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案例研究

全文

研究文章
護士應用死後護理的生活經驗:定性證據綜合

Yu-Ting王1Ya-Ching許2Hui-Chen許3.Rei-Mei香港4 *

1 長庚科技大學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台灣嘉義
2台灣雲林縣國立台灣大學醫院雲林分院
3.台中退伍軍人總醫院嘉義分院,台灣嘉義市
4台灣嘉義長庚科技大學護理係副教授

*通訊作者:洪麗梅,台灣嘉義長庚科技大學護理係副教授,電子郵件:rmhong02@gmail.com


摘要

COVID - 19是全球範圍內持續的大流行和令人擔憂的公共衛生問題。護理人員在其職業生涯中多次遇到病人死亡。病人的死亡是與他們的臨床職責相關的最常見的壓力源之一。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護士就會因為恐懼和不適而壓抑自己的情緒。這些障礙阻礙了護士反思並阻止他們有效地應對病人死亡,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麵影響。一個定性的證據綜合被用來評估護理人員對病人死亡和死後護理的經驗。beplay最新下载這些數據庫檢索了2009年之後發表的定性研究。搜索結果顯示,共有802篇文章通過了資格篩選。重複研究被排除。合格篩選後,確定了四項關於護士對病人死亡和死後護理經驗的定性研究,並納入分析。對四項定性研究進行綜合分析。 The studies were ba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outh Africa, Taiwa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 total of 30 nursing staff reported their experiences of postmortem care. Three themes were identified: concerns associated with postmortem care, anxiety associated with death, and emotional alienation.

關鍵字

護理人員經驗,死後護理,定性研究


簡介

到目前為止,在全球範圍內,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導致的死亡率占6.85%。台灣近50%的死亡發生在醫院。當病人在醫院去世時,護理人員會為遺體提供第一線的護理,確保它幹淨、整潔、有尊嚴。然而,經曆病人的死亡是護士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壓力源之一[3]。

一個人的文化背景可以影響或決定他或她對生死的信仰和態度。中國文化受祖先崇拜、道教、儒教、佛教和其他信仰的影響。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不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改變。此外,西方文化傾向於花更多時間公開談論死亡和為死亡做準備。這些文化影響對個人的死亡觀有著深遠的影響[6,7]。

有幾個因素會影響護士管理病人死亡的經驗,包括他們的個人經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和臨床經驗。護士經常在工作中忽視自己的個人感受和心理健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COVID-19)的爆發,迫使護士們麵臨生死抉擇。當個人無法澄清和討論自己的情緒時,他們更有可能通過壓製自己的不滿來隱藏自己的恐懼和不安。這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產生負麵影響。身心失衡會給工作環境帶來額外的壓力。本研究評估文獻的經驗和心理狀態的護理人員在病人死亡和死後護理。定性分析的結果可能有助於確定支持性幹預措施,以促進患者死亡期間的身體和心理調整。此外,研究結果可能有助於為臨床工作人員提供心理谘詢的政策。

方法
定性係統分析的價值

定性研究探討了臨床護理的本質,加深了研究人員對個人經驗和行為的理解。它有幾個功能,包括(1)解釋個人、社區和群體的健康狀況(與疾病有關,如何處理健康狀況,如何作出決定,等等);(2)提供照顧者、衛生專業人員或衛生保健互動的觀點和觀點;(3)多角度確定經驗機製;(四)製定護理和護理措施;(5)幫助理解變化的過程;(6)解決來自當地文化的困境[9]。

臨床工作人員遇到患者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需要對死後護理經驗進行調查和評估。鑒於醫學教育的方式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很少有臨床醫生能充分關注與臨床護理相關的情緒起伏。許多提供者認為他們必須保持一種客觀、合理和冷漠的心態。此外,他們努力在死後護理中保持理智,避免任何情緒影響。本研究描述了護理人員在患者死亡期間的典型經驗,同時通過文獻分析提供屍檢。

