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學與代謝紊亂

全文

研究文章
肝髒酶升高及其與2型糖尿病的關係:也門人群的發生

Lotfi S Bin Dahman1 *瑪利亞姆一個胡馬姆2納比爾·S Musiaan3.艾哈邁德·M Daakik3.穆罕默德一個Balfas4

1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醫學生物化學係,也門穆卡拉50511
2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病理科,也門穆卡拉50511
3.也門馬卡拉50511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內科
4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醫學生理學係,也門穆卡拉50511

*對應的作者: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醫學生物化學係,也門穆卡拉50511電子郵件:lotfydahman@hu.edu.ye


摘要

本病例對照研究旨在調查也門患者肝酶升高與2型糖尿病(T2DM)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包括142例T2D患者和142名健康對照者,招募自1年1月1日在穆卡拉Ibn-Sina醫院的糖尿病門診1月30th2020年5月。采用Cobas Integra Plus 400自動分析儀分析血清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和γ -穀氨酰轉氨酶(GGT)。對每位參與者進行人體測量和血壓測量。T2D患者FBG (P≤0.0001)、總膽固醇(P≤0.0001)、LDL-C (P≤0.0001)、GGT (P≤0.0001)顯著高於T2D患者,HDL-C顯著低於T2D患者(P= 0.021)。血清穀丙轉氨酶和穀丙轉氨酶水平與T2D發病風險增加顯著相關(穀丙轉氨酶P= 0.006,穀丙轉氨酶P= 0.022), 95%可信區間的比值比最高穀丙轉氨酶和穀丙轉氨酶下葉數分別為2.75(2.01 ~ 3.48)和1.17(1.83 ~ 6.42)。總之,ALT和GGT顯著升高與血糖水平升高呈正相關,可作為糖尿病風險升高的預測生物標誌物。因此,建議對T2D患者進行ALT和GGT常規篩查,以早期發現肝髒疾病。

關鍵字

丙氨酸轉氨酶;Gamma-glutamyl轉移酶;2型糖尿病;也門的病人

簡介

糖尿病是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由胰島素作用和分泌缺陷或[1]兩者共同導致。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人數將超過3.5億。先前的資料表明肝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3]。眾所周知,肝髒是碳水化合物代謝和維持空腹和餐後血糖穩態的重要器官[2,4]。

研究表明糖尿病與幾種肝髒疾病有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T2D[5]患者慢性肝病的範圍,其特征是肝髒脂肪過度沉積,並與肝胰島素抵抗(IR)[3]和T2D風險[5]相關。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γ -穀氨酰基轉移酶(GGT)是NAFLD的良好生物標誌物。穀丙轉氨酶被認為是肝損傷的一個特異性標記物,在肝細胞[6]中發現高濃度穀丙轉氨酶,而GGT存在於大多數細胞類型的表麵,在肝髒、胰腺和腎髒[7]中高度活躍。此外,GGT負責細胞外穀胱甘肽分解代謝,可能與氧化應激[8]和慢性炎症[9]有關;氧化應激和慢性炎症都是肝髒IR和隨後T2D發展[10]的重要途徑。

在歐洲[11-14]和亞洲人群[15-21]進行了許多關於肝酶和T2D發病風險的研究。然而,報道的結果並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GGT和ALT與改善T2D預測顯著相關[15,21],而另一些研究則沒有[20]。因此,我們假設肝髒是高血糖誘導的氧化應激更容易影響的主要器官,氧化應激可能導致肝損傷,進而導致慢性炎症。據我們所知,此前沒有研究涉及肝酶與也門T2D風險之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也門患者樣本中這些肝酶與T2DM之間的關係。

對象和方法

研究設計和課題選擇

本病例對照研究在哈德拉穆特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進行,受試者從1年1月1日起在穆卡拉Ibn-Sina醫院的糖尿病門診招募1月30th2020年5月。本研究隨機選取並招募了284名也門成年受試者。在招聘時,采用結構化問卷進行了麵對麵麵試,以收集與健康有關的信息。研究組分為兩組:健康對照組142例,男性51例,女性91例,年齡46.0±7.94歲;T2D患者142例,男性64例,女性78例,年齡54.0±8.29歲。從其餘無T2D的受試者中選取健康對照受試者,按病例比例1:1匹配年齡、性別和方言組。此外,所選健康對照受試者在獻血時通過測定空腹血糖(FBG)篩查有無未診斷的T2D。排除空腹血糖≥7.0mmol/L的健康對照受試者。每位參與研究的參與者都獲得了書麵同意。該研究得到了也門穆卡拉Hadhramout大學醫學和健康科學學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有慢性肝病、慢性腎髒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等共病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數據收集

