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博士 |
計算機工程, |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1983年 |
女士 |
電氣工程 |
國立台灣大學,1973 |
廢話 |
電子工程 |
國立交通大學,1971年 |
經驗
1/17 -目前 |
Niche Biomedical聯合創始人 |
1/12 -目前 |
加州大學生物工程係傑出教授(加州大學2級以上) |
1/12 -目前 |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順祥捐贈仿生工程中心主任 |
4/11 -12/11 |
陳舜祥捐贈仿生工程中心主任,UCSC |
11/11 |
新加坡A-Star數據存儲研究所客座教授 |
9月03日至12月11日 |
NSF-ERC仿生微電子係統中心的校園主任和主要負責人 |
1/03 - 12/11 |
UCSC電氣工程教授 |
6/08 -至今 |
國立交通大學仿生係統研究中心名譽主任、講座教授 |
11/06至今 |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
8月01日至7月06日 |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講座教授 |
7/97 - 7/06 |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NCSU |
6/00 - 7/06 |
IBM教師合作計劃 |
1/95 - 1/95 |
巴西聖保羅大學客座教授 |
8/90 - 8/97 |
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 NCSU |
1/83 - 7/90 |
NCSU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助理教授 |
7/85 - 8/85 |
貝爾北方研究公司,渥太華,加拿大 |
6/84 - 8/84 |
通用電氣微電子中心,RTP,北卡羅來納州 |
9/75 - 8/76 |
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台北,台灣 |
傳記
劉文泰,台灣國立交通大學學士學位,台灣國立大學碩士學位,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83年,他加入了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在那裏他擔任美國鋁業電氣和計算機工程講座教授,是模擬/混合模式設計聯盟的創始人。2003-2011年,他是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電氣工程教授,也是NSF仿生微電子係統工程研究中心的校園主任。目前,他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工程係和電子工程係的特聘教授,也是加州納米係統研究所Chan Soon-Shiong仿生工程中心主任。自視網膜假體問世以來,他領導了視網膜假體恢複視力的工程工作,並成功地為盲人患者進行了植入測試。該項目成功實現了商業植入(代號為Argus-II),並於2011年獲得CE標誌,2013年獲得美國FDA市場批準。發表技術論文400多篇。他曾獲得2009年R&D-100編輯選擇獎、2010年大眾力學突破發明獎、IEEE傑出論文獎、美國鋁業傑出工程研究獎、傑出校友獎和台灣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他曾擔任IEEE論文集和IEEE Trans的客座編輯。目前是IEEE Trans的副主編。 on Bio-Circuits and Systems. He is also an ISSCC Subcommittee member as well as a co-foun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oprosthetic Devices (ICNPD). He is an IEEE Fellow.
研究的興趣
- 神經植入物
- 生物電子學
- 大腦大腦溝通
- 神經接口
- 電路與係統
- 生物信號處理
- 腦動力學和疾病分析
- 壓縮傳感
- 學習的神經科學
科學活動:
榮譽及獎項
- 2017年獲IEEE Fellow,表彰其對電子輔助神經假體設備的貢獻
-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台灣,2013年6月20日
- NSF關於FDA批準視網膜假體的新聞發布
- 2012年11月29日,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會議主講人