搜索策略

我們檢索了pubmed、CINAHL、Medline、Cochrane和Airiti在線圖書館(CEPS)五個數據庫,以尋找符合條件的研究。PICO(人口、幹預、背景和結果)工具用於識別相關關鍵詞。使用與人群(護士、護理護士、護理人員)、幹預(死後護理、屍體護理、死後護理、患者死亡護理、身體護理)和情境(醫院死後護理經驗、醫院身體護理經驗)相關的關鍵詞來確定已發表的關於護士中患者死亡和死後護理經驗的定性研究。在搜索策略中使用布爾運算符輸入與或同義的關鍵字,並將多個概念與與連接起來。

我們用中文和英文關鍵詞搜索數據庫。對每篇文章的標題或摘要進行相關性篩選。納入標準包括定性研究設計、關注護理人員在患者死亡期間或在進行死後護理時的經驗,以及中文或英語語言。最初的搜索結果是802篇文章。對確定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了回顧,以供相關研究參考。重複的文章被刪除,標題和摘要被篩選。如果文章包含錯誤的研究人群,存在內部不一致性,或沒有全文,則將被排除。經過標題和摘要篩選,四篇文章符合研究納入標準。來自美國、南非、台灣和英國的文章被納入並審查(圖1)。

圖1:便攜式ch搜索結果和審查流程流程圖。ung。

方法學質量評估

關鍵評估技能計劃(CASP)用於評估納入研究的方法學嚴謹性[10]。這個用戶友好的工具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方法,批判性地評價定性實證研究。研究評估基於幾個標準。前兩個問題如下:(1)是否有明確的研究目標?(2)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如果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是“是”,審稿人完成問題3至10:(3)研究設計是否適合研究目的?(4)招聘策略是否適合研究目標?(5)數據收集的方法是否解決了研究問題?(6)是否考慮了研究人員與參與者之間的關係?(7)是否考慮了倫理問題? (8) Is the data analysis sufficiently rigorous? (9) Are results clear? (10) Does the research add value to the literature?

審查工具包括10個問題,其中有子問題提示,作為評估的一部分。審查員瀏覽每個項目並回答“是”、“沒有詳細解釋”或“否”。如果審稿人對大多數子問題的回答是“是”,那麼文章就會收到該問題的“是”。回答“是”的越多,表明研究質量越高。

所收錄的文章由兩名研究生審閱。批判性評估發現,所有研究都收到了>7個“是”回答。定性研究專家證實了這些發現,他們為每項研究給出了>7個“是”回答。當兩個審稿人之間存在分歧時,就會谘詢定性專家。例如,谘詢專家以確定數據收集方法是否合適(5)和分析是否足夠嚴格(8)。關鍵評估的結果彙總在表1中。基於批判性評價的結果,對這些研究進行了分級。文獻質量(或可信度)分為三個等級:毫不含糊(即對所提出的證據毫無疑問)、可信(即對數據的一些解釋含糊不清,推理合乎邏輯)和不支持(即大多數數據不支持結論)[9]。經過所有四位研究人員的分析,四項納入的研究中提出的證據被認為是最高質量的,明確無誤。

關鍵評估技能項目:定性檢查表 1.MCT& yhl (2006),台灣 2.CdeS & NF(2017),南非 3.KAH(2012),美國 4.Sm & KB (2015),英格蘭
1.是否有明確的研究目標? 是的 是的 是的 是的
2.定性方法合適嗎? 是的 是的 是的 是的
3.研究設計是否適合研究目標? 是的 是的 是的 沒有
4.招聘策略是否適合研究目標? 是的 是的 U 是的
5.數據收集的方式是否符合研究目標? U U U 是的
6.研究人員和參與者之間的關係是否得到充分考慮? U U 是的 是的
7.是否考慮到了倫理問題? 沒有 是的 是的 沒有
8.數據分析是否足夠嚴謹? 是的 U U U
9.調查結果是否有明確的陳述? 是的 是的 是的 是的
10.研究是否增加了價值? 是的 是的 是的 是的

表1:對納入的研究進行批判性評價。
* U =不清楚

數據提取與綜合

所收錄的文章由兩名具有定性研究經驗的研究生獨立審查。提取並總結與作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數據收集、分析、結果和結論相關的信息(表2)。每位審稿人都確定了有意義的主題,兩位審稿人和定性研究專家討論了不一致的發現或子主題,以確定其相關性。最終提取出三個主題和五個子主題。

