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根據排除標準和病例分組排除病例的流程流程圖。
全文
Mikiko YumotoNobutada盛岡*Maho木下光男Makoto Ozaki
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麻醉科,日本東京新宿川大區*通訊作者:Nobutada Morioka,日本千葉縣八代市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八代醫學中心麻醉科電話:+ 81-47-450-6000;傳真:+ 81-47-458-7047;電子郵件:nmorioka@twmu.ac.jp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Yumoto M, Morioka N, Kinoshita M, Ozaki M(2017)持續空氣強迫主動加熱術中意外低體溫發生率。單中心,回顧性研究。臨床麻醉學雜誌2(2):doi http://dx.doi.org/10.16966/2470-9956.131
版權:©2017 Yumoto M.這是一篇基於創作共用署名許可條款發布的開放獲取文章,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許多研究清楚地表明術中低體溫會影響各種術後結果。因此,體溫維護貫穿手術始終。然而,在主動升溫手術中,低體溫症的發生率尚不清楚。我們在本院確定了手術中體溫過低的發生率。
方法:我們回顧了我院25518份麻醉記錄。術中未測量體溫的5620例,缺乏可靠的體溫數據。這些病例被人工排除。排除這些病例後,我們將其餘患者分為兩組;體溫低於36℃的低體溫症和體溫36 ~ 38℃的正常體溫症。
結果:18274例患者中有9970例發生了體溫過低。正常病例8276例。至於手術類型,頭頸部手術,包括神經外科手術,以及兒科手術,與低體溫發生率相關。
討論:雖然所有病例都采用了空氣強製加溫,但低體溫發生率仍為54.5%。腹部和胸部手術的低體溫發生率高於其他手術類別,而頭部和頸部手術的發生率較低。這是由於在頭頸部手術時,身體大部分被覆蓋。小兒手術中低體溫發生率歸因於較高的室溫和比其他手術過程中更持續的主動加熱。在本研究中,盡管數據分析存在一些問題,但由於測量部位的變異性以及在一些病例中缺乏準確的測量數據,本文提供的數據強調了嚴格注意術中維持體溫和持續為患者加熱的重要性。
意外圍手術期體溫過低;主動變暖;核心溫度;強製增溫
在多項隨機試驗中觀察到,低溫與三種主要風險相關,即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增加、傷口感染發生率增加和接受各種類型手術的患者失血增加[1-3]。此外,術後恢複期和住院時間延長也有報道[1]。這些發現表明,低體溫症在嚴重的死亡率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影響手術患者。盡管采取了積極的暖體措施,但體溫過低目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臨床問題,影響手術的安全性和麻醉質量[4]。雖然預防體溫過低的必要性早已為許多麻醉師所熟知,但這一重要問題尚未得到徹底的研究[5,6]。即使采取積極的預警措施,臨床上也可能會發生低溫狀態下的顫抖。目前,使用強製空氣加熱裝置是普遍的,這是一個簡單有效的程序[7]。並不是每個機構都必須進行主動增溫。在對控製體溫有積極態度的機構中,當常規使用強製空氣時,主動升溫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預防體溫過低,目前尚不清楚。在我們醫院,強製空氣加熱是在選擇性手術前和手術中積極進行的。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ctual status of forced air warming for body temperature control, the efficacy of this procedure for hypothermia prevention, in terms of its incidence rates and measuring methods, body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awareness of hypothermia among surgeons, was investigated in a single institution employing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design.