- 陳舜祥仿生工程中心主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12年2月
- 陳舜祥仿生工程中心主任,2011年4月- 2011年12月,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
- 2011年起擔任固態電路國際會議小組委員會成員
- 副主編,IEEE Trans。生物電路和係統(TBCAS)(2011年以來)
- 國立交通大學(台灣)顧問委員會委員,2010年
- 2010年突破獎,大眾機械雜誌,紐約市,2010年10月5日
- 歐洲固態電路會議(ESSCIRC-ESSDERC)全體發言人,2010
- 2010年5月,密歇根大學工程研究中心(ERC-WIMS)十年總結現場評審小組成員
- 國家科學委員會“國家智能電子項目評審小組”,台灣,2010年3月
- 2009年11月,日本東京,豐橋大學全球卓越中心主講人
- 人造視網膜項目RD-100獎(最佳編輯選擇),2009年11月
- 2009亞洲計算機視覺會議(ACCV09)最佳論文獎(榮譽獎),2009年10月
-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科學計劃評審委員會委員,2009年6月
- 2009年3月19-20日,台灣新竹(http://www.bsrc.nctu.edu.tw/ICND/index.php),第一屆神經義肢裝置國際會議創始人兼技術主席
- 副主編,IEEE Trans。生物醫學工程
- 國際顧問委員會,納米設備和生物係統研究所,廣島大學,日本,2008年至今
- 2009年8月,IEEE微波理論與技術學報(MTT)特刊《無線植入和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射頻和微波技術》客座編輯
- 2008年7月,IEEE論文集《仿生微電子係統》特刊客座編輯
- 美國能源部科學辦公室訪客委員會成員,2008年
- 台灣工程、醫學與商業協會(TWBMEA)創始人,2008年4月
- 2007年IEEE國際固態電路會議最佳晚間會議獎,2008年2月
- 2007年9月中國生物科學學會年會主講人。
- 用於火星探測的低功率SOI收發器,2007年8月,NASA成就獎。
- 台灣交通大學仿生係統研究中心創始人兼名譽主任,2007年6月。
- 國立交通大學(台灣)傑出校友獎,2006年4月
- 國立交通大學講座教授(台灣),2006年2月。
- 台灣大學係統碩士講師,2005年4月。
- 白宮/退伍軍人事務部新興技術促進新自由倡議會議受邀者,2004年。
-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獎,2003年
- 佛羅裏達大學巴爾係統傑出演講,2002年9月27日。
- 視網膜假體的研究結果和圖片被采用在生物學教科書“Biologie Overal VWO NG/3”中,由荷蘭教育夥伴出版社出版,荷蘭,2001年
- 2000年11月22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特別邀請研究研討會,題為“開發人工視網膜的研究”
-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獎,2003,2000。
- 日本日經微器件和牛頓雜誌報道的技術突破。
- SRC/UMC/Novellus銅設計大賽評委,1999-2000
- 2000年1月,克林頓總統的國情谘文——“科學家們也在研究人工視網膜,以幫助人們看到……
- 視網膜假體項目-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讚助的三個最成功的項目之一。2000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要求研究小組撰寫專著,並為美國國會製作一部關於該項目的電影
- 劉博士在視網膜假體項目上的工作為UCSC和NCSU帶來了國內外的認可,無論是在技術文獻上還是在大眾媒體和廣播媒體上。它被國際新聞媒體、美國主要電視網絡(如ABC、BBC、NBC、CBS、PBS)以及國際電視網絡廣泛報道。這項研究是1999年12月8日美聯社的頭條新聞,並登上了1999年12月8日《華盛頓郵報》的頭版。《新聞與觀察家》在1999年12月1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校園‘視野’的獎勵》的社論。
- 美國鋁業基金會傑出工程研究獎,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工程學院,1999年5月
- “根據參議員道爾頓的提議,主席謹向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劉文泰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馬克·胡馬雲博士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克裏斯·德馬科表示敬意,他們是視網膜微芯片項目的發明者,旨在恢複盲人的視力”。
