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ical-cosmetic-dermatology-Sci Forschen

全文

迷你回顧
幹性皮膚瘙癢的機理及治療

明子,龜1Mitsutoshi Tominaga2彌生Kamata2吳克群Takamori2、3 *

1日本駿藤大學保健和護理學院
2日本駿藤大學醫學院環境和性別特異性醫學研究所
3.日本駿藤大學浦安醫院皮膚科

*通訊作者:高森健二,醫學博士,駿藤大學醫學院環境與性別特異性醫學研究所,日本千葉市浦安富岡2-1-1,279-0021,電話:+ 81473533111;電子郵件:ktakamor@juntendo.ac.jp


摘要

瘙癢感是由瘙癢誘發物質(瘙癢原)與外周感覺傳入的同源受體(瘙癢感受器)結合而引起的。因為組胺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瘙癢素,抗組胺劑是治療瘙癢最常用的一類藥物。然而,在一些以皮膚幹燥為特征的皮膚病和全身性疾病中,抗組胺藥物並不能完全有效,這表明皮膚幹燥是抗組胺耐癢的一個重要特征。最近的研究描述了幹燥皮膚患者的各種瘙癢原和瘙癢感受器,如幹燥症,和幹燥皮膚引起瘙癢的小鼠模型,涉及持續使用丙酮、乙醚和水(AEW)治療。與單一丙酮處理相比,連續AEW處理表現出更強的劃痕誘導行為,後者取決於處理次數。研究發現,不斷增加的抓撓行為需要重複的AEW處理,這表明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不僅是由皮膚屏障的破壞引起的。此外,該小鼠模型還表現出異常的瘙癢感,包括異位效應(非瘙癢刺激引起的瘙癢)和過度瘙癢(瘙癢刺激引起的瘙癢增強),這可能是神經敏化(即對其刺激的神經閾值降低)造成的。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不僅可能是由瘙癢原和瘙癢感受器的濃度或神經纖維的分布引起的,而且可能是由神經元的功能變化引起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普遍接受的治療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的方法。潤膚霜改善屏障功能,幫助緩解瘙癢。 Following a decline in skin barrier function, varying conditions in dry skin may be causes of neural sensitization and itch-scratch-itch cycle. Treatment may therefore require prevention and rapid disruption of the vicious itch-scratch-itch cycle.

關鍵字

幹性皮膚;表皮神經纖維;癢;保濕霜;神經敏感;Pruritogen

縮寫

哦:乙酰膽堿;AEW:丙酮、乙醚和水;廣告:特應性皮炎;ASIC3:酸感離子通道3;BAM:牛腎上腺髓質肽;CQ:氯喹;CGRP怎樣:降鈣素相關基因肽;按:背根神經節;決策支持係統:葡聚糖硫酸酯鈉;GFAP:膠質纖維酸性蛋白;腎小球濾過率(GFR):膠質細胞係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家族受體;H1接待員:組胺H1受體;IL:白介素;HEK:人類胚胎腎;侯爾:κ阿片受體;鐵道部:μ阿片受體;Mrgpr:質量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NB-UVB:窄帶紫外B;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NEF:神經延長因子;NKT:自然殺傷T;NMF:天然保濕因子;聯盟:神經排斥因素;ORL1:阿片受體1;帕爾斯:Proteinase-Activated受體;PUVA:補骨脂素紫外線;生命質量:生活質量;SC:角質層;Sema3A:Semaphorin 3;TEWL:表皮水分損失;通常:toll樣受體;腫瘤壞死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RP:瞬時受體電位;TSLP: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


簡介

瘙癢(瘙癢)是一種不愉快的皮膚感覺,會引起抓撓的衝動[1,2]。瘙癢感是由瘙癢誘發物質(瘙癢原)與外周感覺傳入物上的同源受體(瘙癢感受器)結合而產生的,尤其是c纖維。誘發的動作電位通過上升的感覺通路傳遞到體感覺皮層,從而產生瘙癢感(圖1)1受體拮抗劑)是治療瘙癢的第一道防線。然而,抗組胺藥對一些皮膚疾病,如幹燥症、特應性皮炎(AD)和牛皮癬,以及以皮膚幹燥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腎衰竭和慢性膽汁淤積症,並不是完全有效。因此,皮膚幹燥被認為是抗組胺耐(組胺無關)瘙癢的一個重要特征。

圖1:通路的瘙癢。當致癢物質(瘙癢原)與外周感覺傳入物上的感受器(瘙癢感受器)結合時,瘙癢感就開始了。外源性物理、化學和生物瘙癢源可刺激皮膚神經纖維,誘發瘙癢。此外,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和表皮免疫細胞(如肥大細胞和T細胞)也可能產生內源性瘙癢原。瘙癢素與瘙癢感受器結合後的信號通過外周感覺傳入傳入脊髓和體感覺皮層,導致對瘙癢的識別。皮神經纖維通常終止於皮表皮連接處(綠線)。瘙癢性皮膚病患者的皮膚表皮內神經密度增加(紫色虛線)。

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覆蓋著身體,為外界環境提供第一道生理屏障。皮膚不僅可以防止外部不利因素的損害,起到從外到內的屏障作用,還可以防止水分和營養的流失,起到從內到外的屏障作用。因此,皮膚屏障完整性的喪失使得皮膚內部必需的水分從皮膚中蒸發,導致皮膚幹燥。研究發現,通過剝離膠帶或用丙酮、乙醚和水(AEW)處理皮膚屏障的破壞可以增強幹燥皮膚的特征,包括增加經皮失水(TEWL)和減少角質層(SC)的水合作用[3-5]。在誘導皮膚幹燥後,皮膚細胞中各種類型的瘙癢原和瘙癢原相關因子會發生波動[6-8]。值得注意的是,與通過膠帶剝離或單一丙酮處理急性破壞屏障的動物模型相比,持續AEW處理的動物表現出更強的劃痕誘導行為,後者取決於處理的次數[4,9]。這種AEW模型的特征還包括異常的瘙癢感覺,稱為異位瘙癢(非瘙癢刺激引起的瘙癢)和過度瘙癢(瘙癢刺激引起的瘙癢增強)[9-11]。