沒有 作者(年代),
年,國家
客觀的 方法 數據收集/分析 參與者 概念
1 MCT & yhl (2006),
台灣
目的:探討護士在死後護理過程中的心理過程 定性研究的解釋學方法 數據收集采用深度非結構化訪談。
采用的是Glaser(1995)常數比較法
曾在台灣中部某醫院普通病房工作的護士(n = 8)
  1. 新護理人員的死後護理與現實衝擊
  2. 忌諱死亡,相信鬼神
  3. 適應死後護理
2 cd &
NF (2017),
南非
探討ICU護士處理病人死亡的經驗 使用描述性方法的定性研究設計 半結構化訪談被錄音並逐字轉錄。Colaizzi(1978)采用七步歸納法識別naïve主題。 六名護士(兩男四女)在一間加護病房工作
開普敦的一家私人醫院他們的年齡從31歲到63歲不等,在ICU工作的經驗從2年到44年不等
  1. 照顧屍體
  2. 超然
  3. 死亡恐懼
3. Kah(2012),美國 探討重症護理護士在遇到病人死亡時的生活經曆 定性試驗
研究使用
描述性現象學方法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研究人員用括號來撇開個人感情和
對研究課題的看法。數據分析采用Colaizzi方法。
六位重症護理護士。平均年齡41歲(SD, 6.8歲)
平均危重病護理經驗為15.7年(SD, 4.4年)。
  1. 應對
  2. 個人的痛苦
  3. 情感上的脫節
  4. 不可避免的死亡
4 Sm & KB (2015),
英格蘭
探討護士在臨終關懷、住院及社區環境中進行臨終關懷的經驗及看法
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個人的重要的其他人
訪談的解釋性、主題分析 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並錄製音頻。 英國一家小型臨終關懷醫院的十名護士。他們年齡在41歲到60歲之間,有1到40年的危重病護理工作經驗。
  1. 護理活動範圍
  2. 學習和應對挑戰
  3. 過渡時間
  4. 表示尊重和支持

表2:描述護士經曆病人死亡的四項定性研究的特點。

在將英文文章翻譯成中文之前,審稿人會閱讀全文,以評估作者的語氣和結論。對訪談進行翻譯,並將翻譯後的劇本與原文進行反複對比,以確保最終翻譯出來的文章符合原文的意圖。

結果

本文獻檢索發現很少有關於護理人員在患者死亡和死後護理期間的經驗的研究。隻有四篇文章符合研究納入標準:一篇中文研究和三篇英文研究。這些研究分別在台灣、南非、美國和英國進行(研究編號分別為1、2、3和4)。這些研究總共包括30名注冊護士。參與者年齡在28歲至60歲之間,有1至40年的護理經驗。護理服務包括普通住院護理(27%,n=8;1)重症監護(40%,n=12;2、3),臨終關懷(33%,n=10;4)。

提取並總結了護理人員在患者死亡和死後護理期間的經驗(表2)。對四篇論文的主題分析確定了幾個反複出現的主題,包括與遺體死後護理相關的擔憂,與死亡相關的焦慮,以及通過情感疏離來避免悲傷。

與死後護理有關的問題

感覺,如不適、恐懼,是個人理解、認知和經驗的積累。護士報告了從屍體上取出管子的感覺,以及對屍體的外觀和感覺(即溫度和柔軟度)的情緒反應。

現實衝擊:當一個新的護理提供者的期望大於他或她的實際感受時,期望差距就會發生。這種差距會給護理人員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在有壓力的臨床情況下,例如經曆病人死亡,它們可能會惡化。這些經曆會導致消極情緒,如自我否定和沮喪,阻礙護理人員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一些參與者在開始他們的護理職業生涯時強調了這種期望差距。

“學校裏教的驗屍技巧都是在假屍體上練習的。這和真正的屍體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屍體可能有屍體斑點和腫脹的臉;看起來一點都不好看。而且,實習期間經常會有人在身邊監督。當我開始工作時,我必須自己處理所有事情,差距真的很大”(表2)。

“對於病房裏的新護士來說,目睹病人的死亡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經曆,尤其是當她們需要提供最後的辦公室時。一些護士沒有準備好經曆病人的死亡。死亡給人的印象從來都不大,這種經曆會消耗他們的思想,從而影響他們履行臨床職責的能力”(表2)。

