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與口腔健康科學“,

全文

研究文章
嚴重晚期牙周炎伴繼發咬合損傷的牙周骨損失率

Guey-Lin侯1、2 *

1民國高雄市,高雄醫科大學,牙科研究所,牙周病學係,前教授
2中華民國台灣高雄市長庚紀念醫院牙周修複中心牙科學係前主席及教授

*通訊作者::侯桂林,前教授,高雄醫科大學牙科研究所牙周病學係,高雄市,電話:0088677472606;電子郵件:hougl2001@yahoo.com.tw


摘要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評估在嚴重晚期牙周炎伴繼發性咬合損傷的病例中,每年用x線檢查牙槽骨丟失情況與牙周評估基線時的差異。

材料和方法:研究人員每年檢查53名嚴重晚期牙周炎伴繼發性咬合創傷患者的1013顆牙齒,檢查有無繼發性咬合創傷的上頜、下頜磨牙和非磨牙的牙周骨丟失情況。應用數字掃描x線圖像分析方法計算重度晚期牙周炎繼發性咬合損傷患者的年x線牙周骨丟失情況。

結果:結果表明:1)采用DSRIA法測量上頜、下頜骨和雙弓牙的ARABL時,雙樣本t檢驗的檢驗間和檢驗員間的信度係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2)個體中有SOT和無SOT的上頜、下頜牙ARABL (mm/yr.)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3)有無SOT的磨牙和無SOT的磨牙的ARABL (mm/yr.)分別在上頜和下頜弓上的差異,采用雙樣本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4)在有無SOT的非磨牙中,ARABL (mm/yr.)分別在上頜和下頜弓中存在差異,且采用雙樣本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

結論:我們的結論是,患有嚴重晚期牙周炎伴繼發性咬合創傷的牙槽骨年x線片損失的均值明顯大於無繼發性咬合創傷的牙槽骨損失,無論上下頜磨牙或非磨牙。

臨床相關性:本研究首次以台灣受試者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掃描x線影像分析基線數據,探討自然進展嚴重晚期牙周炎繼發性咬合創傷患者每年牙周骨丟失率。

關鍵字

每年放射檢查牙周骨丟失;嚴重晚期牙周炎;繼發性咬合創傷


介紹

大多數橫斷麵和縱向研究采用了與測量個體牙周附著喪失率相關的技術,這些技術影響了健康牙周和不同類型的疾病,如慢性牙周炎(CP)、早發性牙周炎(EOP)和侵襲性牙周炎[1]。

眾所周知,很少或沒有關於健康和牙周病患者牙槽脊高度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的研究文獻[2-6]。但在同一患者口腔內,不同牙周炎類型之間,近端骨丟失程度差異較大[1,2,7,8]。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研究采用牙周探查和放射學測量來調查牙周附著水平和放射學骨丟失的比率。

繼發性咬合創傷(SOT)(圖1)是由於正常或過度的咬合力作用於牙齒或牙周支撐減少的牙齒而導致組織改變的損傷。它發生在附著喪失、骨質喪失和正常/隱性咬合力的情況下。牙周膜SOT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牙齒活動性增加。在SOT損傷階段,牙周纖維被破壞,這將增加牙齒的活動能力。在最後一個階段,牙周組織適應增加的力需要牙周韌帶的擴大,這也導致了牙齒活動的增加。當病情逐漸惡化時,可以認為是病理性的。牙齒活動增加的其他原因包括晚期骨質流失、牙周或根尖周起源的PDL炎症。

圖1:顯示SOT的影像學特征包括:骨角缺損,牙周支持減少,牙齒活動增加,PDL變寬。

在嚴重晚期牙周炎(SAP)伴繼發性咬合創傷(SOT)患者的牙周治療結果的長期研究中,關於年骨質丟失率的信息很少或有限。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牙周評估基線時,調查受SOT影響的SAP患者的年x線牙槽骨損失(ARABL)率。

材料與方法

此外,SOT的x線征象(圖1)包括:

1)牙周間隙寬度增加,常伴隨牙根外側、根尖病變區和頰分叉區硬膜層增厚;