- 博士生(Elliot McGucken)的論文在美林“創新補助金”全球競賽中獲得第二名($20,000)(1998年)
- NCSU工程學院服務和貢獻表彰,1997年8月15日
- 主講人-第8屆VLSI/CAD研討會,1997年8月,台灣
- 主講人-第七屆VLSI/CAD研討會,1996年8月,台灣
- 半導體研究公司發明家獎,1993年3月。1990
- IEEE/ACM設計自動化學術獎學金,1990年6月
- IEEE計算機學會傑出論文獎:“二維Shuffle交換網絡的四叉樹問題”,1986年6月
- 1985年6月獲IEEE/ACM設計自動化學術獎學金
- 北卡羅來納大學係統和貝爾北方研究公司的初級教員研究獎- 1986年4月和1987年4月
- CICE研究生獎學金:密歇根大學,1980 - 1982年。
- 政府獎學金:資訊科學領域第一名,教育部政府獎學金出國留學年度考試,台灣,1975年8月
出版物
- 李穎,秦靜,辛月龍,Stanly Osher,劉文泰,"s-SMOOTH:稀疏性和平滑性增強腦電圖腦斷層掃描,“神經科學前沿,2016年11月,https://doi.org/10.3389/fnins.2016.00543
- 劉文泰,“2016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生物專題介紹”,編輯,IEEE JSSC, 2016年11月,DOI: 10.1109/JSSC.2016.2608159
- Lo Yikai, Stan Culaculli, Brian Kim,和Wentai Liu,“脊髓損傷後運動功能恢複的無線SoC”,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6,(特刊特邀論文)
- 張誌偉,許嶽龍,劉文泰,“基於高密度電極的功能腦定位的空間聚焦方法”,IEEE學報。神經係統與康複技術,2016,DOI: 10.1109/TNSRE.2016.2537146
- Y. Lo, J. Wagner, C. Chang, J. D. Rouch, J. Dunn, W. Liu,“腸神經節失調模型中的單電極結腸刺激和阻抗監測”,胃腸病學,第148卷,no。4, S-121-S-122頁,2015年4月
- Y. Kuan, Y. Lo, Y. Kim, M. F. Chang和W. Liu,“用於大規模神經記錄的無線千兆數據遙測”,IEEE J.生物醫學與健康信息學,2015年3月。
- Y. Lo, K. Chen,和W. Liu,“用於生物醫學植入物的芯片上四電壓功率遙測”,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5年1月
- 徐俊傑,吳濤,劉偉,楊震,“一種具有3-pF輸入電容和15.5位動態範圍的頻率整形神經記錄儀”,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第8卷,no. 1。4, pp. 510-527, 2014。10.1109 / TBCAS.2013.2293821
- 陳凱,劉偉,“一種用於視網膜前和神經假體的全集成高順應電壓SoC,”IEEE Trans。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TBCAS),第7卷,第1期。6,第761-772頁,2013年12月。10.1109 / TBCAS.2013.2297695
- 陳凱,羅永勇,楊誌,劉偉,“高密度視網膜前假體的係統驗證平台”,電子工程學報。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2012,10.1109/TBCAS.2012.2200103
- 楊誌強,劉偉,周勇,周勇,“一種新的EC-PC閾值估計方法在體內神經脈衝檢測,”神經工程學報,9 (2012),doi:10.1088/1741-2560/9/4/046017
- 王國強,王平,唐毅,劉偉,“生物醫學植入物的雙波段功率和數據遙測分析”,IEEE學報。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第6卷,no。3, pp. 208-215, 2012
- 黃凱,周勇,吳曉霞,劉偉,楊誌,“生物醫學應用中感應電源鏈路的設計與優化”,Intech, 2011
- 韓玉雲,劉偉文,韓玉林,“基於ICA的癲癇發作檢測算法及其臨床應用,”
- 北美神經外科診所(E. Chang主編),2011(特邀)。
- 楊哲,E. Keefer, Q. Zhao, L. Hoang,和W. Liu,“1/f神經噪聲降低和基於信息樣本子集的Spike特征提取”,生物醫學工程年鑒,vol: 39,第4期,pp: 1264-1277, 2011。
- 陳凱,楊誌,黃良,J. Weiland, M. Humayun,劉偉,“集成的256通道視網膜前假體”,電子工程學報,第45卷,no. 1。9.,Sept. 2010.