“我想確保我以正確的方式處理身體。我不是機器(揮手),我仍然是一個人”(表2)。

最後的辦公室:最後的辦公室是由護理人員提供的最後護理,這是一個固有的儀式過程。因為死後護理可以有精神層麵,移除維持生命的管子的過程會引起不舒服的感覺。

“我記得那個住在141號床的病人。他提到他是一名沒有親戚的退伍軍人,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好情況。他的健康狀況在一兩天內迅速惡化,接受了氣管插管。我的同事收集了他的屍體進行身體護理。我沒有幫忙打理身體;然而,我的同事後來告訴我,那天晚上病人和她在一起。她不知道氣管管是否插得太深,也不太記得發生了什麼,但病人一直陪著她”(表2)。

“我不想說這很可怕,但這種感覺並不好。它是不好的東西。我得說這並不容易”(表2)。

“那時他們都穿著可怕的白色裹屍布;他們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經驗超過26年的護士(表2)。

死亡焦慮

死亡常常被神秘化,但它也是人類不可避免的現實。護理人員將不同的社會文化信仰和生活經曆帶到他們對病人死亡的經曆中。因此,他們對死亡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雖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討論死亡往往是禁忌。當遇到病人死亡時,護理人員應該考慮社會、文化和生活經曆的範圍,因為這些經曆會導致不同的感受和行為。

宗教和文化的差異:護理人員來自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他們的背景會影響他們在提供病人護理時的想法和行為。

“當我做護理工作時,我禁止別人叫我的名字。我不會站在床尾,因為我認為死去的病人可能會站起來,我就會擋住他們的路”(表2)。

“當我必須自己進行護理時,我真的很害怕一些病人在死後睜開眼睛。這讓我害怕,我不得不用手捂住他們的眼睛。我總是告訴身體要安息!我仔細地清洗身體,為即將到來的旅程,希望死者永遠不會打擾我”(表2)。

“我並不是特別害怕屍體本身。通過我的護理培訓,我學會了如何照顧屍體。但是,我知道很多與死亡有關的禁忌,我並沒有完全理解。因此,我在做屍體護理的時候很擔心,因為我不想打破任何禁忌,所以我真的很恐慌”(表2)。

“這取決於去世的病人的宗教信仰。例如,在猶太信仰中,有些事情是允許你做的,有些事情是不允許你做的。

“靈魂將走向上帝,我們必須祈禱,讓他們離開”(表2)。

關於生與死的想法:態度是相對長期的思考方式或對特定的個人或情況的感覺。對生與死的態度可以表現為不同的認知、情緒和行為。

“我們經常會對一個長時間待在病房裏的病人產生一些感覺。當病人去世時,我們有時會感到寬慰,因為我們看到病人在長時間的住院治療中,沒有機會摘下他們的呼吸器或離開他們的床。病人日複一日地掙紮著。當病人去世時,我們覺得他們終於自由了”(表2)。

“你計劃一切,但你不考慮自己的死亡。它是如此的未知。我很害怕。”(表2)

“可悲的是,病人的死亡不像以前那樣困擾我了。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解脫”(表2)。

情感異化

經曆病人死亡可能會導致護理人員之間的矛盾情緒。因為護士覺得自己有責任在堅持專業護理標準的同時,為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最好的護理,所以他們往往隱藏自己的悲傷,隻在私下表達自己的情緒。

使自己遠離死亡:護士被教導要設定界限,把自己的感情放在一邊,以有效地履行護理專業人員的職責。

“如果你經曆了一個病人突然死亡,他的臉上滿是血,你唯一想到的事情是如何迅速擦去血跡,找到一個挽救病人生命的方法。一旦護理完成,我就可以反思了。我把這種相遇視為例行公事,並不斷思考如何讓病人的生活變得更好”(表2)。

“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想在我們的單位‘接收病人’。我們深知這裏收治的病人情況都不太好,隨時都有可能死亡,但我們會盡最大努力保住他們的生命。沒有人願意經曆病人的死亡"(表2)。

“這讓我感到悲傷,有時我甚至會哭,但我是默默地哭。有時,我去洗手間,流幾滴眼淚,然後繼續工作。”