2)“垂直”或有棱角的骨缺損,而不是“水平”的中隔破壞;

3)牙槽骨的放射光度和凝結;4)牙根吸收。5).牙齒活動性[9]。

目前在SAP合並SOT患者的牙齒上選擇標本的標準是根據臨床體征和x線體征[9]。

從1981 - 2001年高雄醫科大學牙科學院牙周門診就診的53名患者(男29名,女24名)中隨機抽取1013顆牙齒(上頜磨牙83顆,非磨牙367顆)和563顆(下頜骨磨牙114顆,非磨牙449顆)。年齡24 ~ 66歲(平均37.7±11.6歲),實驗組為有SOT的重度晚期牙周炎(SAP)患者,對照組為無SOT的SAP患者。牙周圖的臨床檢查包括年齡、性別和一份牙科史問卷,包括缺牙原因、牙齦指數(GI)[10]、菌斑指數(PI)[11]、初始探測袋深度(PPD)和臨床附著水平(CAL)。常規的14-18根尖周x線片,包括牙齒扭曲、x線定性差、修複消除水泥-牙釉質連接(CEJ)、牙齒或CEJ測量的重疊,產生不可讀的測量點,被排除在研究樣本之外。

ARABL的測量

采用數字掃描射線圖像分析(DSRIA)[12]在10倍放大下檢查近端和遠端牙表麵的近端ARABL是否有牙槽骨丟失。近端ARABL定義為CEJ與牙槽脊之間距離至少2mm的骨缺損。以x線CEJ、牙槽脊和根尖作為計算ARABL的三個參考點(圖2)。

圖2:近端指位x線片牙槽骨丟失(DRABL)定義為CEJ與牙槽脊之間距離至少2mm的骨缺損(CEJ=A下為2mm)。x線CEJ、牙槽脊(B)和根尖(C)作為計算RABL的三個參考點。
47: AB=5.53 mm/AC=13.63mm;46: AB=6.58mm/AC=12.39mm AB/AC=40.57% AB/AC=53.11%

數據分析:計算有和沒有SOT的SAP病例中每顆牙齒的均值和標準差。采用配對數據的雙樣本t檢驗,分析不同疾病類型、有無SOT的牙齒以及牙周圖基線時ARABL的差異。

DSRIA的可靠性

通過從53例病例中隨機抽取10名個體的20顆牙齒進行雙讀,建立了信度。所有測量均由首席考官和一名研究生進行,讀數間隔3周。用信度係數比較了DSRIA法測得的各齒ARABL的均值和標準差。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數據分析:計算有SOT和無SOT的SAP患者雙弓每顆牙的均值和標準差。對配對數據進行雙樣本t檢驗,分別分析基線時上頜和下頜弓有無SOT的牙齒之間的差異(p<0.001)(表1)。

牙齒的位置 可靠性係數 假定值
Interexaminer
上頜骨牙 0.992 < 0.001
下頜牙 0.995 < 0.001
雙弓齒 0.986 < 0.001
Intraexaminer
上頜骨牙 0.992 < 0.001
下頜牙 0.994 < 0.001
雙弓齒 0.986 < 0.001

表1:采用DSRIA法測定上頜、下頜和雙弓牙的主檢間和主檢間ARABL的信度係數。

結果

使用DSRIA[12]的上頜弓、下頜骨弓和雙足弓的主檢間信度係數分別為0.992、0.995和0.986(表1)。主檢間信度係數也有類似的發現,每隔3周進行一次重複測量,上頜、下頜骨和雙牙的主檢間信度係數分別為0.992、0.994和0.986(表1)。