- 楊誌強,趙強,E. Keefer,劉偉,“活體神經記錄的噪聲表征,建模和降低”,神經信息處理係統的進展(nipps22), pp 2160-2168, 2010
- E. Basham, Z. Yang,和W. Liu,“體外磁神經刺激係統的電路和線圈設計”,IEEE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彙刊,卷:3,pp. 321-331, 2009年10月。
- M. Chae, Z. Yang, W. Liu,“一種128通道的6mW無線神經記錄IC與動態穗排序和UWB發射機,”IEEE傳輸。神經工程與康複工程,第14卷,no. 1。9.2009
- 楊振陽,趙強和劉偉,“使用基於能量的非參數聚類的簡化特征集的神經信號分類”,神經計算,卷:73,第412-422頁,2009年12月
- 楊誌強,趙強,劉偉,“基於波形導數的脈衝分離算法”,《神經工程學報》,2009年7月,第4期。
- 楊誌強,趙強,劉偉,“基於信息樣本的Spike特征提取”,重點演講,
- 神經信息處理係統進展(NIPS21), 1865 - 1872頁,2009。
- 劉偉,M. Humayun, M. Liker,“植入式仿生微電子係統”,IEEE論文集,第1073-1075頁,第96卷,no. 1。2008
- M. Chae和W. Liu,“集成神經記錄係統的設計優化”,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8
- M. Zhou和W. Liu,“用於雙波段經皮遙測的幹擾消除的非相幹DPSK數據接收機”,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8
- K. Cockerham, W. Liu, L. Crow, M. Sivaprakasam, A. Olmos, M. Oehleberg, O. Pantchenko和S. Aro,“納米技術和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麵部肌肉再生的新範式”,醫療器械專家評論,2008
- 楊振洋,劉偉,E. Basham,“優化線圈在生物醫學應用”,IEEE學報,卷:43,頁:3851 - 3860,2007年10月。
- M. R. Yuce和W. Liu,“多標準軟件無線電寬帶子采樣前端的設計和性能”,國際電子與通信雜誌,愛思唯爾,2007年3月。
- M. R. Yuce, W. Liu, J. Damiano, B. Bharat, P. D. Franzon和N. S. Dogan,“用於空間通信的多速率PSK接收機的SOI CMOS實現”,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 2007年2月。
- R. Bashirullah, W. Liu,和R. Cavin,“基於混合電流/電壓模式信號中繼器的16Gb/s自適應帶寬總線”,IEEE固態電路雜誌,卷:41,頁:461 - 473,2006年2月。
- W. Liu和M. Sivaprakasam,“植入式設備的IC技術挑戰”,Future Fab International,卷:20,頁:17 - 19,2006年1月。(邀請)
- M. Sivaprakasam, W. Liu, G. Wang,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用於視網膜假體的高密度微刺激器的結構平衡”,IEEE電路與係統彙刊- I,生物醫學電路與係統特刊,卷:52,頁:2629 - 2641,2005年12月。
- M. Yuce, W. Liu,“低功耗多速率DPSK接收機的空間應用”,IEEE通信技術,卷:54,頁:2074 - 2084,2005年11月。
- 劉偉,王光明,周敏,J. Granacki, J. LaCoss, J. Wills,“植入式無線仿生微電子係統的微電子設計”,電子工程學報,第24卷,頁:66 - 74,2005年9月。(邀請)
- 王剛,劉偉,M. Sivaprakasam,和G. A. Kendir,“生物醫學植入物自適應經皮功率遙測的設計和分析”,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卷:52,頁:2109 - 2117,2005年10月。
- J. D. Weiland, W. Liu和M. Humayun,“視網膜假體”,生物醫學工程年度評論,第7卷,2005年8月。(邀請)