本文綜述了與幹性皮膚瘙癢相關的瘙癢原、瘙癢感受器和調節機製的研究進展。此外,它描述了可能的治療方法,基於幹燥皮膚引起瘙癢的機製。這些信息可以加深對幹燥皮膚引起瘙癢的理解。

瘙癢誘發物質和受體

組胺:組胺是一種眾所周知的瘙癢素,是蕁麻疹、昆蟲叮咬反應和蕁麻疹的誘因。組胺是由皮膚細胞,包括肥大細胞,嗜堿性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和神經元[12]產生的。組胺與四種受體結合,稱為組胺H1(H1R), H2(H2R), H3.(H3.R)和H4(H4R)受體,它介導組胺的作用,包括炎症反應和即刻超敏反應[12,13]。目前H1R和H4R被認為是瘙癢性疾病的治療靶點。

低環境濕度已被發現可誘導肥大細胞肥大和脫顆粒,這表明組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冬季幹燥症[14]中的瘙癢有關。然而,肥大細胞的細胞質顆粒不僅含有組胺,還含有其他瘙癢原,包括血清素、白三烯B4還有幾種蛋白酶,這表明組胺並不是引起幹燥症的唯一瘙癢因子。實驗發現,反複在小鼠皮膚上應用AEW或表麵活性劑十二烷基硫酸鈉會逐漸引起皮膚幹燥並增加抓撓行為[4,15]。由於AEW處理的小鼠和對照組的皮膚肥大細胞數量相似,並且由於AEW或表麵活性劑應用於肥大細胞缺陷小鼠的皮膚上增加了抓撓行為,因此肥大細胞衍生的組胺可能在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中沒有發揮關鍵作用。表麵活性劑[16]反複作用小鼠後,組胺和l -組氨酸脫羧酶(一種參與內源性組胺產生的關鍵酶)在表皮增加,而真皮沒有增加,提示來自表皮角化細胞而非真皮肥大細胞的組胺可能與皮膚幹燥引起的瘙癢有關。

與質量相關的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小鼠體內的mas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Mrgpr)家族由50多個成員組成,可分為幾個亞家族:MrgprA、MrgprB、MrgprC和MrgprD-G。MrgprX是人類[17]中的Mrgpr家族成員。研究發現,缺乏Mrgpr基因簇的小鼠在由氯喹(CQ)(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誘導的瘙癢中表現出明顯的缺陷,而組胺則沒有,這表明該基因家族與組胺無關的瘙癢[18]有關。小鼠的MrgprA3、MrgprC11和MrgprD,人類的MrgprX1、MrgprX2和MrgprD僅在DRG和三叉神經節的小直徑感覺神經元上表達,最近被認為參與了瘙癢的傳遞[18-21]。

在AEW處理的幹性皮膚模型小鼠中,編碼MrgprA3和MrgprC11的mrna表達高於水處理的對照組[22]。此外,MrgprA的消融3+DRG神經元不僅能減輕CQ注射液引起的急性瘙癢,而且能減輕AEW治療[23]引起的慢性瘙癢,這表明MrgprA3和MrgprC11參與了幹性皮膚瘙癢。在酸感離子通道3 (ASIC3) KO小鼠[22]中,MrgprA3和MrgprC11的表達增加被抑製,提示皮膚pH值的波動可能與皮膚幹燥相關的瘙癢有關。

瞬時受體電位家族:瞬時受體電位(TRP)家族的成員被稱為多模態細胞傳感器。哺乳動物的TRP通道由28個成員組成,分為6個亞科:TRPC(典型)、TRPV(香草素)、TRPM(美司他汀)、TRPP(多胱氨酸)、TRPML(粘磷脂)和TRPA(錨蛋白)[24]。溫度敏感的TRPs,尤其是TRPV1和TRPA1,是最有趣的瘙癢相關受體。

TRPV1在皮膚細胞上表達,包括感覺神經纖維、肥大細胞、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和真皮內皮細胞[25,26]。TRPV1被許多刺激和內源性物質激活,包括有害熱(熱閾值為>43°C)、pH、緩激肽、ATP、脂氧合酶產物、各種神經營養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和促炎趨化因子[24]。最近的研究表明TRPV1+神經元包括瘙癢傳遞亞群[27],TRPV1拮抗劑[28]可以阻斷感覺神經元中組胺誘導的內向電流。因此,TRPV1+神經元主要參與組胺依賴性瘙癢。

TRPA1在皮膚神經纖維、角質形成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上表達[29,30]。TRPA1在TRPV1的一個子集上高表達+DRG神經元和被環境化學物質激活,如異硫氰酸烯丙酯,肉桂醛,大蒜素和內源性炎症劑。trpa1缺陷小鼠的感覺神經元表現出正常的組胺誘發反應,但對CQ和牛腎上腺髓質肽(BAM) 8-22 (MrgprC11激動劑[31])的反應明顯減弱。這些結果表明,TRPA1是MrgprA3和MrgprC11的下遊靶點,TRPA1至少在組胺依賴性瘙癢中發揮了部分關鍵作用。

TRPA1、MrgprA3和MrgprC11 mrna的表達水平在AEW-中高於水處理的皮膚[22]。此外,trpa1缺陷小鼠在重複AEW處理[32]後,劃痕行為明顯減少。這些結果表明,TRPA1可能調節慢性幹燥皮膚的瘙癢。