上頜、下頜骨和雙牙的類內和類間可靠度係數也有類似的結果,且p值<0.001(表1)。

表2顯示了有無SOT的上頜和下頜牙齒ARABL (mm/yr.)的差異。結果表明,有SOT的上頜和下頜骨的ARABL損失分別為-0.26±0.14 mm/yr.和(-0.20±0.10 mm/yr.),分別大於無SOT的(-0.14±0.09 mm/yr.)和(-0.12±0.06 mm/yr.)。ARABL (mm/yr.)的平均值(SD)為-0.26±0.14 mm/yr。(66顆牙齒)和-0.14±0.09毫米/年。(384顆牙齒),分別發生在上頜牙齒中有無SOT的牙齒上。有SOT的上頜牙齒的ARABL平均值差異顯著高於無SOT的牙齒(表2)。同樣,有SOT的下頜牙齒的ARABL平均值(SD) (mm/yr.)的比較差異(-0.20±0.10 mm/yr.)也顯著高於無SOT的牙齒(-0.12±0.06 mm/yr.) (p<0.0001)

牙齒 ARABL(毫米/年)。
n 上頜牙數(±SD) n 下頜牙齒均值(±SD)
有SOT的牙齒 66 -0.26(±0.14) 66 -0.20(±0.10)
沒有SOT的牙齒 384 -0.14(±0.09) 497 -0.12(±0.06)
假定值 P < 0.0001 P < 0.0001

表2:有SOT和無SOT個體上、下頜骨ARABL (mm/yr)的差異。

牙齒類型 n 上頜骨(mm/yr.)意味著(±SD) n 下頜牙齒ARABL(mm/yr.)意味著(±SD)
磨牙與SOT 27 -0.29(±0.15) 20. -0.18(±0.10)
沒有SOT的磨牙 56 -0.18(±0.14) 94 -0.12(±0.07)
假定值 P < 0.001 P < 0.05

表3:上頜和下頜弓有無SOT磨牙和非磨牙ARABL (mm/yr.)的差異

表3顯示有SOT(-0.29±0.15 mm/yr.)的上頜(27磨牙)和無SOT(56磨牙)的上頜(-0.18±0.10 mm/yr.)的ARABL均值。采用雙樣本t檢驗比較有SOT的上頜磨牙的ARABL平均損失顯著大於無SOT的磨牙(p<0.001)(表3)。

有SOT的磨牙(20磨牙)和無SOT的磨牙(94磨牙)的ARABL平均值(mm/yr.)為-0.18±0.10 mm/yr。和-0.12±0.07毫米/年。,分別。經雙樣本t檢驗,有SOT磨牙的ARABL損失均數比無SOT磨牙的損失(p<0.05)大(p<0.05)(表3)。

結果表明,上頜非磨牙(48顆非磨牙)有SOT和非磨牙(328顆非磨牙)無SOT的ARABL均值為-0.23±0.12mm/yr。和-0.13±0.08 mm/ yr。使用雙樣本t檢驗比較有SOT的非磨牙ARPBL的平均損失(p<0.0001)明顯大於無SOT的上頜非磨牙(表4)。

牙齒類型 n 上頜骨(mm/yr.)意味著(±SD) n 下頜牙齒ARABL (mm/yr.)意味著(±SD)
有SOT的非磨牙 48 -0.23(±0.12) 46 -0.22(±0.09)
沒有SOT的非磨牙 -0.13(±0.08) 403 -0.12(±0.06)
假定值 P < 0.0001 P < 0.0001

表4:有無SOT的非磨牙的上、下頜弓ARABL (mm/yr.)差異

SOT下頜非磨牙ARABL (mm/yr.)均值(SD)為-0.22±0.09 mm/yr。(46磨牙),而無SOT的非磨牙(403磨牙)為-0.12±0.06 mm/yr。,分別。無SOT磨牙的ARABL均值差異顯著大於無SOT磨牙(p<0.0001)。采用雙樣本t檢驗(表4)。

討論與結論

這項初步研究表明,在測量牙槽骨損失的內測者(r=0.994, p<0.001)和間測者(r=0.995, p<0.001)可靠性試驗中,DSRIA的相關係數都很高。因此,與使用傳統方法的報告相比,該試點似乎有價值[9,13]。

閉塞性損傷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A)咬合力的改變和/或2)牙周組織承受咬合力的能力降低[13,14]。大多數實驗動物研究了閉塞性創傷的影響,既沒有改變結締組織附著的水平,也沒有引起口袋形成。Polson AM, et al.[15]提示上述原因沒有改變,可能是因為齦上纖維未受影響,從而阻止了結膜上皮的根尖遷移。

