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癌症類型和常用的研究病毒和細菌。
全文
伊麗莎白·赫伯特,拉奧·迪維,穆克什·維爾馬*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控製和人口科學部流行病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項目,馬裏蘭州洛克維爾,美國20850
*通訊作者:Mukesh Verma博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控製和人口科學部流行病學和基因組學研究項目主任,方法和技術分部主任,套房4E102。美國馬裏蘭州羅克維爾市醫療中心路9609號,郵編20850,電話:(240)276-6889;傳真(240)276-7909;
電子郵件:vermam@mail.nih.gov
條信息
文章類型:評論文章
引用:Hebert E, Rao LD, Verma M(2015)微生物組分析:癌症流行病學的趨勢,挑戰和機遇。Int J Cancer Res Mol Mech, Volume1.1: http://dx.doi。org/10.16966/2381 - 3318.101
版權:©2015 Verma M.這是一篇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條款發布的開放獲取文章,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摘要
對從特定癌症部位取樣的微生物組進行分析,可以獲得有關暴露、風險、疾病進展和治療反應的預後信息。我們回顧了現有的已發表的文獻,以及由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控製和人口科學部資助的撥款,以確定未來研究的趨勢和領域。將微生物組分析納入癌症流行病學研究為風險分層提供了一些有前景的見解。然而,我們的分析發現了這一新興領域的幾個知識缺口:在微生物組分析中,不同生物標本類型隨時間和在給定溫度下的穩定性證據有限,2。分析軟件,可靠地標準化來自不同平台的測序數據,並糾正對罕見或未代表分類群的偏見,3。跨研究中心微生物組分析方法的協調。4.替代標記物將有助於監測從感染到癌症發展的疾病進展,5。不同癌症自然史中的時變微生物群,以確定關鍵的微生物群或群落結構的變化;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microbiota cause or effect cancer risk and outcomes. If these knowledge gaps are addressed, microbiome analysis is likely to provide the cancer field with new approache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help develop more effective preventative measures.
關鍵字
微生物;微生物群;癌症;流行病學
簡介
在人體各個解剖部位定居的微生物群通過生存所必需的生理和代謝過程對我們的整體健康作出貢獻。微生物組是微生物群的相關基因組,它編碼了人類基因組[1]沒有編碼的必要過程。從出生開始,共生菌群就為我們的免疫係統做好準備,以應對我們一生中遇到的數百萬種免疫侮辱[2,3]。在生命早期獲得的微生物群負責這些功能,並在我們的大部分生命中保持相對穩定[4,5]。微生物群也是動態的;群落中某些物種的豐度或功能會隨著典型暴露(如感染、抗生素和/或飲食)而變化。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轉變會導致微生物群的脫水和功能障礙,從而導致疾病[6]。
已有研究證明,腸道菌群的脫水可導致慢性炎症反應和促進癌症進展的環境[7,8]。一些研究結合16S rRNA區域的功能基因組分析和晚期結直腸腺瘤患者糞便樣本的代謝物分析來分析微生物組的變化。他們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病患者的糞便樣本中產生丁酸鹽的細菌減少,膽汁鹽濃度增加[9-13]。研究還表明,胃腸道微生物組通過植物酚、鈣和膽堿化合物[14]的代謝調節前列腺癌風險。口腔微生物組脫水已被研究與胰腺癌[15-17]和口腔癌[18,19]有關。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微生物組的分析可以產生以下信息:微生物暴露、癌症風險、發病率和進展,以及治療反應。對不同癌症人群中微生物組的研究還可以確定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和致癌機製,從而為預防措施和早期診斷提供信息。