一份以人口統計信息為重點的問卷,並向所有受試者提供糖尿病史。患者的人口統計學數據、臨床表現、病史和體格檢查結果均取自每位參與者。這些數據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吸煙狀況(從未、現在或過去)、高血壓狀況(是或否)、糖尿病狀況(是或否)、糖尿病病程(年)、糖尿病藥物、糖尿病並發症。參與者根據病史、目前糖尿病藥物攝入量或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標準[22]診斷為糖尿病。T2DM患者定義為空腹血糖水平≥126mg/dl(≥7.0mmol/L),餐後2小時血糖水平≥200mg/dl(≥11.1mmol/L), HbA1c≥6.5%[22]。體質指數(BMI)的分類以WHO[23]為基礎。

人體測量和血壓測量

根據世衛組織指南[15]測量體重和身高。體重指數(BMI)以體重/身高2 (Kg/m2)計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南[23],肥胖受試者定義為BMI≥30kg/m2,正常體重受試者BMI在18-25之間。血壓≥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的患者診斷為高血壓[24]。根據美國胃腸病學學會(ACG)[25]的分類,真正健康正常的ALT水平為男性29 - 33 IU/l,女性19 - 25 IU/l。

采血生化分析

取10毫升靜脈血樣本,取自願受試者。采血方法為靜脈穿刺,不使用抗凝劑。血液樣本隨即被送往實驗室。然後分離血清並保存在-20°C冰櫃中進行分析。匹配病例-對照對的血清樣本在實驗室人員不知道病例/對照狀態的情況下隨機並排放置,並在同一批次進行處理和檢測。所有實驗室設備都經過校準。將樣品分成等分,避免了解凍凍結。采用化學自動分析儀(Cobas Integra 400 Plus,羅氏診斷有限公司,曼海姆,瑞士)酶法測定血漿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遵循製造商描述的標準程序。用Friedwald的公式[26]計算LDL-C的濃度。生化調查在也門馬卡拉國家公共衛生實驗室中心進行分析。

統計分析

使用windows的社會科學統計包(24版)分析結果,並表示為連續變量(正態分布)的平均值±標準差(SD)。非連續變量用中位數(四分位範圍)和n(百分比)表示。正態分布連續變量采用獨立學生t檢驗,偏態連續變量采用Wilcoxon符號秩檢驗。以ALT、AST、GGT為因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檢驗。根據ALT、AST、GGT在健康對照組中的分布情況,將其劃分為小塊,最小的小塊作為參照組。我們還使用條件logistic回歸建立它們與T2D的關係模型,調整了年齡(連續)、吸煙(從不吸煙、現在吸煙和過去吸煙)和BMI(連續)(模型1)。總膽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HDL-C (mmol/L)和LDL-C (mmol/L)作為模型2添加到模型1中。我們對176例基線空腹血糖<7.0 mmol/L的病例和對照組重複了相同的分析。通過條件回歸分析估計T2D患者的比值比(ORs)和95% ci。統計分析按95%置信水平進行,p值<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對研究人群的人體計量學和生化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表1)。與健康對照組相比,T2D患者的BMI (P=0.008)、收縮壓(P≤0.0001)、舒張壓(P≤0.0001)、FBG (P≤0.0001)、總膽固醇(P≤0.0001)、LDL-C (P≤0.0001)和GGT (P=0.016)顯著升高。血清甘油三酯(P=0.097)和ALT (P=0.07)差異不顯著。與T2D患者相比,健康對照組HDL-C (P=0.021)和AST (P=0.001)顯著升高。另一方麵,T2D患者有高血壓的比例為31.7%,而健康對照組有高血壓的比例為6.3%。此外,在T2D患者中,當前吸煙者占4.2%,前吸煙者占3.5%。按BMI標準,T2D患者中有38.7%為超重,24.6%為肥胖;健康對照組中有40.1%為超重或肥胖;

變量 健康對照組 T2D的病人 假定值
N 142 142
年齡(年) 46.0±7.94 54.0±8.29 ≤0.0001
性別:男/女 51 (35.9) / 91 (64.1) 63 (44.4) / 78 (54.9)
體重(公斤) 71.12±10.67 69.61±13.83 ≤0.0001
身高(厘米) 164.57±8.47 159.97±10.04 ≤0.0001
BMI(公斤/米2 26.31±3.95 27.21±4.94 0.008
SBP(毫米汞柱) 115.28±13.11 128.80±20.92 ≤0.0001
菲律賓(毫米汞柱) 70.45±9.02 79.47±9.90 ≤0.0001
體重指數的分類:
正常體重
超重
肥胖

65 (45.8)
57 (40.1)
20 (14.1)