Protease-activated受體:迄今為止,已經報道了四種蛋白酶激活受體(PAR -1、PAR-2、PAR-3和PAR- 4),除PAR-3外,其餘均在皮神經纖維、角質形成細胞、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中表達,被認為與瘙癢有關[33-35]。PARs的內源性激活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由角質形成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T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外部來源產生的激肽酶,包括蟎蟲、真菌和植物[35]。激活PAR- 1、PAR-2和PAR-4的藥物(分別為TFLLR、SLIGRL和AYPGKF)被證明可以增加DRG神經元[36]的細胞內鈣水平。由於抗組胺劑抑製由PAR-1和PAR-4激動劑引起的瘙癢,但不抑製PAR-2激動劑引起的瘙癢,因此認為PAR-2參與了組胺依賴性瘙癢[37]。另一方麵,TRPV1抑製或TRPV1-/-小鼠抑製胰蛋白酶誘導的抓撓,TRPV1-/-參與組胺依賴性瘙癢[38]。最近,SLIGRL被報道可以激活PAR-2和MrgprC11,誘導小鼠[39]的抓撓行為。一個較短的肽,SLIGR,激活了PAR-2,而不是MrgprC11,並引起熱痛超敏,這表明PAR-2的激活可能與神經敏化而不是瘙癢的喚起有關。

抗par -2抗體顯著減弱慢性幹燥皮膚模型小鼠的自發抓撓。此外,PAR-2激動劑增強了AEW小鼠[9]的抓撓(過度瘙癢),這表明PAR-2至少部分參與了與幹燥皮膚相關的瘙癢感。

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TSLP):一些細胞因子也會引起瘙癢感[40]。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TSLP)由角化細胞、肥大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產生[41,42]。TSLP受體(TSLPR)是一種異二聚體,由白細胞介素(IL)-7受體α鏈和TSLPR[43]組成。樹突狀細胞CD4對TSLP有反應+和CD8+T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嗜堿性細胞,嗜酸性細胞,以及自然殺傷T細胞[44]。AD患者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和條帶障礙破壞皮膚中TSLP的過表達提示,TSLP可能是連接機體與外界環境界麵反應的關鍵因子[6,45,46]。野生型小鼠雙頰皮內注射TSLP可引起抓撓,而灌胃注射[46]後未觀察到這種抓撓,這表明TSLP可誘導幹性皮膚瘙癢。在TRPA1缺陷的DRG神經元中,tslp誘發的神經元激活減弱,而trpv1缺陷的DRG神經元則沒有減弱,這表明TRPA1介導了tslp誘發的神經元興奮性[46]。

乙酰膽堿受體:乙酰膽堿(ACh)是膽堿能神經釋放的一種神經遞質。人皮膚中的角質形成細胞和初級感覺神經元產生並分泌Ach[47-49]。據報道,小鼠皮內注射膽堿能激動劑可通過M3毒蕈堿乙酰膽堿受體[50]誘導抓撓行為。角化細胞和DRG神經元表達毒蕈堿M3受體,並在對膽堿能激動劑的反應中顯示細胞內鈣水平升高[51,52]。ACh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致痛劑;健康對照組皮膚內注射500 mM乙酰膽堿可增加血流量,並引起斑、風團和短時間的灼痛,但無任何瘙癢感[53,54]。相比之下,50 mM乙酰膽堿皮內微透析誘發的灼燒性瘙癢[55]。在右旋糖酐硫酸鈉(DSS)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中,毒蕈堿型膽堿受體拮抗劑阿托品可抑製皮膚幹燥症狀,而煙堿型膽堿能神經節阻斷劑六甲銨[56]則無效。雖然尚不清楚dss結腸炎小鼠幹性皮膚是否伴有瘙癢,但毒蕈堿乙酰膽堿受體可能參與幹性皮膚瘙癢。

toll樣受體:toll樣受體(TLRs)是一種細胞傳感器,可以識別與外源性和內源性威脅相關的分子危險信號。TLR3、TLR4和TLR7在初級感覺神經元、角化細胞和肥大細胞中均有表達,被認為與瘙癢有關[11,57-59]。Tlr3 - / -組胺依賴性和非依賴性瘙癢原[58]誘導的小鼠抓撓行為明顯減少。相比之下,Tlr7 - / -組胺依賴性瘙癢因子[57]對小鼠的抓撓行為有抑製作用,而組胺依賴性瘙癢因子[57]對小鼠的抓撓行為無抑製作用。TLR3與TLR7部分共域,兩者都在TRPV1神經元中表達。最近,TLR4被證明與實驗性幹燥皮膚相關的瘙癢有關。Tlr4 - / -組胺依賴型和非依賴型瘙癢原誘導小鼠出現正常的急性瘙癢,但AEW治療[11]誘導小鼠無慢性瘙癢。有趣的是,AEW處理增加了脊髓背角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表達星形膠質細胞中TLR4的表達。正如下麵提到的,神經膠質細胞參與瘙癢的處理。Tlr4 - / -小鼠和鞘內給藥TLR4拮抗劑(脂多糖R. sphaeroides)顯著減少重複AEW處理引起的異位反應。此外,戴上防止抓撓的伊麗莎白時代的項圈可以阻止小鼠的星形膠質細胞分化,而星形膠質細胞分化可能表達TLR4,這表明TLR4可能參與了慢性幹燥皮膚條件下的異位作用。

阿片係統:阿片受體的三種亞型,即µ、κ和δ以及阿片受體樣-1 (ORL1)受體,分別位於外周和中樞神經係統。嗎啡是一種μ阿片受體(MOR)激動劑,幾百年來一直被用作止痛劑。全身注射嗎啡可伴全身瘙癢。先前的研究表明,激活MOR和ORL1受體可引起瘙癢,而激活κ-阿片受體(KOR)可抑製瘙癢[1,60]。