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組分析在癌症流行病學中的潛在適用性,對已發表的文獻進行了回顧,並通過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控製和人口科學部資助,並確定了所使用的癌症部位、采樣、方法和技術的趨勢。比較已發表的文獻和資助補助金的優勢是顯著的,因為précis為進一步研究和疾病幹預和治療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想法和假設。這一綜述還允許識別當前文獻中的知識差距和未來研究的機會。
材料與方法
用於確定微生物組和癌症流行病學補助金和出版物的標準和術語:搜索策略和分析
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控製和人口科學部資助的微生物組補助金被包括在使用術語“微生物組”和“癌症”的投資組合分析中。這個項目組合是使用項目組合管理應用程序軟件版本16.0創建的。從這個數據搜索中,總共有40個基金被選擇用於投資組合分析。在數據收集之前,根據以下納入標準對所選贈款進行了分析:(i)項目的重點是癌症;(ii)該計劃最少包括100宗人類癌症個案;(iii)至少有一個與微生物組相關的特定目標。動物模型研究和體外分析被排除在最初確定的40項研究的最終分析和數據收集之外,基於這些標準,24項贈款被納入最終分析。
除了撥款組合分析外,還使用以下搜索標準完成了PubMed上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發表的微生物組和癌症流行病學文獻的搜索:(“微生物群”[MeSH]或“細菌”[MeSH]或“病毒”[MeSH])和(“感染”[所有領域]或“生態失衡”[所有領域])和(“腫瘤”[MeSH]或“腫瘤”[所有領域]或“癌症”[所有領域])和(“流行病學”[副標題]或“流行病學”[所有領域]或“流行病學”[MeSH])和(“人類”[所有領域]或“人類”[MeSH])和(“2009/01/01”[PDAT]:“2013/12/31”[PDAT])不是“綜述”[ptyp]不是“薈萃分析”[ptyp]不是“體外”[所有領域]。采用與撥款相同的納入標準,同時不包括元分析和評論,確定了284篇出版物進行進一步分析。從這些資助和出版物中收集和編碼的信息包括:癌症類型/部位、人口統計學、研究設計、微生物組測量(即調查的菌株/病毒或群落結構)、使用的技術和收集的樣本類型。
結果
圖1顯示了nci資助的撥款和已發表的文獻中使用相關微生物組調查的癌症部位。宮頸癌是文獻中研究最多的癌症部位,其次是胃腸道;然而,結直腸癌和肝髒分別是nci資助的研究最多的癌症部位。大多數關於子宮頸癌的出版物評估HPV感染和癌症。同樣,胃腸道癌的出版物也評估了幽門螺杆菌感染。表1顯示了常見的感染因子和相關的癌症部位。鑒於我們已建立的納入標準,本分析中很少有出版物使用真正的微生物組分析,而是專注於識別已知或通常相關的致癌感染因子。nci資助的贈款的趨勢通過評估群落結構或功能的整體變化,證明了癌症流行病學中真正的微生物組分析的轉變。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nci資助的贈款正在使用與當前微生物組分析實踐最新的方法,並顯示了當前的趨勢。
已發表的文獻和nci資助的補助金中用於微生物組分析的樣本類型如圖2所示。在贈款中,糞便樣本和血清樣本是最常收集的生物樣本;然而,腫瘤組織和宮頸樣本是出版物中最常見的生物標本。收集的生物標本類型的趨勢反映了通常研究的具有相關微生物群的癌症部位。
用於微生物組分析的方法和技術的趨勢如圖3所示。在nci資助的贈款中,針對16S測序然後基於PCR的方法進行確認是微生物組分析最常用的方法。相比之下,基於ELISA和PCR的方法是出版物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雖然靶向16S測序是微生物組分析中最常見的分析方法,但大多數使用靶向16S測序的研究通常樣本量小於100例癌症病例。基於我們對資助和出版物的分析標準,我們不得不將這些小規模的研究排除在我們的分析之外。然而,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使用16S rRNA引物進行微生物組分析的靶向測序趨勢在nci資助的贈款中得到了證明。很少有研究人員進行代謝組學分析,以便他們能夠描述癌症發展過程中涉及的途徑。最常用的方法是液相色譜質譜(LCMS),氣相色譜質譜(GCMS)和核磁共振(NMR)。整合16S數據和代謝組學數據的生物信息學工具也正在開發中。