52 (36.6)
55 (38.7)
35 (24.6)
高血壓的曆史:
是/否

9 (6.3) / 133 (93.7)

45 (31.7) / 97 (68.3)
吸煙狀況:
從未吸煙者
當前吸煙者
他以前吸煙

142 (100)
0 (0)
0 (0)

131 (92.3)
6 (4.2)
5 (3.5)
光纖光柵(更易/ L) 5.18±0.91 8.91±2.89 ≤0.0001
總膽固醇(更易/ L) 4.70±0.77 5.16±1.20 ≤0.0001
甘油三酸酯(更易/ L) 1.24±0.37 1.16±0.42 0.097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易/ L) 1.67±0.42 1.57±0.34 0.021
低密度(更易/ L) 2.77±0.80 3.35±1.17 0.001
ALT (IU / L) 13.1 (8.37 - -19.3) 11.6 (7.3 - -16.8) 0.07
AST (IU / L) 21.2 (17.8 - -28.7) 16.4 (13.3 - -21.7) 0.001
GGT (IU / L) 25.1 (16.8 - -34.7) 29.2 (18.4 - -49.7) ≤0.0001
數據以正常連續變量的平均值±SD表示,連續非正態變量的中位數(四分位數區間)表示。正態分布連續變量的獨立樣本t檢驗和偏態連續變量的Mann-Whitney U檢驗。p值<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MI,體重指數;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LT,丙氨酸轉氨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GGT,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表1:健康對照組和T2D患者的人體計量學和生化數據。

以ALT、AST和GGT為因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如表2所示。血清ALT分別與FBG (r=0.145, P=0.014)、甘油三酯(r=0.172, P= 0.004)、AST (r=590, P<0.001)、GGT (r=0.507, P=<0.001)呈正相關。血清GGT與合並組的收縮壓(r=0.134, P=0.024)、舒張壓(r=0.218, P<0.001)、FBG (r=0.216, P≤0.0001)、總膽固醇(r=0.196, P≤0.0001)、甘油三酯(r=0.123, P=0.038)、LDL-C (r=0.209, P≤0.0001)、AST (r=0.366, P≤0.0001)呈正相關。

N = 284 ALT AST GGT
r 假定值 r 假定值 r 假定值
年齡(年) -0.046 0.443 0.010 0.860 0.047 0.433
性(M / F) 0.119 * 0.046 0.116 0.050 0.016 0.789
體重(公斤) -0.001 0.989 -0.008 0.895 -0.004 0.945
身高(厘米) 0.098 0.101 0.071 0.235 -0.058 0.334
BMI (kg / m2) -0.070 0.241 -0.059 0.326 0.033 0.538
SBP(毫米汞柱) -0.037 0.533 -0.058 0.334 0.134 * 0.024
菲律賓(毫米汞柱) 0.013 0.830 -0.080 0.178 0.218 * * ≤0.0001
光纖光柵
(更易/ L)
0.145 * 0.014 -0.067 0.260 0.216 * * ≤0.0001
總膽固醇(更易/ L) 0.027 0.653 0.081 0.176 0.196 * ≤0.0001
甘油三酸酯(更易/ L) 0.172 * * 0.004 0.087 0.141 0.123 * 0.038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更易/ L)
-0.091 0.124 -0.023 0.699 -0.064 0.285
低密度
(更易/ L)
0.047 0.429 0.082 0.170 0.209 * * ≤0.0001
ALT (IU / L) 0.590 * * ≤0.0001 0.507 * * ≤0.0001
AST (IU / L) 0.590 * * ≤0.0001 0.366 * * ≤0.0001
GGT (IU / L) 0.507 * * ≤0.0001 0.366 * * ≤0.0001
Pearson相關係數與相應的p值(p<0.05認為顯著)。
**相關性在0.01水平顯著(二尾)。
*相關性在0.05水平顯著(二尾)。
BMI,體重指數;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酸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LT,丙氨酸轉氨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 GGT,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表2:聯合研究組以ALT、AST、GGT為因變量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

采用偏相關分析(表3),控製年齡和BMI, ALT與AST (r=0.589, P≤0.0001)和ALT (r=0.514, P≤0.0001)在合並組中仍呈顯著正相關,而ALT與FBG和甘油三酯的相關性不再顯著。使用相同的分析,GGT與年齡前後的收縮壓(r=0.124, P=0.038)、舒張壓(r=0.213, P≤0.0001)、FBG (r=0.213, P≤0.0001)、總膽固醇(r=0.199, P=0.001)、甘油三酯(r=0.127, P=0.033)和LDL-C (r=0.208, P≤0.0001)之間的相關性均顯著,並以BMI為調整因素。

