記錄儀”,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第8卷,no. 1。4, pp. 510-527, 2014。10.1109 / TBCAS.2013.2293821
  9. 陳凱,劉偉,“一種用於視網膜前和神經假體的全集成高順應電壓SoC,”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TBCAS),第7卷,第1期。6,第761-772頁,2013年12月。10.1109 / TBCAS.2013.2297695
  10. 陳凱,羅永勇,楊誌,劉偉,“高密度視網膜前假體的係統驗證平台”,電子工程學報。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2,10.1109/TBCAS.2012.2200103
  11. 楊誌強,劉偉,周勇,周勇,“一種新的EC-PC閾值估計方法在體內神經脈衝檢測,”神經工程學報,9 (2012),doi:10.1088/1741-2560/9/4/046017
  12. 王國強,王平,唐毅,劉偉,“生物醫學植入物的雙波段功率和數據遙測分析”,IEEE學報。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第6卷,no。3, pp. 208-215, 2012
  13. 黃凱,周勇,吳曉霞,劉偉,楊誌,“生物醫學應用中感應電源鏈路的設計與優化”,Intech, 2011
  14. 韓玉雲,劉偉文,韓玉林,“基於ICA的癲癇發作檢測算法及其臨床應用,”
  15. 北美神經外科診所(E. Chang主編),2011(特邀)。
  16. 楊哲,E. Keefer, Q. Zhao, L. Hoang,和W. Liu,“1/f神經噪聲降低和基於信息樣本子集的Spike特征提取”,生物醫學工程年鑒,vol: 39,第4期,pp: 1264-1277, 2011。
  17. 陳凱,楊誌,黃良,J. Weiland, M. Humayun,劉偉,“集成的256通道視網膜前假體”,電子工程學報,第45卷,no. 1。9.,Sept. 2010.
  18. 楊誌強,趙強,E. Keefer,劉偉,“活體神經記錄的噪聲表征,建模和降低”,神經信息處理係統的進展(nipps22), pp 2160-2168, 2010
  19. E. Basham, Z. Yang,和W. Liu,“體外磁神經刺激係統的電路和線圈設計”,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彙刊,卷:3,pp. 321-331, 2009年10月。
  20. M. Chae, Z. Yang, W. Liu,“一種128通道的6mW無線神經記錄IC與動態穗排序和UWB發射機,”IEEE傳輸。神經工程與康複工程,第14卷,no. 1。9.2009
  21. 楊振陽,趙強和劉偉,“使用基於能量的非參數聚類的簡化特征集的神經信號分類”,神經計算,卷:73,第412-422頁,2009年12月
  22. 楊誌強,趙強,劉偉,“基於波形導數的脈衝分離算法”,《神經工程學報》,2009年7月,第4期。
  23. 楊誌強,趙強,劉偉,“基於信息樣本的Spike特征提取”,重點演講,
  24. 神經信息處理係統進展(NIPS21), 1865 - 1872頁,2009。
  25. 劉偉,M. Humayun, M. Liker,“植入式仿生微電子係統”,IEEE論文集,第1073-1075頁,第96卷,no. 1。2008
  26. M. Chae和W. Liu,“集成神經記錄係統的設計優化”,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8
  27. M. Zhou和W. Liu,“用於雙波段經皮遙測的幹擾消除的非相幹DPSK數據接收機”,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8
  28. K. Cockerham, W. Liu, L. Crow, M. Sivaprakasam, A. Olmos, M. Oehleberg, O. Pantchenko和S. Aro,“納米技術和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麵部肌肉再生的新範式”,醫療器械專家評論,2008
  29. 楊振洋,劉偉,E. Basham,“優化線圈在生物醫學應用”,IEEE學報,卷:43,頁:3851 - 3860,2007年10月。
  30. M. R. Yuce和W. Liu,“多標準軟件無線電寬帶子采樣前端的設計和性能”,國際電子與通信雜誌,愛思唯爾,2007年3月。
  31. M. R. Yuce, W. Liu, J. Damiano, B. Bharat, P. D. Franzon和N. S. Dogan,“用於空間通信的多速率PSK接收機的SOI CMOS實現”,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 2007年2月。