皮下注射MOR拮抗劑,如納洛酮、納曲酮[4]和KOR激動劑納呋芬,可顯著抑製AEW治療後的自發抓撓[61]。後者也抑製AEW小鼠的異位作用[62]。

皮膚神經纖維的分布

在健康皮膚中,大多數皮膚神經纖維終止於真皮表皮連接處。在瘙癢性皮膚病患者的皮膚中,如老年性幹燥症、AD和銀屑病[63-66],以及幹性皮膚模型小鼠[5,67]中,已經觀察到表皮內神經密度增加(圖1)。皮神經密度的控製機製被認為與表皮角質形成細胞[7]軸突導向分子的表達平衡有關(圖2)。神經密度增加是由神經伸長因子(NEF;神經生長因子等)。相反,神經排斥因子(NRF;3A信號量[Sema3A]等)降低神經密度。與健康對照組的表達平衡相比,NEF的主要表達出現在屏障破壞的皮膚中,如幹性皮膚和AD[5,67-69]。因此,軸突導向分子的失衡和表皮內神經密度的增加可能是維持內穩態所需的屏障被破壞的生理標誌。

圖2:(A)軸突引導分子表達的表皮平衡。在健康皮膚中,神經排斥因子(NRF)優於神經延伸因子(NEF)。然而,在幹性皮膚中,NEF占優勢。(B)表皮內神經纖維分布改變。在NRF占優勢的健康皮膚中,皮神經纖維保留在真皮-表皮連接處。在幹性皮膚,NEF占優勢,皮膚神經纖維拉長到表皮。Epi;表皮,火線;真皮

相比之下,AD和結節性瘙癢症患者的神經密度降低[70,71],在結節性瘙癢症患者愈合過程中神經密度恢複到正常水平[72]。小纖維神經病變患者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也降低,60%的患者有瘙癢症狀[73,74]。雖然表皮內神經密度變化與瘙癢之間的聯係機製尚不清楚,但神經分布的改變可能是瘙癢發展和/或致敏的一個重要因素。

瘙癢的傳播與調節

瘙癢強度不僅受瘙癢原和瘙癢感受器濃度的影響,還受上行感覺通路中神經纖維和神經膠質細胞的功能的影響,類似於疼痛處理中的神經膠質調節[1,75,76]。NGF表達的增加不僅會誘導神經伸長,還會改變神經種群和受體特性[77]。

據報道,瘙癢原誘發的異位作用在皮內注射組胺、血清素、BAM8-22和PAR-4激動劑後發生,但在注射CQ和PAR-2後沒有發生[62]。重複AEW治療的小鼠異位作用評分和自發抓撓發作均高於對照組[11,62]。此外,在AEW治療後,皮內注射CQ和血清素顯著增加了抓撓次數,而組胺則沒有[9,66]。這些瘙癢原增強了AEW小鼠DRG神經元的活性,這表明該模型也代表了[9]過度應激。異位瘙癢和過度瘙癢等異常瘙癢感覺可能是神經敏化(即神經對其刺激的閾值降低)的結果,但這些異常感覺在炎症條件下不一定需要神經敏化。持續激活的c纖維降低了脊髓中次級神經元[1]的閾值。因此,盡管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但持續的AEW處理可能誘導c纖維的重複激活,誘導神經敏化。相比之下,AEW和水處理小鼠的DRG神經元自發活性沒有顯著差異[66]。在本研究中,AEW治療增加了ret陽性但沒有降低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或膠質細胞係來源的神經營養因子家族受體(GFR) α3陽性纖維,提示非肽性纖維的神經過度控製可能導致皮膚幹燥引起瘙癢。綜上所述,這些結果提示幹性皮膚瘙癢可能不僅與瘙癢原和瘙癢感受器的濃度及神經元的分布有關,還與上行通路神經元的功能改變有關。

皮膚幹燥瘙癢的治療

增強皮膚屏障功能的保濕霜:潤膚霜通過防止過多的水分流失和外部瘙癢原的進入來改善屏障功能,這可能有助於緩解瘙癢。研究發現,使用潤膚霜可以有效抑製丙酮誘導的皮膚屏障破壞後表皮NGF表達的增加,NGF表達的抑製與表皮內神經密度的降低相關[67]。這些效果取決於皮膚屏障破壞和應用潤膚劑之間的時間,這表明潤膚霜在快速和臨時緩解屏障破壞方麵的作用。在日常使用中,預防性地使用潤膚劑(例如在淋浴、沐浴或洗手後不久)似乎能有效地維持健康的皮膚屏障功能。

由於潤膚霜的成分不同,應根據症狀選擇潤膚霜。局部應用的藥膏主要由脂質組成,起到閉塞膜的作用,減少皮膚水分的流失[78]。含有水分的產品,如潤膚劑和麵霜,通過被皮膚吸收,立即給SC補水。雖然水對保持皮膚彈性很重要,但過量的水可能會導致皮膚屏障功能的惡化。因此,充足的水供應從皮膚蒸發和閉塞暫時缺乏SC可能是有效的。

抗組胺藥:組胺不僅引起瘙癢,而且引起皮膚屏障損傷。皮膚培養中應用組胺抑製角質形成細胞的末端分化,包括顆粒層的丟失和緊密連接蛋白的減少[79,80]。因此,雖然抗組胺藥不足以用於治療頑固性瘙癢,但它們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