- G. A. Kendir, W. Liu, G. Wang, M. Sivaprakasam, R. Bashirullah, M. S. Humayun,和J. D. Weiland,“帶e類放大器的電感功率鏈路優化設計方法”,IEEE電路與係統學報I,卷:52,頁:857 - 866,2005年5月。
- M. Sivaprakasam, W. Liu, M. S. Humayun,和J. D. Weiland,“用於植入式視網膜假體設備的可變範圍雙相電流刺激驅動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卷:40,頁:763 - 771,2005年3月。
- R. Bashirullah, W. Liu, R. Cavin,和D. Edwards,“具有自適應帶寬能力的混合電流/電壓模式片上信令方案”,IEEE超大規模集成係統學報,卷:12,頁:876 - 880,2004年8月。
- 劉偉,M. Sivaprakasam, P. R. Singh, R. Bashirullah,和G. Wang,“電子視覺假體”人工器官,卷:27,頁:986 - 995,2003年11月。
- S. DeMarco, W. Liu, P. R. Singh, G. Lazzi, M. Humayun, J. Weiland,“使用低麵積多偏DAC的視覺假體的任意波形刺激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2003年10月
- S. C. Demarco, G. Lazzi, W. Li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人眼和頭部對植入視網膜刺激器響應的計算SAR和熱高度-第二部分:模型和方法”,IEEE天線和傳播學報,卷:51,頁:2286 - 2295,2003年9月。
- S. C. Demarco, G. Lazzi, W. Li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人眼和頭部對植入視網膜刺激器響應的計算SAR和熱高度-第一部分:模型和方法”,IEEE天線和傳播學報,卷:51,頁:2274 - 2285,2003年9月。
- R. Bashirullah, W. Liu,和R. Cavin III,“深度亞微米全球互連中的電流模式信令”,IEEE超大規模集成係統學報,卷:11,頁:406 - 417,2003年6月。
- R. Bashirullah, W. Liu,“提高餘弦近似信號降低噪聲串擾”,ieee電子通信,第38卷,no. 1。21,頁1256-1258,2002年10月10日
- E. Margalit, M. Maia, J. Weiland, R. Greenberg, G. Fujii, G. Torres, D. Piyathaisere, T. O'Hearn, W. Liu, G. Lazzi, G. Dagnelie, D. Scribner, E. de Juan Jr, M. Humayun,“盲人視網膜假體”,眼科雜誌,47(4):335-356。2002.
- J. Rizzo, J. Wyatt, M. Humaun, E. de Juan Jr., W. Liu, A. Chow, R. Eckmiller, E. Zrenner, T. Yagi, G. Abrams,“編輯:視網膜假體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第一個十年,麵臨重大挑戰,眼科2001年1月:108(1):13-14
- W. Liu, M. Humayun, K. Vichienchom, M. Clements, S. DeMarco, E. McGucken, C. Hughes, E. de Juan, J. Weiland, R. Greenberg,“帶遙測單元的神經刺激核心組件”,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5卷,第1487-1497頁,2000年10月。
- W. Liu,和M. Humayun,“視覺義肢造福視力受損者”,日經微電極裝置,52-53頁,2000年7月
- H. Hsieh, W. Liu,和R. Cavin,“數字係統的集成參數時序優化”,IEEE Trans。“計算機輔助電路設計”,2000年4月
- G. Bilbro, L. Hall, M. Clements,和W. Liu,“模擬VLSI的卷積,反卷積和平均場退火”,IEEE Trans。《電路與係統ii》,第120-128頁,第46卷,1999年
- W. Burleson, M. Ciesielski, F. Klass,和W. Liu,“波浪管道:最近研究的教程和調查”,IEEE VLSI彙刊,464 - 474頁,第6卷,1998年9月