本研究經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我院全麻手術患者。在2008年2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之間進行的手術被覆蓋。術中體溫數據為每隔1分鍾用AIMS (Metavision®,FUKUDA DENNSHI Tokyo, JAPAN)測量的術中體溫數據。排除了以下情況:1;沒有體溫測量,2。體溫數據可靠性較低;和3。進行的手術是心血管手術。對於低可靠性的體溫數據,人工識別術中最低體溫低於30℃和術中平均體溫低於34℃的病例,因體溫數據存在明顯偏差而排除。提取的患者資料參數包括年齡、身高、體重、性別、體重指數、美國麻醉醫師協會身體狀況、手術時間和麻醉持續時間。
根據上述排除標準排除的數據,術中最低體溫低於36℃定義為體溫過低。體溫在36℃或以上低於38℃定義為正常,體溫在38℃或以上定義為高熱。比較了接受胸外科手術、腹部手術、頭頸部手術和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的低體溫發生率。除上述原因排除的數據外,我們計算了16歲或以下單獨一組兒科患者和以下細分年齡組的低體溫發生率:
- 少於12個月
- 1 - 5年
- 6 - 10年
- 16年
在統計分析中,發病率以百分比表示,患者各屬性為帶標準差的平均值,體溫為中位數。采用卡方檢驗分析不同手術類型的低體溫和高體溫發生率。使用統計軟件JMP (Tokyo, Japan)進行統計處理。
表1顯示了患者的總體情況。患者總數為25518人。剔除手術中未獲得體溫數據的890例患者,未接受全身麻醉的1624例患者,以及數據可靠性較低的4730例患者,共有18274例患者納入分析。2807例16歲及以下患者中,197例術中未獲得體溫測量,565例數據可靠性較低,其餘2045例納入分析(圖1)。低體溫的總發生率為54.5%。就手術類型而言,接受胸部或腹部手術的患者體溫過低的發生率為60.8%,頭頸部手術患者為41.4%,接受開顱手術的患者體溫過低的發生率為41.6%(表2)。在兒童病例中,體溫過低的總發生率為42.4%,而且不同年齡組的兒童患者的結果差異很小(表3)。
整個 | 體溫過低 | 正常體溫 | 假定值低體溫vs正常體溫 | |
情況下 | 18274 | 9970 | 8276 | |
年齡 | 56.1±16.8 | 56.7±16.7 | 55.3±16.9 | P < 0.001 |
體重(公斤) | 58.2±12.1 | 57.2±11.7 | 59.3±12.3 | P < 0.001 |
身高(厘米) | 161.0±9.1 | 160.7±9.0 | 161.5±9.2 | P < 0.001 |
BMI (kg / m2) | 22.3±3.7 | 22.1±3.6 | 22.7±3.8 | P < 0.001 |
出血量(ml) | 197.1±600.7 | 238.2±710.0 | 147.8±429.6 | P < 0.001 |
運行時間(min) | 166±110 | 180±113 | 148±103 | P < 0.001 |
麻醉時間(min) | 233±120 | 250±124 | 212±112 | P < 0.001 |
表1:所有患者的背景和概況。
情況下 | 小於36℃ | 36 - 37.9°C | 超過38°C | |
總計 | 18274 | 9970例(54.6%) | 8276例(45.3%) | 28 (0.2%) |
胸腹外科 | 9053 | 5505例(60.8%) | 3528例(39.0%) | 20 (0.2%) |
神經外科 | 2270 | 944例(41.6%) | 1323例(58.3%) | 3 (0.1%) |
頭頸外科 | 2575 | 1067例(41.4%) | 1508例(58.6%) | 0 (0.0%) |
其他人 | 4376 | 2454例(56.1%) | 1917例(43.8%) | 5 (0.1%) |
老年病人 | 522 | 224例(42.9%) | 298例(57.1%) | 0 (0.0%) |
(65歲以上) | ||||
兒科患者 | 2045 | 868例(42.4%) | 1164例(56.9%) | 13 (0.6%) |
(不滿16歲) |
表2:整體和手術部位相關的低體溫發生率的比較
情況下 | 小於35.9℃ | 36 - 37.9°C | 超過38°C | |
總計 |
2045 | 868例(42.4%) | 1164例(56.9%) | 13 (0.6%) |
0 - 1年 | 256 | 108例(42.2%) | 146例(57.0%) | 2 (0.8%) |
1 - 5年 | 854 | 357例(41.8%) | 487例(57.0%) | 10 (1.2%) |
6 - 10年 | 457 | 196例(42.9%) | 261例(57.1%) | 0 (0.0%) |
11 - 16歲 | 478 | 207例(43.3%) | 270例(56.5%) | 1 (0.2%) |
表3:小兒手術中整體和年齡相關的低體溫發生率的比較。
所有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後均采用強製空氣主動加熱。然而,整體而言,超過50%的患者發生了體溫過低。雖然目前還不清楚這個數字是否完全準確,但我們認為,對於使用強製空氣設備進行主動加熱的患者,它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參考。然而,必須謹慎解釋這些結果,因為本文所獲得的數據的準確性仍然存在疑問。首先,未獲得術中體溫測量的患者占所有患者的近4%,數據可靠性低的患者占20%。因此,當這些患者結合在一起時,這些患者在體溫測量方麵的數據毫無意義,占所有潛在研究對象的近25%。排除近四分之一的潛在受試者的必要性證明,包括麻醉師、外科醫生和聯合醫療專業人員在內的全體工作人員對患者的體溫[8]沒有足夠的重視。在我們醫院,麻醉專家參與所有手術病例。然而,如此多數據偏差病例的存在,可能表明對體溫控製的認識不足。即使對每個患者都進行強製通風的主動溫熱,如果沒有體溫監測,也無法達到主動溫熱的實際效果。 Therefore,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and support for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 warming with a forced air device or by other means might be necessary, and education on this matter may also be required. In addition,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site of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Rectal temperature is often us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raniotomy, while pharyngeal temperature or bladder temperature might be used in other cases. The reliability of data also varies among temperature monito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surgery are likewise contributory.