局部麻醉劑:據報道,利多卡因等局麻藥具有止癢作用,可抑製傳入神經的動作電位[81,82]。因此,局部麻醉藥可能在快速中斷癢撓循環中有效。然而,這些影響僅限於麻醉治療的局部區域,並且是可逆的。迄今為止,局麻藥對軸突引導分子表皮失衡的影響尚未確定。如果這些藥物引起皮膚神經過度支配和炎症,可能需要額外的治療來正常化軸突引導分子(如潤膚劑)的表達失衡。

阿片類藥物:μ-阿片受體拮抗劑和κ-阿片受體激動劑可抑製動物模型皮膚幹性瘙癢[4,61]。在臨床上,μ-阿片受體拮抗劑和κ-阿片受體激動劑也可抑製不同皮膚幹燥相關係統性疾病的瘙癢[83,84]。

光線療法:光療法,如補骨脂素- uva (PUVA), UVA1,窄帶(NB)-UVB,準分子激光或燈,已被報道對頑固性瘙癢患者有效,如AD[85]。基於紫外線的療法被認為可以抑製炎症[86,88],在此基礎上減少瘙癢素的產生。盡管其具體的作用機製尚不清楚,但PUVA和NB-UVB可使軸突導向分子如NGF和Sema3A等的表皮表達正常化[89,90],並降低表皮和真皮神經纖維的密度[91]。此外,已有研究表明,準分子燈治療可直接誘導神經纖維變性,表明準分子燈對皮膚神經纖維有直接作用[90]。

結論

皮膚屏障功能的下降被認為是皮膚幹燥引發瘙癢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皮膚屏障恢複過程中,皮膚環境的波動可能導致c纖維的持續激活,導致神經敏化和瘙癢-劃痕循環。因此,治療應該包括通過潤膚劑的積極預防,或在慢性狀態下迅速中斷癢撓循環。