- J. Kang, W. Liu,和R. Cavin,“使用匹配延遲采樣技術的CMOS高速數據恢複電路”,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2卷,no. 1。10,第1588-1596頁,1997年10月。
- H. Hsieh, W. Liu, P. Franzon,和R. Cavin,“時鍾優化和分配的數字係統與預定傾斜”,VLSI信號處理雜誌,第16卷,第131-147頁,1997。
- G. Moyer, M. Clements, W. Liu, T. Schaffer和R. Cavin,“延遲遊標圖形生成技術”,第32卷,no. 3。4,第551 - 562頁,IEEE固態電路雜誌,1997年4月。
- G. Moyer, M. Clements,和W. Liu,“使用遊標技術的精確延遲生成”,電子通訊,第32卷,no. 3。第18頁,1658 - 1659頁,1996年8月。
- W. van Noije, W. Liu,和J. Navarro,“不匹配CMOS鎖存器的精確最終狀態測定”,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30卷,no. 1。5,第607-611頁,1995。
- W. Liu, C. Gray, D. Fan, W. Farlow, T. Hughes和R. Cavin,“2-um CMOS中的250 mhz波管道加法器”,IEEE固體電路雜誌,第29卷,no. 1。9,第1117-1128頁,1994年9月。
- C. Gray, W. Liu, R. Cavin,“波管係統的時序約束”,集成電路與係統計算機輔助設計,第13卷,no. 1。8,第987-1004頁,1994年8月。
- C. Gray, W. Liu和R. Cavin,“考慮數據依賴性的精確路徑延遲計算”集成:VLSI雜誌,第17卷,第1-23頁,1994年8月。
- C. Gray, W. Liu, W. van Noije, T. Hughes和R. Cavin,“1 GBit/s帶寬和25 ps分辨率的采樣技術及其CMOS實現”,IEEE固態電路雜誌,第29卷,no. 1。3,第340-349頁,1994年3月。
- 劉偉,康傑,劉文傑,“基於匹配延遲的超高速連續采樣”,《電子學報》,vol.30, no. 1。6,第463-464頁,1994年3月。
- W. Liu, S. Chen,和R. Cavin,“利用實時幾何特征中的位級並發”,IEEE係統學報,人與控製論,第23卷,no. 1。2,第539-546頁,1993年3月。
- T. Hildebrandt,和W. Liu,“手寫漢字的光學識別:1980年以來的進展”,模式識別,第205-226頁,no. 1。第26卷,1993年2月。
- M. Stallmann, T. Hughes和W. Liu,“拓撲多層路由的無約束最小化”,IEEE集成電路與係統計算機輔助設計學報,第970-980頁,no. 1。第9卷,1990年9月。
- D. van den Bout, P. Franzon, J. Paulos, T. Miller, W. Snyder, H. Nagle和W. Liu,“前饋和循環神經網絡的可擴展VLSI實現”,VLSI信號處理雜誌,1990年1月。
- 劉偉,梅國強,“基於四叉樹的二維交換架構問題”,《計算機輔助VLSI設計》,pp. 437-467, no. 1。4,第一卷,1989年12月。
- 劉偉,T. Hildebrandt,和R. Cavin,“哈密頓周期在Shuffle-Exchange網絡”,IEEE學報,第38卷,no. 3。5,第745-750頁,1989年5月。
- W. Liu,和R. Cavin,“柵格化理論、架構和實現一類二維問題”集成:VLSI期刊,第6卷,第179-199頁,1988。
- .Cavin和W. Liu,新興技術:設計低功耗數字係統,ISBN-0-7803-3328-4, IEEE出版社,1996。
- C. Gray, W. Liu,和R. Cavin,波管道:理論和CMOS實現,isbn -0-7923- 3998 -8, Kluwer學術出版社,1994。
- 陳凱,L. Zumhagen, K. Cockerham, W. Liu,“麵神經麻痹的眼瞼再生原型”,神經計算,神經設備和假肢(編. Z. Ynag),施普林格,2014
- 黃克傑,周銀,吳曉波,劉文泰,楊智,感應電源鏈路的設計與優化,應用生物醫學工程,劉文泰博士(主編),ISBN: 978-953- 303 -256- 2,2011