N = 284 ALT AST GGT
r 假定值 r 假定值 r 假定值
性(M / F) 0.116 0.051 0.114 0.055 0.017 0.772
SBP(毫米汞柱) -0.018 0.764 -0.053 0.377 0.124 * 0.038
菲律賓(毫米汞柱) 0.024 0.686 -0.078 0.194 0.213 * * ≤0.0001
光纖光柵(更易/ L) 0.161 0.007 -0.074 0.213 0.213 * * ≤0.0001
總膽固醇(更易/ L) 0.027 0.652 0.085 0.155 0.199 0.001
甘油三酸酯(更易/ L) 0.171 0.004 0.090 0.130 0.127 0.03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易/ L) -0.104 0.081 -0.026 0.668 -0.056 0.351
低密度(更易/ L) 0.052 0.388 0.087 0.147 0.208 ≤0.0001
ALT (IU / L) 0.589 * * ≤0.0001 0.514 * * ≤0.0001
AST (IU / L) 0.589 * * ≤0.0001 0.368 * * ≤0.0001
GGT (IU / L) 0.514 * * ≤0.0001 0.368 * * ≤0.0001
Pearson相關係數與相應的p值(p<0.05顯著)。
**相關性在0.01水平顯著(二尾)。
*相關性在0.05水平顯著(二尾)。
BMI,體重指數;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LT,丙氨酸轉氨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GGT,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表3:以穀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和穀丙轉氨酶為因變量,在年齡和BMI調整後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

此外,我們還研究了肝酶與T2D發病風險的關係。較高的ALT和GGT水平與較高的T2D風險相關(OR比較極端tertiles 2.75 (95% CI 2.01 ~ 3.48, P=0.006;1.17(95% CI 1.83 ~ 6.42, P=0.022)。而AST水平在模型1 1.02中均無顯著相關性;(95% CI 0.23 ~ 4.22, P=0.550)和模型2 1.22(0.02 ~ 4.79,P=0.306)(表4)。相比之下,在FBG <7.0mmol/L的病例對照組中,ALT和GGT水平沒有顯著相關性,而在最終模型中FBG <7.0mmol/L的病例對照組中,較高的AST水平與T2D風險增加呈正相關(或比較最高)最低不育率1.578(95% CI 2.718 ~ 3.466, P= 0.023)(表4)。

叔量肝酶
變量 T1 T2 T3 假定值
整個數據集
ALT
中位數(範圍)
參考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8.3 (2.7 -15)

88/100
1.00
1.00

19.7 (30)

35/26
1.02 (0.11 - -1.93)
2.73 (1.79 - -3.67)

37.5 (31 - 57.7)

16/11
2.57 (1.49 - -3.65)
2.75 (2.01 - -3.48)




0.007
0.006
AST
中位數(範圍)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16.7 (11.8 - -25.1)
88/116
1.00
1.00

30.6 (25.2 - -38.5)
37/17
1.00 (1.23 - -2.71)
1.20 (1.44 - -3.28)

43.5 (38.6 - -51.8)
15/6
1.02 (0.23 - -4.22)
1.22 (0.02 - -4.79)



0.550
0.306
GGT
中位數(範圍)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21日(7.8 - -36.9)
107/88
1.00
1.00

46.3 (37.0 - -66.1)
36/25
0.95 (1.14 - -2.58)
1.16 (0.65 - -5.18)

78.7 (66.2 -101)
7/26
0.96 (0.03 - -3.78)
1.17 (1.83 - -6.42)



0.650
0.022
僅限於基線空腹血糖<7.0 mmol/L的病例及其匹配對照
ALT
中位數(範圍)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8.3 (2.7 -15)
85/31
1
1

19.7 (30)
35/8
1.366 (1.751 - -3.605)
1.353 (0.838 - -4.467)

37.5 (31 - 57.7)
13/2
1.377 (1.936 - -3.462)
1.358 (2.555 - -2.769)



0.343
0.129
AST
中位數(範圍)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16.7 (11.8 - -25.1)
85/34
1
1

30.6 (25.2 - -38.5)
36/4
1.287 (1.797 - -3.248)
1.570 (1.742 - -4.414)

43.5 (38.6 - -51.8)
12/2
1.308 (0.161 - -4.968)
1.578 (2.718 - -3.466)



0.111
0.023
GGT
中位數(範圍)
控製/ T2D
模型1
模型2

21日(7.8 - -36.9)
105/24
1
1

46.3 (37.0 - -66.1)
23/9
1.167 (0.368 - -4.207)
1.422 (1.165 - -4.408)

78.7 (66.2 -101)
6/7
1.196 (1.045 - -5.733)
1.444 (0.261 - -5.922)