的利益衝突

作者聲明他們沒有競爭利益。

確認

本研究得到了JSPS KAKENHI(資助號15K19193)和墨西哥科技部私立大學戰略研究基金資助項目(資助號S1311011)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Ikoma A(2013)瘙癢神經生理學的更新。生物製藥公牛36:1235-1240。[Ref。
  2. Stephen R(1941)瘙癢生理學。物理Rev 21: 357-381。[Ref。
  3. Grubauer G, Feingold KR, Harris RM, Elias PM(1989)脂質含量和脂質類型是表皮通透性屏障的決定因素。血脂雜誌30:89-96。[Ref。
  4. Miyamoto T, Nojima H, Shinkado T, Nakahashi T, Kuraishi Y(2002)實驗性幹燥皮膚誘導小鼠瘙癢相關反應。中國藥理學雜誌88:285-292。[Ref。
  5. Tominaga M, Ozawa S, Tengara S, Ogawa H, Takamori K(2007)丙酮治療小鼠幹燥皮膚的表皮內神經纖維增加J皮膚科學48:103-111。[Ref。
  6. Angelova-Fischer I, Fernandez IM, Donnadieu MH, Bulfone-Paus S, Zillikens D,等(2010)角質層損傷誘導在活的有機體內人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在表皮的表達。J投資皮膚科雜誌130:2505-2507。[Ref。
  7. Tominaga M, Takamori K(2014)瘙癢信號的致敏:瘙癢致敏神經生長因子,信號素。在:Carstens E, Akiyama T (Eds)瘙癢:機製和治療,Boca Raton (FL)。[Ref。
  8. Kumari V, Babina M, Hazzan T,Worm M(2015)皮膚刺激對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的誘導與腫瘤壞死因子-α無關,但受白介素-1支持。中華皮膚雜誌172:951-960。[Ref。
  9. Akiyama T, Carstens MI, Carstens E (2010) PAR-2激動劑和5-羥色胺對慢性幹性皮膚瘙癢小鼠模型的增強抓撓作用。疼痛151:378 - 383。[Ref。
  10. 秋山T, Nagamine M, Carstens MI, Carstens E(2014)小鼠下肢瘙癢、異位、疼痛和異位痛的行為模型及腰背角神經元的相關反應。266年神經科學:38-46。[Ref。
  11. 劉濤,韓強,陳剛,黃燕,趙麗霞,等(2016)雄性小鼠toll樣受體4參與慢性瘙癢、異位作用和脊髓星形膠質細胞激活。疼痛157:806 - 817。[Ref。
  12. Thurmond RL, Kazerouni K, Chaplan SR, Greenspan AJ。(2014)瘙癢周圍神經機製:組胺與瘙癢。在:Carstens E, Akiyama T (Eds)瘙癢:機製和治療,Boca Raton (FL)。[Ref。
  13. Ohsawa Y, Hirasawa N(2014)組胺H1和H4受體在特應性皮炎中的作用:從基礎研究到臨床研究。Allergol Int 63: 533-542。[Ref。
  14. Denda M, Sato J, Tsuchiya T, Elias PM, Feingold KR(1998)低濕度刺激表皮DNA合成並放大對屏障破壞的高增殖反應:提示炎性皮膚疾病的季節性加重。《美國投資皮膚雜誌》11:873-878。[Ref。
  15. Inami Y, Sasaki A, Andoh T, Kuraishi Y(2014)表麵活性劑誘導的慢性瘙癢:表皮中l -組氨酸脫羧酶表達和組胺產生的作用。皮膚性病雜誌94:645-650。[Ref。
  16. Inami Y, Andoh T, Sasaki A, Kuraishi Y(2013)表麵活性劑引起的瘙癢:表皮角質形成細胞釋放的組胺參與。《中國藥典》雜誌第344期:459-466。[Ref。
  17. 董X, Han S, Zylka MJ, Simon MI, Anderson DJ(2001)在痛覺感覺神經元的特定亞群中表達的不同GPCRs家族。細胞106:619 - 632。[Ref。
  18. Liu Q, Tang Z, Surdenikova L, Kim S, Patel KN,等(2009)感覺神經元特異性GPCR Mrgprs是介導氯喹誘導瘙癢的瘙癢受體。細胞139:1353 - 1365。[Ref。
  19. 劉強,Sikand P,馬超,唐錚,韓磊,等(2012)β-丙氨酸誘發瘙癢的機製。神經科學雜誌32:14532-14537。[Ref。
  20. Fujisawa D, Kashiwakura J, Kita H, Kikukawa Y, Fujitani Y, et al.(2014)重度慢性蕁麻疹患者皮膚肥大細胞上mass相關基因X2表達上調。中華過敏臨床免疫學雜誌(英文版)[Ref。
  21. Reddy VB, Sun S, Azimi E, Elmariah SB, Dong X,等(2015)重新定義蛋白酶激活受體的概念:組織蛋白酶S通過激活Mrgprs喚起瘙癢。Nat通信6:7864。[Ref。
  22. 彭錚,李文華,黃超,蔣豔梅,王旭,等(2015)ASIC3介導對酸和非質子配體聯合刺激的瘙癢感覺。13號電話:387-398。[Ref。
  23. 韓亮,馬超,劉強,翁海軍,崔勇,等。(2013)與瘙癢相關的痛覺感受器亞群。神經科學雜誌16:174-182。[Ref。
  24. Toth BI, Szallasi A, Biro T(2015)瞬時受體電位通道與瘙癢:我們應該撓多深?Handb Exp Pharmacol 226: 89-133。[Ref。
  25. 張麗娟,張麗娟,張麗娟,等。VR1對人皮膚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免疫反應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285:1250-1252。[Ref。
  26. Stander S, Moormann C, Schumacher M, Buddenkotte J, Artuc M,等。(2004)香草素受體1亞型在皮膚感覺神經纖維、肥大細胞和附肢結構上皮細胞中的表達。經驗皮膚病13:129-139。[Ref。
  27. Imamachi N, Park GH, Lee H, Anderson DJ, Simon MI,等(2009)表達trpv1的初級傳入體通過多種機製產生對瘙癢原的行為反應。美國科學院學報106:11330-11335。[Ref。
  28. Shim WS, Tak MH, Lee MH, Kim M, Kim M,等(2007)TRPV1通過激活磷脂酶A2和12-脂氧合酶介導組胺誘導的瘙癢。神經科學雜誌27:2331-2337。[Ref。
  29. Atoyan R, Shander D, Botchkareva NV(2009)人皮膚中瞬時受體電位A1型(TRPA1)的非神經元表達。J Invest Dermatol 129: 2312-2315。[Ref。
  30. Kwan KY, Glazer JM, Corey DP, Rice FL, Stucky CL。(2009) TRPA1調節皮膚感覺神經元的機械轉導。中國神經科學雜誌29:453 - 457。[Ref。
  31. Wilson SR, Gerhold KA, Bifolck-Fisher A, Liu Q, Patel KN,等(2011)TRPA1是組胺無關、mass相關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瘙癢所必需的。神經科學雜誌14:595-602。[Ref。