“我想我築起了一堵牆。我的意思是,我為[臨終病人]的家庭感到難過,但我必須為其他家庭感到高興”(表2)。

“我不喜歡任何人死在我麵前,即使病人已經準備好了。與悲痛的家屬打交道很困難。我寧願它發生在另一個班次”(表2)。

“你必須有某種形式的結束,所以如果你不能有這種結束,你就會陷入情緒之中,你就不能繼續做一名好護士。”有6年以上護理經驗的參與者(表2)。

討論
與死後護理有關的問題

遇到病人死亡會對護理人員產生重大的心理影響。文獻表明,護生向護理人員[12]的轉變存在顯著的身份差距。當護理人員在其職業生涯早期經曆死後護理時,它可以作為向專業角色過渡的轉折點。如果護士還沒有完全適應他們的新角色,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在護理課程中教授的教育價值觀和臨床工作的價值觀之間發生衝突。新護士的臨床職責可以突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東西方國家的文化不同。中國人傳統上避免談論死亡,因為討論死亡的時間、地點和過程是禁忌。這些文化禁忌使死亡體驗變得神秘。東西方國家的一個相似之處是,人們對死亡或屍體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恐懼的反應。這項研究確定了與經曆病人死亡相關的一些常見反應,包括主動回避屍體,與病人穿著白色裹屍布有關的負麵情緒,以及在從身體上移除各種管子的同時保留儀式過程的願望。參與者報告說,他們在死後觸摸冰冷的屍體以及擦拭屍體上的血跡和汙垢時感到不適。東方文化中的一些人認為,在人死後取出氣管導管可以釋放病人的鬼魂。那些涉及死後護理的人可能會感到額外的壓力,以確保鬼魂被妥善處理。此外,人們可能會擔心鬼魂會纏著他們。在西方,尤其是在有猶太信仰的人群中,死亡是一個反思生命的時刻[15,16]。 The remains are treated as an individual, not as an object, and death is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ceased.

死亡焦慮

考慮到與死亡相關的有限教育和跨文化禁忌,宗教和靈性可以幫助患者和家屬應對疾病,培養積極的精神狀態和情緒[17,18]。在西方文化中,護理人員可能會通過宗教表達對死者的尊重,比如祈禱或祈禱靈魂回到上帝的懷抱。相反,在許多東方文化中,人們很難理解生與死的意義。出生常與歡樂和幸福聯係在一起,而死亡則帶來恐懼和悲傷。此外,這些經曆受到中國儒家思維方式的影響。在東方文化中,個人往往相信“鬼神遠”、“不先懂生,不懂死”[19]。個人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理解自己的無能為力,除非通過恐懼和尊重。鑒於護理職業的性質,護士通常會壓抑與病人死亡有關的任何情緒,這可能會導致職業壓力以及身心疲憊。此外,根據儒家思想,哀悼儀式的目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漂流。當這些靈魂漂流時,它們可能會附著在附近的活人身上,這可能會引發焦慮、恐懼和其他與死後護理有關的感覺。 Ensuring that nurses are trained in the proper etiquette of postmortem care may reduce their fears [22].

一些西方文化認為生與死是兩種獨立的存在狀態。盡管在西方文化中,死亡的想法會讓人產生恐懼和焦慮,但與東方文化相比,這種恐懼和焦慮很少與鬼魂或靈魂聯係在一起。東西方文化的一個相似之處是在人死後宗教和社會因素的融合。在某些情況下,死亡被視為病人痛苦的終結。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各種異同影響了他們對死亡的態度和信仰。

情感異化

死亡在中國傳統上被視為禁忌。隨著時代的變化,死亡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許多中國人是在保守的教育體係中長大的。盡管中國文化已經變得更加國際化,但禁忌仍然存在。然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對一些人來說,它可能會意外到來。如果不能認識和接受這一事實,就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護理人員在遇到病人死亡時所承受的壓力會導致恐懼和焦慮

與其他東方文化一樣,死亡在台灣是一個禁忌話題。它通常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事情,人們避免討論它。因此,護理人員經常遇到與死亡相關的溝通無效和培訓不足的情況。當麵對病人死亡時,護士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本研究強調了東西方護士都傾向於避免討論死亡的事實,這與Lu CW等人報道[24]的發現一致。此外,高級護理人員傾向於將死亡視為逃避痛苦[25]。這些發現表明,東西方國家的護理人員在麵對病人死亡時都會經曆不適或消極的情緒反應。