牙周破壞的繼發原因牙槽骨丟失是SOT最常見的原因,因為負擔力增加在較少剩餘的組織和沉重的杠杆削弱牙周組織[16,17]。

牙周膜SOT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牙齒活動性增加。在SOT損傷階段,牙周纖維被破壞,這將增加牙齒的活動能力。在最後一個階段,牙周組織適應增加的力需要牙周韌帶的擴大,這也導致了牙齒活動的增加。當病情逐漸惡化時,可以認為是病理性的。牙齒活動增加的其他原因包括晚期骨質流失、牙周或根尖周起源的PDL炎症。

此外,SOT的x線征象包括:1)牙周間隙寬度增加,通常在牙根外側、根尖病變區和頰分叉區伴有硬膜層增厚;2)“垂直”或有棱角的骨缺損,而不是“水平”的中隔破壞;3)牙槽骨的放射光度和凝結;4)牙根吸收;5)牙齒活動性[9]。

目前在SAP合並SOT患者的牙齒上選擇標本的標準是根據臨床體征和x線體征[9]。

關於有SOT和無SOT影響SAP的個體之間的差異的信息很少或有限。我們的結果顯示,有SOT的上頜和下頜骨的ARABL損失均大於無SOT的牙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還顯示,有SOT的上頜和下頜非磨牙的ARABL損失均大於無SOT的牙齒,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3)。

這是第一份在台灣受試者中使用DSRIA的基線數據來解決自然進展的SAP影響的SOT的每年牙槽骨丟失率的報告。很少或有限的研究報道了有SOT的受SAP影響的牙齒和沒有SOT的牙齒在基線時每年的牙槽骨損失(ARABL)的測量差異。

有SOT的牙齒上ARABL的平均值差異顯著大於無SOT的牙齒(表2)。同樣,有SOT的下頜牙齒上ARABL的平均值(SD) (mm/yr.)的比較差異(-0.20±0.10 mm/yr.)也顯著大於無SOT的牙齒(-0.12±0.06 mm/yr.)。因此,結果表明,有SOT的上頜和下頜骨的ARABL均值均顯著高於無SOT的(p<0.0001)。

此外,結論還顯示,有SOT的下頜骨磨牙的ARABL平均值比較(p<0.05)明顯大於無SOT的磨牙(p<0.05)(表3)。在上頜和下頜弓區,磨牙和非磨牙的ARABL平均值也有相似的趨勢(表4)。

然而,關於嚴重晚期牙周炎與咬合繼發性創傷相關的年度牙周骨丟失以及與使用DSRIA分析相關的文獻很少或沒有。因此,關於SAP與SOT的信息有限,與早期很少或沒有文獻進行比較。

Lindhe J & Nyman S[18]和Rosling B, et al.[19]報道采用適當的牙周治療不會減少增加的牙齒活動性。受SOT影響的牙齒仍可能表現出逐漸增加的活動能力,可能需要使用治療性臨時假體單側或雙側十字弓設計對這些牙齒進行夾板固定。

最近的病例係列研究[20]使用簡單的故意再植治療牙周受損或無希望的牙齒,並伴有廣泛的骨丟失,甚至超過根尖,並觀察到有希望的骨增加(不植骨)。這些受影響牙齒的總累積生存率為88.2%(5.1-13年隨訪)。

另一項最近的研究[21]涉及了一個更長期的隨訪病例係列,關於使用非手術牙周治療(NSPT)、治療性臨時假體和冠套頂套筒義齒(CSCTD)來解決SOT並穩定患有SOT的SAP的牙齒。這些療法被嚐試,希望實現,骨填充的候選牙齒部位的骨缺損。在整個研究結束期間,每2-3個月進行一次支持性牙周維持治療。此外,每1-2年對全口進行1次臨床參數和x線隨訪檢查,監測水平和角狀骨缺損的牙周骨再生情況。