  32. Wilson SR, Nelson AM, Batia L, Morita T, estdian D,等(2013)離子通道TRPA1是慢性瘙癢所必需的。神經科學雜誌33:9283-9294 [Ref。
  33. Steinhoff M, Neisius U, Ikoma A, Fartasch M, Heyer G,等(2003)蛋白酶激活受體-2介導瘙癢:人類皮膚瘙癢的新途徑。神經科學雜誌23:676 - 682。[Ref。
  34. 朱文傑,山中H, Obata K,戴宇,小林K等。(2005)大鼠背根神經節蛋白酶激活受體四亞型mRNA的表達。Brain Res 1041: 205-211。[Ref。
  35. Akiyama T, Lerner EA, Carstens E(2015)蛋白酶激活受體與瘙癢。Handb Exp Pharmacol 226: 219-235。[Ref。
  36. Vellani V, Kinsey AM, Prandini M, Hechtfischer SC, Reeh P,等。(2010)蛋白酶激活受體1和4在傷害感受神經元中致敏TRPV1。Mol Pain 6:61。[Ref。
  37. Tsujii K, Andoh T, Lee J-B,Kuraishi Y(2008)小鼠中蛋白酶激活受體通過組胺依賴和獨立途徑誘導瘙癢相關反應。藥理學雜誌108:385-388。
  38. Costa R, Marotta DM, Manjavachi MN, Fernandes ES, Lima-Garcia JF, et al.(2008)神經源性炎症成分在胰蛋白酶誘導的小鼠抓撓行為中的作用證據。中國藥典雜誌154:1094-1103。[Ref。
  39. 劉強,翁海傑,Patel KN,唐錚,白華,等。(2011)MrgprC11和PAR2在瘙癢和痛覺過敏中的作用。科學信號4:ra45。[Ref。
  40. Storan ER, O 'Gorman SM, McDonald ID, Steinhoff M(2015)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在瘙癢中的作用。Handb Exp Pharmacol 226: 163-176。[Ref。
  41. Soumelis V, Reche PA, Kanzler H, Yuan W, Edward G,等(2002)人上皮細胞通過產生TSLP觸發樹突狀細胞介導的過敏性炎症。Nat Immunol 3: 673-680。[Ref。
  42. Kashyap M, Rochman Y, Spolski R, Samsel L, Leonard W J(2011)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由樹突狀細胞產生。免疫雜誌187:1207-1211。[Ref。
  43. Pandey A, Ozaki K, Baumann H, Levin S D, Puel A,等(2000)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信號傳遞所需受體亞基的克隆。Nat免疫1:59-64。[Ref。
  44. Ziegler SF, Roan F, Bell BD, Stoklasek TA, Kitajima M,等(2013)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TSLP)的生物學研究。Adv Pharmacol 66: 129-155。[Ref。
  45. Moniaga CS, Jeong SK, Egawa G, Nakajima S, Hara-Chikuma M,等(2013)蛋白酶活性增強片狀尾小鼠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的產生和嗜堿性粒細胞的積累。美國病理學雜誌182:841-851。[Ref。
  46. Wilson SR, The L, Batia LM, Beattie K, Katibah GE, et al.(2013)上皮細胞來源的特應性皮炎細胞因子TSLP激活神經元誘導瘙癢。細胞155:285 - 295。[Ref。
  47. Grando SA, Kist DA, Qi M, Dahl MV(1993)人角質形成細胞合成、分泌和降解乙酰膽堿。J投資皮膚病學101:32-36。[Ref。
  48. Yasuhara O, Aimi Y, Shibano A, Kimura H(2007)大鼠三叉神經節中含有外周型膽堿乙酰轉移酶的初級感覺神經元及其與神經肽、鈣結合蛋白和一氧化氮合酶細胞的關係。Brain Res 1141: 92-98。[Ref。
  49. Hanada K, Kishimoto S, Bellier JP, Kimura H(2013)免疫組化證實大鼠皮膚外周膽堿乙酰轉移酶。細胞組織雜誌351:497-510。[Ref。
  50. Miyamoto T, Nojima H, Kuraishi Y(2002)皮內膽堿能激動劑通過M3毒菌堿乙酰膽堿受體誘導小鼠瘙癢相關反應。中華藥理雜誌88:351-354。[Ref。
  51. Ndoye A, Buchli R, Greenberg B, Nguyen VT, Zia S,等。(1998)人表皮角化細胞毒菌堿乙酰膽堿受體亞型的鑒定和定位。J投資皮膚雜誌111:410-416。[Ref。
  52. Haberberger R, Scholz R, Kummer W, Kress M (2000) m2受體亞型不介導[Ca(2 +)(i)在大鼠背根神經節的痛覺神經元中。神經物理雜誌84:1934-1941。[Ref。
  53. Vogelsang M, Heyer G, Hornstein O P(1995)乙酰膽堿在特應性和非特應性受試者中誘導不同的皮膚感覺。皮膚性病雜誌75:434-436。[Ref。
  54. Schmelz M, Schmidt R, Weidner C, Hilliges M, Torebjork HE,等(2003)不同種類C-痛感受體對瘙癢原和藻類的化學反應模式。神經生理雜誌32(4):441- 448。[Ref。
  55. Boutsiouki P, Georgiou S, Clough GF(2004)從乙酰膽堿介導的人皮膚血管擴張中回收一氧化氮在活的有機體內.微循環11:249 - 259。[Ref。
  56. Yokoyama S, Hiramoto K, Koyama M, Ooi K.(2015)通過膽堿能信號轉導右旋糖酐硫酸鹽鈉誘導的結腸炎小鼠模型皮膚屏障功能的損傷。皮膚病24:779-784。[Ref。
  57. 劉濤,徐誌忠,Park CK, Berta T, Ji RR (2010) toll樣受體-7介導瘙癢。神經科學雜誌13:1460-1462。[Ref。
  58. 劉濤,Berta T,徐忠忠,Park CK,張磊,等(2012)TLR3缺陷對小鼠脊髓突觸傳遞、中樞敏化和瘙癢的影響。J clinin投資122:2195-2207。[Ref。
  59. Taves S, Ji RR (2015) toll樣受體對瘙癢的控製。Handb Exp Pharmacol 226: 135-150。[Ref。
  60. Andoh T, Yageta Y, Takeshima H, Kuraishi Y(2004)皮內痛覺素通過白三烯B誘發小鼠瘙癢相關反應(4)。《美國投資皮膚雜誌》第123期:196-201。[Ref。
  61. 秋山T, Carstens MI, Piecha D, Steppan S, Carstens E(2015)納爾呋芬抑製急性和慢性瘙癢小鼠模型中瘙癢原和觸摸誘發的抓撓行為。皮膚性病雜誌95:147-150。[Ref。
  62. Akiyama T, Carstens MI, Ikoma A, Cevikbas F, Steinhoff M,等(2012)觸摸誘發瘙癢小鼠模型。J投資皮膚雜誌132:1886-1891。[Ref。
  63. 張麗娟,張麗娟(1998)特應性皮炎患者的皮膚神經。組織學、免疫組化和電子顯微鏡研究。Virchows拱門432:363-370。[Ref。