傳統的護理教育教導護士與病人及其家屬保持良好的治療關係。鑒於護士的職業角色,他們認為向病人或家屬哭泣或表達內心感受是不合適的。這有助於他們保持自己的專業形象,正如在臨床和傳統護理教育中所強調的那樣。此外,護理人員在他們的職業角色中被社會化,以抑製他們的情緒。一項研究強調,社會期望護士隱藏自己的情緒,以獲得專業護理人員的資格。本研究強調了護士在麵對病人死亡時普遍存在的逃避心理和自我隔離。此外,護理人員在照顧病人時往往會摻雜感情,不能及時隔離病人的感情,這可能導致病人死亡後的消極情緒反應。

結論及與臨床實踐的相關性

鑒於他們的臨床作用,護理人員經常遇到病人死亡。護士對死亡和死後護理的經驗因其宗教信仰、教育、護理經驗、文化和組織政策而異。本文回顧了四篇文章,發現護理人員在進行死後護理時經曆了各種情緒反應。幾名護士表示,在病人死亡期間和在提供死後護理時感到巨大的壓力。在新護士中,由於向新角色過渡相關的學術和臨床差距,這些感覺更加強烈。跨國研究一致報告了麵對病人死亡時的消極情緒反應;然而,有幾個因素會影響這些體驗。不同文化之間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在許多東方文化中,人們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這一信念對護理人員也有影響,他們參與了死後護理,並被要求取出氣管內管,這被認為是為了釋放鬼魂。這導致護士避免站在病人的床尾,並閉上病人的眼睛,以免打擾鬼魂。 In addition, nurses avoid saying their names or the names of other caregivers, avoid touching the dead body, and perform various rituals to reduce their anxiety about death.

盡管東西方之間存在文化差異,但護理人員對病人死亡的普遍反應是壓抑自己的情感,與死亡保持距離。這提供了一種情感上的逃避,使護士能夠專注於他們的臨床職責,提供死後護理。此外,護士試圖通過將死亡視為遙遠或無關的事情來創造空間。這些發現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他們的感覺變得更加強烈和難以忍受,他們是否仍然會被忽視?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是一種新的持續大流行,是全球令人擔憂的公共衛生問題。為了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政府限製家庭成員禁止進入醫院,遺體盡快火化。護理人員成為患者與家屬之間最重要的橋梁和情感支持。護理人員在麵對病人死亡時的經曆和感受是複雜的,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經驗證據表明,護理課程應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首先,教育項目應該包含生與死的問題。關於死亡,課程應教授死後護理技術、影響死亡體驗的社會文化因素和文化禁忌。整合與死亡相關的其他主題將為學生提供新的視角和對死亡經曆的更好理解,這可能有助於他們適應他們的臨床職責。其次,護理教育應該包含臨床護理實踐的額外機會。學生和有經驗的護士都應該有機會發展和保持與死後護理相關的臨床技能。 These skills could be practiced and assessed using objective structural clinical skills (OSCE). Third, the nursing curriculum should incorporate research. It is our hope that, given the paucity of literature related to postmortem care, more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on this subject.

在台灣,宗教在塑造個人價值觀和信仰方麵起著核心作用。當護理人員麵對病人死亡時,他們可能會經曆各種情緒,如恐懼、焦慮、失落和無助。護士不應該經曆病人死亡,並單獨提供死後護理。臨床護理領導應該在這些具有情感挑戰的臨床職責中支持他們的員工。例如,護理領導可以執行或監督死後護理,並歡迎護士公開分享他們的感受和信仰,以減少他們的恐懼。如果護理人員表現出逃避心理,為他們提供私人空間,鼓勵他們討論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可能是有益的。護理領導可以使用情景模擬和小組討論來幫助護理人員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感受。