0.714
0.826
在整個數據集和基線空腹血糖(<7.0mmol/L)病例及其匹配對照中,使用條件邏輯回歸模型對肝酶的ORs進行分析,並對以下協變量進行調整。
模型1:根據年齡、BMI、吸煙狀況和高血壓史進行調整(是/否)。
模型2:模型1加上調整後的血清總膽固醇(mmol/L)、甘油三酯(mmol/L)、HDL-C (mmol/L)和LDL-C (mmol/L)(均為叔量)。
空腹血糖;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LT,丙氨酸轉氨酶;AST、天冬氨酸轉氨酶;GGT,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表4:T2D與不同水平肝酶相關的比值比(95% CI)。數據以95%置信區間的比值比表示。

討論

盡管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增加,而且在發展中國家發病率更高,但沒有研究檢查也門患者中肝酶升高和T2D風險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的研究集中在肝髒,作為空腹和餐後階段有助於葡萄糖穩態的重要器官。另外,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年齡≥45歲的人患有[27]型糖尿病。我們的研究顯示,T2D患者的平均年齡明顯高於健康對照受試者(表1)。

我們目前的研究還發現,T2D患者的BMI、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高於健康對照組。目前的結果還顯示,T2D患者的血清FBG、總膽固醇和LDL-C明顯高於健康對照組。同時,血清甘油三酯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相比之下,T2D患者HDL-C明顯較低。我們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T2D患者中GGT水平較高。同時,在T2D患者中AST明顯較低。ALT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

我們的研究還顯示,在合並組中,在調整年齡和BMI前後,GGT與FBG、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LDL-C呈正相關。在調整了年齡和BMI後,ALT與FBG和甘油三酯之間的相關性不再顯著。這種肝酶與T2D患者血脂的正相關關係在以往的研究中已被觀察到[4,28-32]。這一發現支持了肝髒IR在T2D患者NAFLD發病機製中的作用[6,33]。

此外,Cho NH等報道了ALT活性與脂肪肝[16]升高之間的相關性。甘油三酯合成和消除的正常過程的損害可能進展為纖維化、肝硬化和肝細胞癌[34,35]。甘油三酯是NAFLD患者肝髒中儲存的一種重要脂質形式。

除了對脂質代謝的影響外,胰島素對肝擦傷[29]也有促炎作用。因此,炎症有助於IR。此外,促炎細胞因子和轉錄因子在白色脂肪組織和肝髒中高度表達。相比之下,肥胖是一種慢性低級別炎症狀態,是IR和NAFLD的危險因素,是由過度營養引起的。這是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肥胖導致脂質堆積,激活c-Jun n端激酶(JNK)和核因子-κB (NF-κB)信號通路,從而增加促炎細胞因子的產生,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和白細胞介素-6 (IL6)[36]。此外,各種脂肪組織來源的蛋白質,如脂聯素和瘦素,被認為是肥胖、IR和相關炎症性疾病[37]之間的重要聯係。

GGT被認為是肝膽疾病的標誌,並與其他病理條件如糖尿病相關。糖尿病產生的自由基消耗穀胱甘肽,導致肝細胞GGT表達增加。多項研究表明GGT濃度與T2D[37-41]和高脂血症[42]有關。這些發現與我們的研究一致;GGT與高血糖和高脂血症顯著相關。我們觀察到ALT與GGT呈正相關。此外,一些數據也報道了T2D血脂異常患者穀丙轉氨酶伴穀丙轉氨酶升高[39,40,43]。盡管我們沒有通過超聲技術確認脂肪肝的存在,但我們顯示了ALT、AST和GGT與糖尿病預測指標和脂質參數的關係,顯示了肝細胞損傷。

一項針對韓國男性工作人員的研究發現AST與糖尿病[44]獨立相關,而在一項針對日本男性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研究中;AST與T2D風險[40]無關。一些研究還報道,ALT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而AST不是[45]。這些發現與我們的結論一致,因為AST沒有顯示出與研究參數的相當大的關係。此外,Clark JM等人也認為這些氨基轉移酶的輕度或慢性升高可能與NAFLD有關[46,47]。然而,我們的研究僅限於預測NAFLD的標準肝活檢方法。盡管如此,它還是與第三次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的分析相一致,在該調查中,NAFLD患者的轉氨酶水平升高。