  64. Nakamura M, Toyoda M, Morohashi M(2003)尋常型銀屑病的瘙癢介質:瘙癢相關皮膚因子的比較評價。中華皮膚科學雜誌49:718-730。[Ref。
  65. 藤一M,秋田K, Mizutani N, Nabe T, Kohno S(2007)特應性皮炎樣瘙癢性皮膚炎症無毛小鼠表皮大量神經纖維的發育。中國藥理學雜誌(英文版)[Ref。
  66. Valtcheva MV, Samineni VK, Golden JP, Gereau RW4th在幹燥皮膚瘙癢的小鼠模型中,非肽性表皮內纖維密度增強,氯喹反應三叉神經細胞子集擴大。J Pain 16: 346-356。[Ref。
  67. Kamo A, Tominaga M, Negi O, Tengara S, Ogawa H,等(2011)局部應用潤膚劑可防止丙酮處理小鼠皮膚幹燥誘導的表皮內神經生長。皮膚科學雜誌62:64-66。[Ref。
  68. Roggenkamp D, Falkner S, Stab F, Petersen M, Schmelz M, et al.(2012)在豬背根神經節神經元和人皮膚細胞共培養模型中,特應性角化細胞誘導神經突生長增加。J投資皮膚雜誌132:1892-1900。[Ref。
  69. 富永,小川,高森(2008)特應性皮炎皮損皮損中3A信號量的減少。中華皮膚雜誌158:842-844。[Ref。
  70. Schuhknecht B, Marziniak M, Wissel A, Phan NQ, Pappai D,等(2011)皮損和非皮損結節性癢疹皮膚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降低是亞臨床皮膚神經病變的潛在征象。中華皮膚雜誌165:85-91。[Ref。
  71. Tsutsumi M, Kitahata H, Fukuda M, Kumamoto J, Goto M,等。(2016)特應性皮炎患者表皮周圍神經纖維的數值和比較三維結構分析。中華皮膚科學雜誌174:191-194。[Ref。
  72. Bobko S, Zeidler C, Osada N, Riepe C, Pfleiderer B等。(2016)病灶間和病灶間結節性癢疹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降低及其對病灶愈合的重建。皮膚性病雜誌96:404-406。[Ref。
  73. Brenaut E, Marcorelles P, Genestet S, Menard D, Misery L(2015)瘙癢症:小纖維神經病變的一種未被認識的症狀。中華醫學會皮膚科學雜誌72:328-332。[Ref。
  74. Lauria G, Dacci P, Lombardi R, Cazzato D, Porretta-Serapiglia C,等(2015)表皮內神經纖維密度的側性和時間變異性。神經病學84:2368 - 2371。
  75. anderson HH, Arendt-Nielsen L, Gazerani P(2016)神經膠質細胞參與瘙癢處理。皮膚性病雜誌96:723-727。[Ref。
  76. Kamata Y, Tominaga M, Takamori K(2016)瘙癢在特應性皮炎中的治療。Curr問題皮膚病學50:86-93。[Ref。
  77. Stucky CL, Koltzenburg M, Schneider M, Engle MG, Albers KM, et al.(1999)皮膚中神經生長因子的過表達選擇性地影響痛覺感受器的存活和功能特性。神經科學雜誌19:8509-8516。[Ref。
  78. Loden M(2012)潤膚霜對表皮屏障功能的影響。臨床皮膚病學30:286-296。[Ref。
  79. Gschwandtner M, Mildner M, Mlitz V, Gruber F, Eckhart L,等(2013)在人皮膚模型中,組胺抑製表皮角化細胞分化並損害皮膚屏障功能。過敏68:37-47。[Ref。
  80. De Benedetto A, Yoshida T, Fridy S, Park JE, Kuo IH,等(2015)組胺和皮膚屏障:組胺拮抗劑對特應性皮炎的預防或治療有用嗎?中華臨床雜誌4:741-755。[Ref。
  81. 謝利·WB,梅爾頓·FM(1950)局麻藥對實驗性組胺性瘙癢的相對作用。J投資皮膚雜誌15:299-300。[Ref。
  82. Elmariah SB, Lerner EA(2011)瘙癢的局部治療。Semin Cutan醫學外科30:118-126。[Ref。
  83. Metze D, Reimann S, Beissert S, Luger T(1999)口服阿片受體拮抗劑納曲酮治療內科和皮膚病瘙癢症的療效和安全性。中華皮膚科雜誌41:533-539。[Ref。
  84. Phan NQ, Bernhard JD, Luger TA, Stander S(2010)全身µ-阿片受體拮抗劑止癢治療綜述。中華醫學會皮膚雜誌63:680-688。[Ref。
  85. Garritsen F M, Brouwer MW, Limpens J, Spuls PI(2014)特應性皮炎的攝影(化療)治療:對實踐和研究意義的最新係統綜述。中華醫學會皮膚病學雜誌(英文版)[Ref。
  86. Vink AA, Moodycliffe AM, Shreedhar V, Ullrich SE, Roza L, et al.(1997)通過環丁烷嘧啶二聚體的體外光修複恢複紫外線照射小鼠皮膚引起的樹突狀細胞抗原遞呈活性的抑製。美國科學院學報94:5255-5260。[Ref。
  87. Morita A, Werfel T, Stege H, Ahrens C, Karmann K, et al.(1997)單線態氧誘導人T輔助細胞凋亡是紫外線-A輻射光療的基本機製的證據。臨床醫學186:1763-1768。[Ref。
  88. Breuckmann F, von Kobyletzki G, Avermaete A, Kreuter A, Altmeyer P(2002)紫外線A1光療對特應性皮炎和皮膚t細胞淋巴瘤中bcl-2表達的影響在活的有機體內:比較研究。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18: 217-222。[Ref。
  89. Tominaga M, Tengara S, Kamo A, Ogawa H,Takamori K(2009)補骨脂-紫外線A治療改變特應性皮炎患者表皮Sema3A和NGF水平並調節表皮神經支配。皮膚科學雜誌55:40-46。[Ref。
  90. Kamo A, Tominaga M, Kamata Y, Kaneda K, Ko K C, et al.(2014)準分子燈誘導皮膚神經變性並減少幹燥皮膚小鼠模型的抓撓。《美國投資皮膚雜誌》134:2977- 2984。[Ref。
  91. Wallengren J, Sundler F(2004)光療法可減少表皮和cgrp陽性真皮神經纖維的數量。皮膚性病雜誌84:111-115。[Ref。

在此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Aritcle類型:迷你回顧

引用:卡莫A, Tominaga M, Kamata Y, Takamori K(2017)幹性皮膚瘙癢的機製和治療。J臨床美容皮膚素1(3):doi http://dx.doi.org/10.16966/2576-2826.114

版權:©2016 Kamo A等人。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協議(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發布,該協議允許在任何媒體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7年2月17日

  • 接受日期:2017年4月18日

  • 發表日期:2017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