- 劉偉、楊振洋,《神經義肢裝置與納米技術》,《納米技術II:全球展望》(David Reisner主編),CRC出版社,2011年。
- 楊振陽,韓毅,羅毅,吳磊,陳坤,勞傑,劉偉,“可植入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無線電源和數據遙測係統”,無線身體區域網絡:技術,實現和應用,潘斯坦福出版社,ISBN 978-981-431-6712, 2011
- 楊振華,劉偉,“神經組織的磁刺激技術與係統設計”,植入式神經假體- i, pp. 293-351,施普林格. 2009,ISBN:978- 078 - 766。(邀請)
- W. Liu, M. Chae,和Z. Yang,“用於記錄、刺激和無線遙測的微電子學”,植入式神經假體:第二部分中的書章。技術與工程方法,施普林格紐約,ISBN: 978-0-387-98119-2,頁253- 330,2010。(邀請)
- 劉煒,M. Sivaprakasam, G. Wang, M. Zhou,“基於半導體的植入式義肢裝置,”
- 威利生物醫學工程手冊,約翰威利父子。(邀請)
- 劉偉,M. Sivaprakasam,王光,M. Zho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實現慢性高分辨率人工視覺設備的挑戰”,人工視覺,M. S. Humayun, J. D. Weiland, E. Greenbaum,編。生物和醫學物理學/生物醫學工程係列,紐約:施普林格。(邀請)
- W. Liu, M. Sivaprakasam, G. Wang, M. Zhou, J. D. Weiland,和M. S. Humayun,“一種有利於視力受損者的眼內假體的開發”,視覺義肢和眼科設備:視覺的新希望,新澤西:Humana出版社,Inc.(邀請)
- W. Liu, P. Singh, C. DeMarco, R. Bashirullah, M. Humayun和J. Weiland,“基於半導體的可植入微係統”,第6章,神經修複方法手冊(由W. Finn和P. LoPresti編輯),CRC出版公司(邀請章),isbn -0-8493-110 -4, 2002年12月
- J. Weiland, M. Humayun, W. Liu和R. Greenberg,“神經刺激活動”,第4章,神經修複方法手冊(由W. Finn和P. LoPresti編輯),CRC出版公司(邀請章節),isbn -0-8493-1100- 4,2002年12月
- W. Liu, M. Humayun, E. McGucken, E. de Juan, J. Weiland, C. DeMarco,“造福視障人士的多單元人工視網膜芯片係統”,第2章,《殘疾人智能係統》(N. Theodorescu編輯),CRC出版公司(特邀章節),isbn -0-8493-0140- 8,2000年12月
- H. Hsieh, W. Liu, P. Franzon,和R. Cavin,“時鍾優化和分配在具有預定傾斜的數字係統”,時鍾生成和分配網絡,(由E. Friedman編輯),Kluwer學術出版社,1998年
- C. Gray, W. Liu和R. Cavin,“波管道係統的時序約束”,載於VLSI電路和係統中的時鍾分布網絡,(由E. Friedman編輯),第170-187頁,IEEE出版社,ISBN-0-7803-1058- 6,1995年5月
- W. Liu, R. Cavin, T. Schaffer, G. Moyer, S. Clements, J. Kang, J. Medero和H. Hsieh,“高速數字設計的匹配延遲技術”,低功耗HF微電子:集成過程,器件和可製造性設計,(由G. Machado編輯),ieee電路與係統係列,第16章,isn -0- 85296-874-4, 1996年4月。
- W. Liu, T. Hughes和T. Krakow“二維快速傅裏葉變換的柵格化”,第26章,《信號處理II》,IEEE出版社,1986,(編輯:S. Kung和R. Owen)
- G. Mei, W. Liu和R. Cavin,“陣列架構的不規則迭代算法綜合”,第41章,《信號處理III》,IEEE出版社,1988,(編輯:R. Brodersen和H. Moscovitz)
- W. Liu, W. Batchelor, R. Cavin和S. Chen,“用於實時二維矩生成的位級收縮陣列”,第449-458頁,收縮陣列處理器,Prentice-Hall, 1989,(編輯:J. McCanny, J. McWhirter和E. Swartzla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