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升高的ALT和GGT水平可以改善對T2D風險的預測。此前的幾項研究支持這一觀點:一項薈萃分析報告了最高的合並相對風險為1.34 (95% CI 1.27至1.42)穀丙轉氨酶[49]的GGT最低叔品水平[48]和1.66(95%可信區間1.31 ~ 2.09)。此外,一項在中國人群中的病例對照研究也報告了較高水平的ALT和GGT與T2D 2.00風險增加(1.01 - 3.96;ALT)和2.38(1.21至4.66;GGT)[21]。孟德爾隨機化研究進一步為高GGT水平與肝髒IR研究[50]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證據。相反,我們的研究未觀察到AST發生T2D風險的關係,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18,30,38,51]。這可能是由於AST對肝病[18]缺乏特異性。然而,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沒有脂肪肝的患者中,GGT/ALT與T2D風險呈正相關,提示存在替代途徑[17]。因此,作為替代NAFLD指標[52],GGT和ALT水平的增加與T2D的發展有關。NAFLD也可能表明其他器官的脂肪沉積,如骨骼肌、心肌和胰腺,這使個人更易患T2D風險[52]。 Moreover, research evidence showed that GGT and ALT’s relations with T2D risk were also independent of other vital pathologies in T2D development, such as whole-body insulin resistance [3,45] and blood lipid profile [3,14-16].

本研究的優勢包括調整已確定的糖尿病危險因素,包括BMI、血脂和高血壓,並使用綜合統計方法(Pearson相關係數和回歸分析)來探索肝酶與其他危險因素的預測效用。然而,有一些限製:我們的樣本量可能較小,因此不足以檢測與ALT和GGT的相互作用。我們隻測量了一次肝酶,可能不能代表長期的概況。我們沒有測量乙肝和丙肝感染,導致肝酶升高。我們沒有測量hs-CRP、胰島素、c肽、瘦素和脂聯素作為T2D患者中肥胖、肝髒IR和相關炎症障礙之間的預測生物標誌物。因此,需要進一步的大樣本量測量胰島素、hsCRP、瘦素、脂聯素和白介素來確認這些相關性。總之,在也門患者中,較高的ALT和GGT與較高的T2D風險呈正相關。因此,建議對T2D患者進行常規肝酶篩查以發現肝髒疾病。

結論

在也門患者中,ALT和GGT顯著升高與T2D風險升高呈正相關,可作為T2D風險發展的預測生物標誌物。因此,建議T2D患者常規檢測ALT和GGT以發現肝髒疾病。

數據可用性

所有查閱資料的要求都應寄給相應的作者。申請數據訪問的提案將必須具體說明他們計劃如何使用數據。

的利益衝突

作者聲明沒有利益衝突。

致謝

作者感謝也門穆卡拉的Al-Huda醫療機構為該研究提供資金,並感謝也門穆卡拉的Ibn-Sina醫院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我們也要感謝招募和收集參與者數據的醫生和護士。特別感謝醫學檢驗科學係的學生(Ali Alqaaiti, Saleh Daiban, Sabri Barafah, Afaf Aldibani, Safa Basawaid和Noor Zahfan)在數據和樣本收集、數據輸入和生化調查方麵的表現。特別感謝Nasiba Al-Aidros女士的統計分析。