  32. R. Bashirullah, W. Liu,和R. Cavin,“基於混合電流/電壓模式信號中繼器的16Gb/s自適應帶寬總線”,IEEE固態電路雜誌,卷:41,頁:461 - 473,2006年2月。
  33. W. Liu和M. Sivaprakasam,“植入式設備的IC技術挑戰”,Future Fab International,卷:20,頁:17 - 19,2006年1月。(邀請)
  34. M. Sivaprakasam, W. Liu, G. Wang,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用於視網膜假體的高密度微刺激器的結構平衡”,IEEE電路與係統彙刊- I,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特刊,卷:52,頁:2629 - 2641,2005年12月。
  35. M. Yuce, W. Liu,“低功耗多速率DPSK接收機的空間應用”,IEEE通信技術,卷:54,頁:2074 - 2084,2005年11月。
  36. 劉偉,王光明,周敏,J. Granacki, J. LaCoss, J. Wills,“植入式無線仿生微電子係統的微電子設計”,電子工程學報,第24卷,頁:66 - 74,2005年9月。(邀請)
  37. 王剛,劉偉,M. Sivaprakasam,和G. A. Kendir,“生物醫學植入物自適應經皮功率遙測的設計和分析”,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卷:52,頁:2109 - 2117,2005年10月。
  38. J. D. Weiland, W. Liu和M. Humayun,“視網膜假體”,生物醫學工程年度評論,第7卷,2005年8月。(邀請)
  39. G. A. Kendir, W. Liu, G. Wang, M. Sivaprakasam, R. Bashirullah, M. S. Humayun,和J. D. Weiland,“帶e類放大器的電感功率鏈路優化設計方法”,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卷:52,頁:857 - 866,2005年5月。
  40. M. Sivaprakasam, W. Liu, M. S. Humayun,和J. D. Weiland,“用於植入式視網膜假體設備的可變範圍雙相電流刺激驅動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卷:40,頁:763 - 771,2005年3月。
  41. R. Bashirullah, W. Liu, R. Cavin,和D. Edwards,“具有自適應帶寬能力的混合電流/電壓模式片上信令方案”,IEEE超大規模集成係統學報,卷:12,頁:876 - 880,2004年8月。
  42. 劉偉,M. Sivaprakasam, P. R. Singh, R. Bashirullah,和G. Wang,“電子視覺假體”人工器官,卷:27,頁:986 - 995,2003年11月。
  43. S. DeMarco, W. Liu, P. R. Singh, G. Lazzi, M. Humayun, J. Weiland,“使用低麵積多偏DAC的視覺假體的任意波形刺激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3年10月
  44. S. C. Demarco, G. Lazzi, W. Li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人眼和頭部對植入視網膜刺激器響應的計算SAR和熱高度-第二部分:模型和方法”,IEEE天線和傳播學報,卷:51,頁:2286 - 2295,2003年9月。
  45. S. C. Demarco, G. Lazzi, W. Li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人眼和頭部對植入視網膜刺激器響應的計算SAR和熱高度-第一部分:模型和方法”,IEEE天線和傳播學報,卷:51,頁:2274 - 2285,2003年9月。
  46. R. Bashirullah, W. Liu,和R. Cavin III,“深度亞微米全球互連中的電流模式信令”,IEEE超大規模集成係統學報,卷:11,頁:406 - 417,2003年6月。
  47. R. Bashirullah, W. Liu,“提高餘弦近似信號降低噪聲串擾”,ieee電子通信,第38卷,no. 1。21,頁1256-1258,2002年10月10日
  48. E. Margalit, M. Maia, J. Weiland, R. Greenberg, G. Fujii, G. Torres, D. Piyathaisere, T. O'Hearn, W. Liu, G. Lazzi, G. Dagnelie, D. Scribner, E. de Juan Jr, M. Humayun,“盲人視網膜假體”,眼科雜誌,47(4):335-356。2002.