雖然這項研究描述了護士遇到病人死亡和進行死後護理的一些經驗和感受,但缺乏證據限製了這些發現。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在病人死亡時支持護士的幹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台灣衛生福利部(2020年)106年死因彙總表。
  2. 區明蘭,張敏(2013)澳門護生對死者最後一次辦公室的體驗。澳門護士12:10-15。[Ref。
  3. Nia HS, Lehto RH, Ebadi A, Peyrovi H(2016)護士和醫護人員的死亡焦慮:一篇綜述文章。以社區為基礎的護士助產學4:2-10。[Ref。
  4. Ekblad S, Marttila A, Emilsson M(2000)臨終關懷中的文化挑戰:斯德哥爾摩焦點小組對臨終關懷工作人員的訪談。中華兒科雜誌31:623-630。[Ref。
  5. 徐勇(2007)中國文化中的死亡與臨終:對保健實踐的啟示。家庭健康汽車管理實踐19:412-414。[Ref。
  6. 妨礙者KA(2012)對病人死亡的反應:重症護理護士的生活經驗。迪曼斯急救護理護士31:252 -259。[Ref。
  7. 徐春春,M O 'Connor, Lee S(2009)華裔對死亡和死亡的理解。死亡種馬33:153-174。[Ref。
  8. 盧鵬鵬,常佳,白玉春,蔡世林(2008)臨床護士麵對死亡時的心理反應與管理研究。VGH護理25:268-275。[Ref。
  9. Mu PF(2014)定性係統評價研究方法。圓圓護理8:5 -11。[Ref。
  10. 關鍵評估技能計劃(2018)CASP定性檢查表。[Ref。
  11. 張世傑(2006)護理人員不能哭嗎?慈濟護理學刊5:22 -29。[Ref。
  12. 黃漢林(2004)從實習護士到正式護士的轉變。胡理雜誌51:33 -36。[Ref。
  13. 王誌軍(2013)死亡禁忌與生命關懷。中國喪葬儀式29:9 -12。[Ref。
  14. 陳文輝(2015)鬼魂崇拜與國家:清代台灣的地方控製。新世紀宗教研究12:59 -87。
  15. Setta SM, Shemie SD(2015)解釋和分析世界宗教如何製定退出治療和確定死亡的倫理決策。斐洛斯倫理學人文醫學10:6。[Ref。
  16. 曾敏敏,李永華(2006)非臨終關懷病房護士對病人屍體護理的心理過程。台灣心理衛生雜誌19beplay最新下载:395-415。
  17. Curlin FA, Sellergren SA, Lantos JD, Chin MH(2007)醫生對宗教和精神對健康影響的觀察和解釋。醫學實習生167:649-654。[Ref。
  18. de Swardt C, Fouche N(2017)窗簾後麵發生了什麼?ICU護士對在重症監護中死亡的病人進行死後護理的經驗探討重症危重護理護士43:108 -115。[Ref。
  19. 林俊梅(2009)喪葬禮儀與儒家的生死觀。中華文化大學學報19:23 -37。[Ref。
  20. 陳麗玲(2008)《雞皮疙瘩》中的恐怖元素研究[論文]。台灣:台灣國立台東大學。
  21. 陳玉華,曾海濤(2017)ICU護士死亡勝任力研究。中華衛生雜誌4:21-43。[Ref。
  22. 黃豔華(2011)殯葬儀式中空間的象征意義。學生中文升37:39 -74。
  23. 陳喬,吳春明(2008)護士的死亡恐懼與臨終關懷。台灣J臨終關懷Pallia護理13:14-29。
  24. 陸長泉,王婷婷,穆普芬(2011)為癌症患兒提供臨終護理。胡理雜誌58:37 -46。[Ref。
  25. Cevik B, Kav S(2013)土耳其護士對死亡和護理臨終病人的態度和經驗。癌症護理36:E58- 65。[Ref。
  26. Martin S, Bristowe K(2015)最後的辦公室:護士的過程經驗和他們對重要他人的看法。中華兒科雜誌21:173-178。[Ref。

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王奕婷,徐玉春,徐宏宏,洪瑞敏(2021)護士應用死後護理的生活經驗:定性證據綜合。J臨床病例學生6(6):dx.doi.org/10.16966/2471-4925.239

版權:©2021王奕婷,等。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的條款發布,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要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21年9月14日

  • 接受日期:2021年11月3日

  • 發表日期:202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