參考文獻
  1. 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定義、診斷和分類:WHO會診報告。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
  2. Levinthal GN, Tavill AS(1999)肝病與糖尿病。中國新17。[Ref。
  3. Hanley AJG, Williams K, Festa A, Wagenknecht LE, D 'Agostino RBJ等(2004)肝損傷標誌物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升高:胰島素抵抗動脈粥樣硬化研究。Diab 53,2623 - 2632。[Ref。
  4. Jameil NAL, Khan FA, Arjumand S, Khan MF, Tabassum H(2014) 2型糖尿病患者肝髒酶與高脂血症的相關性。Int J臨床經驗病原學7:4345-4349。[Ref。
  5. Ballestri S, Zona S, Targher G, Romagnoli D, Baldelli E(2016)非酒精性脂肪肝與發生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增加近兩倍相關。來自係統回顧和薈萃分析的證據。中華消化內科雜誌31:936-44。[Ref。
  6. Tolman KG, Fonseca V, Dalpiaz A, Tan MH(2007) 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病頻譜及糖尿病和肝病患者的管理。糖尿病護理30:734-743。[Ref。
  7. Giannini EG, Testa R, Savarino V(2005)肝髒酶改變:臨床醫生指南。協會學報172:367 - 379。[Ref。
  8. Hanigan MH, Frierson Jr HF(1996)正常人體組織中γ -穀氨酰轉肽酶的免疫組化檢測。J組織化學細胞化學44:1101-1108。[Ref。
  9. Turgut O, Tandogan I (2011) γ -穀氨酰胺轉移酶確定心血管風險:範式向前轉移。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雜誌18:177-181。[Ref。
  10. Lee LD, Jacobs DR Jr(2005)血清γ -穀氨酰胺轉移酶與c反應蛋白之間的關係。動脈粥樣硬化178:327 - 330。[Ref。
  11. Fraser A, Harris R, Sattar N, Ebrahim S, Smith GD,等(2009)丙氨酸氨基轉移酶、γ -穀氨酰基轉移酶與糖尿病:英國女性心髒與健康研究及meta分析。糖尿病護理32:741-750。[Ref。
  12. Goessling W, Massaro JM, Vasan RS, D 'Agostino Sr RB, Ellison RC,等(2008)轉氨酶水平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20年風險。135: 1935 - 44。[Ref。
  13. Monami M, Bardini G, Lamanna C, Pala L, Cresci B,等(2008)肝髒酶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FIBAR研究的結果。新陳代謝57:387 - 392。[Ref。
  14. Sattar N, Scherbakova O, Ford I, O 'Reilly DST, Stanley A等(2004)在蘇格蘭西部冠狀動脈預防研究中,升高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預測新發2型糖尿病獨立於經典危險因素、代謝綜合征和c反應蛋白。糖尿病53:2855 - 2860。[Ref。
  15. Doi Y, Kubo M, Yonemoto K, Ninomiya T, Iwase M,等(2007)日本人群中肝酶作為糖尿病發生的預測因子:Hisayama研究。肥胖15:1841 - 1850。[Ref。
  16. Cho NH, Jang HC, Choi shsh, Kim HR, Lee HL等(2007)肝功能異常檢測預測2型糖尿病:一項基於社區的前瞻性研究。糖尿病護理30:2566-2568。[Ref。
  17. Kim CH, Park JY, Lee KU, Kim JH, Kim HK,等(2009)血清γ -穀氨酰轉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活性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相關性。糖尿病Metab Res Rev 25: 64-69。[Ref。
  18. Jiamjarasrangsi W, Sangwatanaroj S, Lohsoonthorn V, Lertmaharit S(2008)泰國一所大學醫院的員工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升高與未來2型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損的風險。糖尿病meta分析34:283-289。[Ref。
  19. Tohidi M, Hadaegh HHF, Mehrabi Y, Azizi F(2008)肝酶與2型糖尿病發病的關係:伊朗人群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BMC encotor Disord 8:5。[Ref。
  20. Schulze MB, Weikert C, Pischon T, Bergmann MM, al - hasani H,等(2009)使用多種代謝和遺傳標記改善2型糖尿病的預測:epic -波茨坦研究。糖尿病護理11月32日:2116-2119。[Ref。
  21. 王麗麗,高衛平,袁建明,潘阿(2016)新加坡華人男性和女性肝酶與2型糖尿病發病的關係。BMJ Open Diabetes Res 4: e000296。[Ref。
  22. 美國糖尿病協會(2016)糖尿病醫療護理標準。糖尿病雜誌39:101-106。[Ref。
  23. 身體狀況:人體測量學的使用和解釋,日內瓦世衛組織專家委員會的報告。世衛組織技術報告係列854:321-344。[Ref。
  24.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Cushman WC, Green LA,等(2003)高血壓預防、檢測、評估和治療聯合國家委員會第七份報告。高血壓42:1206 - 1252。[Ref。
  25. Kwo PY, Cohen SM, Lim JK (2017) ACG臨床指南:評估肝髒化學異常。胃腸病學雜誌112:18-35。[Ref。
  26. Friedewald WT, Levy RI, Fredrickson DS(1972)在不使用製備超離心機的情況下估計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臨床化學18:499- 502。[Ref。
  27. Nwarfor A, Owhoji A(2001)哈科特港地區糖尿病患病率與社會經濟地位相關。應用科學與環境管理5:75-77。[Ref。
  28. Jain HR, Shetty V, Singh GS, Shetty S(2016)糖尿病患者的脂質譜研究。國際J科學學生4:56-61。[Ref。
  29. Han N, Soe HHK, Htet A(2012)緬甸糖尿病患者肝功能檢測異常的決定因素。中華醫學雜誌,第1期:36-41。[Ref。