  49. J. Rizzo, J. Wyatt, M. Humaun, E. de Juan Jr., W. Liu, A. Chow, R. Eckmiller, E. Zrenner, T. Yagi, G. Abrams,“編輯:視網膜假體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第一個十年,麵臨重大挑戰,眼科2001年1月:108(1):13-14
  50. W. Liu, M. Humayun, K. Vichienchom, M. Clements, S. DeMarco, E. McGucken, C. Hughes, E. de Juan, J. Weiland, R. Greenberg,“帶遙測單元的神經刺激核心組件”,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5卷,第1487-1497頁,2000年10月。
  51. W. Liu,和M. Humayun,“視覺義肢造福視力受損者”,日經微電極裝置,52-53頁,2000年7月
  52. H. Hsieh, W. Liu,和R. Cavin,“數字係統的集成參數時序優化”,IEEE Trans。“計算機輔助電路設計”,2000年4月
  53. G. Bilbro, L. Hall, M. Clements,和W. Liu,“模擬VLSI的卷積,反卷積和平均場退火”,IEEE Trans。《電路與係統ii》,第120-128頁,第46卷,1999年
  54. W. Burleson, M. Ciesielski, F. Klass,和W. Liu,“波浪管道:最近研究的教程和調查”,IEEE VLSI彙刊464 - 474頁第6卷,1998年9月
  55. J. Kang, W. Liu,和R. Cavin,“使用匹配延遲采樣技術的CMOS高速數據恢複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2卷,no. 1。10,第1588-1596頁,1997年10月。
  56. H. Hsieh, W. Liu, P. Franzon,和R. Cavin,“時鍾優化和分配的數字係統與預定傾斜”,VLSI信號處理雜誌,第16卷,第131-147頁,1997。
  57. G. Moyer, M. Clements, W. Liu, T. Schaffer和R. Cavin,“延遲遊標圖形生成技術”,第32卷,no. 3。4,第551 - 562頁,IEEE固態電路雜誌,1997年4月。
  58. G. Moyer, M. Clements,和W. Liu,“使用遊標技術的精確延遲生成”,電子通訊,第32卷,no. 3。第18頁,1658 - 1659頁,1996年8月。
  59. W. van Noije, W. Liu,和J. Navarro,“不匹配CMOS鎖存器的精確最終狀態測定”,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0卷,no. 1。5,第607-611頁,1995。
  60. W. Liu, C. Gray, D. Fan, W. Farlow, T. Hughes和R. Cavin,“2-um CMOS中的250 mhz波管道加法器”,IEEE固體電路雜誌,第29卷,no. 1。9,第1117-1128頁,1994年9月。
  61. C. Gray, W. Liu, R. Cavin,“波管係統的時序約束”,集成電路與係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第13卷,no. 1。8,第987-1004頁,1994年8月。
  62. C. Gray, W. Liu和R. Cavin,“考慮數據依賴性的精確路徑延遲計算”集成:VLSI雜誌,第17卷,第1-23頁,1994年8月。
  63. C. Gray, W. Liu, W. van Noije, T. Hughes和R. Cavin,“1 GBit/s帶寬和25 ps分辨率的采樣技術及其CMOS實現”,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29卷,no. 1。3,第340-349頁,1994年3月。
  64. 劉偉,康傑,劉文傑,“基於匹配延遲的超高速連續采樣”,《電子學報》,vol.30, no. 1。6,第463-464頁,1994年3月。
  65. W. Liu, S. Chen,和R. Cavin,“利用實時幾何特征中的位級並發”,IEEE係統學報,人與控製論,第23卷,no. 1。2,第539-546頁,1993年3月。
  66. T. Hildebrandt,和W. Liu,“手寫漢字的光學識別:1980年以來的進展”,模式識別,第205-226頁,no. 1。第26卷,1993年2月。
  67. M. Stallmann, T. Hughes和W. Liu,“拓撲多層路由的無約束最小化”,IEEE集成電路與係統計算機輔助設計學報,第970-980頁,no. 1。第9卷,1990年9月。
  68. D. van den Bout, P. Franzon, J. Paulos, T. Miller, W. Snyder, H. Nagle和W. Liu,“前饋和循環神經網絡的可擴展VLSI實現”,VLSI信號處理雜誌,1990年1月。
  69. 劉偉,梅國強,“基於四叉樹的二維交換架構問題”,《計算機輔助VLSI設計》,pp. 437-467, no. 1。4,第一卷,1989年12月。
  70. 劉偉,T. Hildebrandt,和R. Cavin,“哈密頓周期在Shuffle-Exchange網絡”,IEEE學報,第38卷,no. 3。5,第745-750頁,1989年5月。
  71. W. Liu,和R. Cavin,“柵格化理論、架構和實現一類二維問題”集成:VLSI期刊,第6卷,第179-199頁,1988。