總的來說,超過50%的患者發生了體溫過低。與手術類型相關,至少60%的胸部或腹部手術患者發生過體溫過低。如以前的報告所述,手術野熱損失的影響似乎是巨大的。由於腹腔鏡或胸腔鏡手術近年來越來越普遍,手術領域的熱損失可能不像過去那麼明顯。也有可能使用膀胱溫度產生更強的低體溫傾向[6]。在接受頭頸手術和開顱手術的患者中,患者的整個身體都被手術懸垂物[9]覆蓋。因此,可以假定熱量損失是最小的,並且通過保持熱量來維持體溫。小兒外科病例的低體溫發生率低於總體患者,後者的平均發病率較高[10]。這可能是因為在兒科手術病例中,手術室的溫度比其他手術病例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雖然熱損失和熱增加通常被認為在兒科患者中容易發生,但在本研究中沒有發現16歲以下兒童與年齡相關的明顯變化。 Although data on postoperative shivering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he presence of shivering in neurosurgery, even in patients whose body temperatures were well maintained, might be attributable to craniotomy [7,11].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active warming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prevent hypothermia in all patients, but active warming must always be employed.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efforts are made to avoid hypothermia employing various procedures, while always bearing in mind body temperature maintenance. For this purpose, accurate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s essentia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many anesthesiologists actually do not implement close body 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despite their knowledge of the importance of body temperature maintenance. We believe tha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n extremely valuable reminder to all anesthesiologists that maintaining body temperature control is clinically essential.
本研究有局限性,包括測量部位的差異,測量方法的可變精度,以及單中心設計。
因此,使用前瞻性設計進行進一步研究是必要的
雖然本文中的原始數據已經發表,但分析及其目的完全是新穎的。
在對所有手術患者進行主動加熱的機構中,術中最低體溫低於36°C的低體溫症發生率超過50%。盡管如此,在符合條件的研究對象中,近25%的人體溫測量缺乏或不準確。
本研究不存在利益衝突
- 郭誌剛,李誌剛,李誌剛,等(1996)圍手術期正常產婦降低手術傷口感染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英國醫學雜誌334:1209-1215。[Ref。]
- Schmied H, Kurz A, Sessler DI, Kozek S, Reiter A(1996)全髖關節置換術中輕度低溫會增加失血量和異體輸血需求。柳葉刀347:289-292。[Ref。]
- Frank SM, Fleisher LA, Breslow MJ, Higgins MS, Olson KF,等(1997)圍手術期維持正常狀態可降低發病率:一項隨機臨床試驗。Jama 277: 1127-1134。[Ref。]
- 劉海生,樸斯文,李繼偉,權美,李義國(2009)全身麻醉肩關節鏡手術中強製空氣加熱的影響。關節鏡檢查25:510-514。[Ref。]
- Sessler DI(2016)圍手術期體溫調節和熱量平衡。《柳葉刀》387:2655-64。[Ref。]
- Sessler DI(2008)體溫監測和圍手術期體溫調節。麻醉學109:318-338。[Ref。]
- 郭誌剛,李誌剛,李誌剛,李誌剛(1995)調節性血管收縮對心髒主動冷卻的影響。麻醉學82:870-876。[Ref。]
- İnal MA, Ural SG, Çakmak HŞ, Arslan M, Polat R(2017)土耳其麻醉學和複蘇專家對圍手術期低體溫的研究:一項調查。土耳其麻醉學雜誌45:139-145。[Ref。]
- 岩本明子,木田玲子,岡田邦子,岩阪秀夫,穀穀田和夫等(1998)兒童眼口腔手術麻醉期間的溫度變化。日本臨床麻醉雜誌8:375-379。[Ref。]
- 田中,田中,一川F,鈴木M,鬆井N(1996)小兒神經外科體溫調節管理。日本手術室技術協會雜誌17:555-556。
- Randell T, Niskanen M(2006)神經麻醉中生理變量的管理:顱內手術期間維持穩態。麻醉學雜誌19:492-497。[Ref。]
- 木下M, Morioka N, Yabuuchi M, Ozaki M(2017)新的手術評分係統預測術後死亡率。麻醉學31:198- 205。[Ref。]
下載臨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