  30. Belay Z, Daniel S, Tedla K, Gnanasekaran N(2014)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Tikur Anbessa專科教學醫院(Tasth)糖尿病中心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測試和脂質譜損害。糖尿病雜誌5:11。[Ref。
  31. Adeniran SA, Dolapo PO, Oluwole AB, Niran-Atiba TA, Jimoh AK(2013)尼日利亞奧索博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酶和脂質譜。綠色醫學雜誌3:174-178。[Ref。
  32. Dahman LSB, Humam MA, Barahim OH, Barahman OM, Balfas MA(2021)也門2型糖尿病患者肝酶與血脂異常之間的關係。中華糖尿病雜誌11:41-51。[Ref。
  33. Nannipieri M, Gonzales C, Baldi S, Posadas R, Williams K,等(2005)肝酶、代謝綜合征與糖尿病。糖尿病護理28:1757-1762。[Ref。
  34. Tolman KG, Fonseca V, Tan MH, Dalpiaz A(2004)綜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肝膽疾病。安實習醫學141:946-956。[Ref。
  35. Chatila R, West AB(1996)成人糖尿病患者因糖生成引起的肝腫大和肝髒異常檢查。地中海雜誌75:327-333。[Ref。
  36. Sharma M, Vikram NK, Misra A, Bhatt SP, Tarique M(2013)評估北印度亞裔印度人中11-β羥類固醇脫氫酶(11-β hsd1) 4478T>G和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308G b> A與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多態性。Mol Biol Rep 40: 6261-6270。[Ref。
  37. 陳智,於銳,熊燕,杜峰,朱鬆(2017)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胰島素抵抗與炎症之間的惡性循環。《脂類健康》第16章203頁。[Ref。
  38. Lee DH, Silventonein K, Jacobs DR, jousilahhti P, Tuomileto J (2014) γ -穀氨酰轉移酶、肥胖和2型糖尿病風險:20158名中年男性和女性的觀察隊列研究。中華內分泌病學雜誌89:5410-5414。[Ref。
  39. Lee DH, Ha MH, Kim JH, Christiani DC, Steffes M (2003)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與糖尿病的4年隨訪研究。Diabetologia 46: 359 - 364。[Ref。
  40. Nakanishi N, Suzuki K, Tatara K(2004)日本中年男性血清γ -穀氨酰轉移酶與代謝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糖尿病護理27:1427- 1432。[Ref。
  41. Lee DH, Jacobs Jr DR, Gross M, Kiefe CI, Roseman J,等(2003)γ穀氨酰轉移酶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發病的預測因子:青年人冠狀動脈風險發展(CARDIA)研究。臨床化學49:1358-1366。[Ref。
  42. Sakuta H, Suzuki T, Yasuda H, Ito T(2005)中年男性γ穀氨酰轉移酶與氣流阻塞。臨床醫學16:348-351。[Ref。
  43. Marchesini G, Brizi M, Bianchi G, Tomassetti S, Bugianesi E,等(2001)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謝綜合征的一個特征。糖尿病50:1844 - 1850。[Ref。
  44. Ahn HR, Shin MH, Nam HS, Park KS, Lee YH,等(2014)肝酶與2型糖尿病風險的關係:Namwon研究。糖尿病Metab Syndr 6: 14。[Ref。
  45. Vozarova B, Stefan N, Lindsay RS, Saremi A, Pratley RE等(2002)高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與肝髒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相關,並預測2型糖尿病的發展。糖尿病51:1889 - 1895。[Ref。
  46. Clark JM, Diehl AM(2003)非酒精性脂肪肝:一種未被認識的隱源性肝硬化病因。《美國醫學會雜誌》289:3000 - 3004。[Ref。
  47. Clark JM, Brancati FL, Diehl AM(2003)美國轉氨酶水平升高的患病率和病因學。胃腸病學雜誌98:960-967。[Ref。
  48. Kunutsor SK, Abbasi A, Adler AI (2014) γ -穀氨酰轉移酶與II型糖尿病風險:一項更新的係統綜述和劑量反應薈萃分析。流行病學24:809-816。[Ref。
  49. Kunutsor SK, Apekey TA, Walley J(2013)肝轉氨酶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一項係統綜述和meta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誌178:159-171。[Ref。
  50. Conen D, Vollenweider P, Rousson V, marquis - vidal P, pacaud F, et al.(2010)使用孟德爾隨機化方法評估γ -穀氨酰轉移酶與血壓和血清胰島素水平的因果關係。流行病學雜誌172:1431-1441。[Ref。
  51. Wannamethee SG, Papacosta O, Whincup PH, Thomas MC, Carson C等人(2011)結合非實驗室評分和後續常規非空腹血液檢測的兩階段糖尿病風險算法的潛力:來自老年男性和女性前瞻性研究的結果。糖尿病醫學28:23-30。[Ref。
  52. Unger RH(2003)迷你綜述:瘦體重破壞的武器:異位脂在代謝綜合征中的作用。內分泌學144:5159 - 5165。[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Dahman LSB, Humam MA, Musiaan NS, Daakik AM, Balfas MA,等(2021)肝髒酶升高及其與2型糖尿病的關係:也門人群的發生。國際內分泌代謝紊亂雜誌7(1):dx.doi.org/10.16966/2380- 548X.175

版權:©2021 Dahman LSB,等人。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21年2月27日(

  • 接受日期:08年4月,2021

  • 發表日期: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