  72. .Cavin和W. Liu,新興技術:設計低功耗數字係統,ISBN-0-7803-3328-4, IEEE出版社,1996。
  73. C. Gray, W. Liu,和R. Cavin,波管道:理論和CMOS實現,isbn -0-7923- 3998 -8, Kluwer學術出版社,1994。
  74. 陳凱,L. Zumhagen, K. Cockerham, W. Liu,“麵神經麻痹的眼瞼再生原型”,神經計算,神經設備和假肢(編. Z. Ynag),施普林格,2014
  75. 黃克傑,周銀,吳曉波,劉文泰,楊智,感應電源鏈路的設計與優化,應用生物醫學工程,劉文泰博士(主編),ISBN: 978-953- 303 -256- 2,2011
  76. 劉偉、楊振洋,《神經義肢裝置與納米技術》,《納米技術II:全球展望》(David Reisner主編),CRC出版社,2011年。
  77. 楊振陽,韓毅,羅毅,吳磊,陳坤,勞傑,劉偉,“可植入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無線電源和數據遙測係統”,無線身體區域網絡:技術,實現和應用,潘斯坦福出版社,ISBN 978-981-431-6712, 2011
  78. 楊振華,劉偉,“神經組織的磁刺激技術與係統設計”,植入式神經假體- i, pp. 293-351,施普林格. 2009,ISBN:978- 078 - 766。(邀請)
  79. W. Liu, M. Chae,和Z. Yang,“用於記錄、刺激和無線遙測的微電子學”,植入式神經假體:第二部分中的書章。技術與工程方法,施普林格紐約,ISBN: 978-0-387-98119-2,頁253- 330,2010。(邀請)
  80. 劉煒,M. Sivaprakasam, G. Wang, M. Zhou,“基於半導體的植入式義肢裝置,”
  81. 威利生物醫學工程手冊,約翰威利父子。(邀請)
  82. 劉偉,M. Sivaprakasam,王光,M. Zho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實現慢性高分辨率人工視覺設備的挑戰”,人工視覺,M. S. Humayun, J. D. Weiland, E. Greenbaum,編。生物和醫學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係列,紐約:施普林格。(邀請)
  83. W. Liu, M. Sivaprakasam, G. Wang, M. Zho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一種有利於視力受損者的眼內假體的開發”,視覺義肢和眼科設備:視覺的新希望,新澤西:Humana出版社,Inc.(邀請)
  84. W. Liu, P. Singh, C. DeMarco, R. Bashirullah, M. Humayun和J. Weiland,“基於半導體的可植入微係統”,第6章,神經修複方法手冊(由W. Finn和P. LoPresti編輯),CRC出版公司(邀請章),isbn -0-8493-110 -4, 2002年12月
  85. J. Weiland, M. Humayun, W. Liu和R. Greenberg,“神經刺激活動”,第4章,神經修複方法手冊(由W. Finn和P. LoPresti編輯),CRC出版公司(邀請章節),isbn -0-8493-1100- 4,2002年12月
  86. W. Liu, M. Humayun, E. McGucken, E. de Juan, J. Weiland, C. DeMarco,“造福視障人士的多單元人工視網膜芯片係統”,第2章,《殘疾人智能係統》(N. Theodorescu編輯),CRC出版公司(特邀章節),isbn -0-8493-0140- 8,2000年12月
  87. H. Hsieh, W. Liu, P. Franzon,和R. Cavin,“時鍾優化和分配在具有預定傾斜的數字係統”,時鍾生成和分配網絡,(由E. Friedman編輯),Kluwer學術出版社,1998年
  88. C. Gray, W. Liu和R. Cavin,“波管道係統的時序約束”,載於VLSI電路和係統中的時鍾分布網絡,(由E. Friedman編輯),第170-187頁,IEEE出版社,ISBN-0-7803-1058- 6,1995年5月
  89. W. Liu, R. Cavin, T. Schaffer, G. Moyer, S. Clements, J. Kang, J. Medero和H. Hsieh,“高速數字設計的匹配延遲技術”,低功耗HF微電子:集成過程,器件和可製造性設計,(由G. Machado編輯),ieee電路與係統係列,第16章,isn -0- 85296-874-4, 1996年4月。
  90. W. Liu, T. Hughes和T. Krakow“二維快速傅裏葉變換的柵格化”,第26章,《信號處理II》,IEEE出版社,1986,(編輯:S. Kung和R. Owen)
  91. G. Mei, W. Liu和R. Cavin,“陣列架構的不規則迭代算法綜合”,第41章,《信號處理III》,IEEE出版社,1988,(編輯:R. Brodersen和H. Moscovitz)
  92. W. Liu, W. Batchelor, R. Cavin和S. Chen,“用於實時二維矩生成的位級收縮陣列”,第449-458頁,收縮陣列處理器,Prentice-Hall, 1989,(編輯:J. McCanny, J. McWhirter和E. Swartzlander)。

人類芯片研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