參考文獻

  1. Lang N, Bartold PM, Cullinan M, Jeffcoat M, Mombelli A,等(1999)共識報告:侵襲性牙周炎。安牙周病雜誌4:53-59。[Ref。
  2.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1998)牙周病診斷中牙周袋測量與牙周攝影的比較研究。牙周病雜誌39:311-315。[Ref。
  3. Kelly GP, Cain RJ, Knowles JW, Nissle RR, burgtt FG,等(1975)臨床牙周試驗中的x線片。牙周病雜誌46:381-386。[Ref。
  4. Rohner F, Cimasoni G, Vuagnat P(1983)牙科學校患者牙槽骨丟失率的縱向x線研究。牙周病雜誌10:643-651。[Ref。
  5. 王誌強,王誌強,王誌強(1999)牙周病治療的縱向研究。牙周病雜誌50:234-244。[Ref。
  6. Bossert W, Marks HH(1956)在定期牙科觀察下128000人牙周病的患病率和特征。J Am Dent雜誌52:429-442。[Ref。
  7. 王誌強,王誌強,王誌強(1998)幹性顱骨牙周骨缺損。中華牙周病雜誌39:278-283。[Ref。
  8. Burmeister JA, Best AM, Palcanis KG, Caine FA, Ranney RR(1984)局限性青少年牙周炎和全身性嚴重牙周炎的臨床發現。牙周病雜誌11:181-192。[Ref。
  9. Boyle Jr WD, Via WF, McFall Jr WT(1973)牙槽脊高度和年齡的放射學分析。牙周病雜誌44:236 - 243。[Ref。
  10. 張誌剛,張誌剛(1999)妊娠期牙周病的診斷。一、患病率和嚴重程度。齒科學報21:533-551。[Ref。
  11.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2004)妊娠期牙周病。2口腔衛生與牙周狀況之相關性。齒科學報22:122-135。[Ref。
  12. 侯桂蘭,洪春林,楊玉生,謝永泰,蔡春林(2003)應用數字掃描影像分析方法測量台灣華人成人牙周炎患者牙槽骨損失。Dentomaxillofac Radiol 32: 104-108。[Ref。
  13. Selikowitz HS, Sheiham A, Albert D, Williams GM(1981)使用咬翼x線片對人類牙槽骨損失率進行回顧性縱向研究。牙周病雜誌8:431-438。[Ref。
  14. 7 . Glickman I, Carranza FA (1990) Glickman臨床牙周病th版本,桑德斯出版社264-285。
  15.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2001)鬆鼠猴牙周炎的臨床研究。III近端牙槽骨對重複性損傷的適應。《牙周學雜誌》11:279-289。[Ref。
  16. Glickman I, Smulow JB, Moreau J(1966)四氧嘧啶糖尿病對過度咬合力牙周反應的影響。牙周病雜誌37:146-155。[Ref。
  17. 斯塔爾SS,米勒SC,戈德史密斯ED(1957)垂直咬合創傷對蛋白質剝奪的年輕成年大鼠牙周組織的影響。牙周病雜誌28:87-97。[Ref。
  18. 陳誌勇,陳誌勇,陳誌勇(2005)牙菌斑控製和牙袋清除對牙周健康的影響。晚期疾病牙周治療的縱向研究。臨床牙周病雜誌2:67-79。[Ref。
  19. 王誌強,王誌強,王誌強,等。(2002)植牙菌斑控製對骨下袋骨再生的影響。臨床牙周病雜誌3:38-53。[Ref。
  20. 侯麗玲,侯麗玲,Weisgold A(2016)牙周預後無希望的牙齒在人工牙周修複術後的生存率——5-12年的病例係列研究。臨床經驗Dent Res 2: 85-95。[Ref。
  21. 侯麗麗,侯麗林(2019)Sandwich技術治療重度晚期牙周炎繼發性咬合創傷的療效:一項5.1-39年的長期研究。口腔損傷與口腔愈合5:64-73。[Ref。

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侯gl(2020)嚴重晚期牙周炎伴繼發性咬合損傷的牙周骨損失率。國際口腔健康雜誌6(6):dx.doi.org/10.16966/2378-7090.339

版權:©2020 Hou GL.這是一篇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條款發布的開放獲取文章,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出處。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20年9月14日

  • 接受日期:2020年9月23日

  • 發表日期:2020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