討論
從nci資助贈款的投資組合分析中可以觀察到一些主要主題。這些主題傾向於在疾病的時間過程中描述整體微生物群落結構,並與各種暴露事件有關。同樣,目前正在對癌症流行病學中的微生物組進行研究,以確定癌症風險、進展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評估選擇微生物群或微生物群的相對組成在疾病預防或進展中的作用也是當前的趨勢。
圖1:在癌症流行病學中納入微生物組分析的nci支持的資助或PubMed出版物(按癌症站點分類)總數的百分比。
圖2:癌症流行病學中最常用的微生物組分析生物標本類型。展示了ncis支持的基金或PubMed出版物中使用不同生物標本進行微生物組分析的總數的百分比。*其他包括:眉毛,口腔衝洗/清洗,膽汁,鼻腔粘液和尿液。
這項分析中包括的大多數出版物調查了已知的致癌感染因子,如HPV和宮頸癌,而不是一些人可能認為的傳統微生物組研究。在我們的分析中納入這些研究的原因是符合“微生物群”的定義,包括病毒,傳統上更常與癌症相關。綜上所述,加上至少100例病例的納入標準,在已發表的文獻中,真正的微生物組研究數量有限。這表明了研究中的差距,也可能是將微生物組分析納入已建立的隊列或現有樣本的隊列的起點。還建議積極考慮資助那些提出微生物組分析和研究較少研究的癌症(如胰腺癌和卵巢癌)的新關聯的癌症資助。
從這一分析中,一些挑戰和知識差距已在表1中確定和概述。為了成功地分析微生物組在一段時間內與癌前狀態的關係,需要證據支持各種樣品類型在不同時間和不同溫度下的穩定性,以便為微生物組的所有流行病學研究建立指導方針。這已經在大便樣本[20]中完成,但需要對[21]的各種其他生物樣本類型進行確認。
跨平台和研究中心可靠數據集成方法的標準化是向前發展的關鍵。微生物組研究中已有大量的序列數據;然而,這些數據是使用幾個不同的平台和分析軟件或管道獲得的,每個平台和分析軟件都有固有的偏差,導致數據不準確。因此,確定每種偏差並開發能夠糾正和協調現有數據以進行進一步研究分析的軟件是至關重要的。方法的標準化,以及現有技術可靠性的提高,對於簡化癌症流行病學中微生物組分析的使用至關重要
雖然關於腸道微生物組和結直腸癌的大量工作已經闡明了這些相互作用在促進疾病中的重要性,但對其他癌症和微生物組的類似理解尚未實現。此外,對於大多數癌症來說,宿主和微生物群之間影響和決定癌症進展的確切機製尚不清楚,就像對結直腸癌一樣。同樣,我們沒有關於微生物群與其他致癌性感染因子和/或化學因子相互作用產生的潛在影響,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和由此產生的代謝變化如何改變或決定疾病進展的信息。
關於微生物組可能產生的潛在危害或防止癌變的作用,一個例子是癌症相關的感染因子。據報道,由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和幽門螺杆菌(H. pylori)引起的慢性感染約占所有人類癌症的15%。有趣的是,盡管許多與癌症相關的感染因子,如HPV、eb病毒(EBV)和幽門螺旋杆菌在世界上非常普遍,但大多數感染者不會發展為癌症,而是終身攜帶者。與感染因子相關的惡性腫瘤可能是由於慢性感染引起的潛伏期延長所致。
微生物組是一種對癌症流行病學有希望的資源;然而,為了可靠地利用微生物群的所有潛力,必須在基礎科學研究層麵上進行工作,以更好地了解宿主和微生物群之間發揮作用的疾病促進或保護機製。
表2:為進一步研究確定的挑戰和機遇。
圖3:癌症流行病學中常規用於微生物組分析的方法和技術:該圖代表了nci支持的贈款或PubMed出版物使用不同方法和技術的總數的百分比。*色譜法包括:液相色譜法、氣相色譜法和色譜結合質譜法。**其他包括:吉姆薩染色、組織學檢查和臨床診斷檢查。
目前,在多個時間點從各種潛在的癌症部位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群落的非侵入性樣本是可行的。這種做法可以很容易地納入流行病學研究,這可能會提供關於自然史和疾病進展的信息,識別高危人群,並最終為研究導致癌前狀態的具體機製提供信息。以這種方式研究微生物群還可以為飲食和壓力等變量如何導致癌症風險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進一步研究的機會如表1所示,其中顯示了通常被研究的細菌或病毒及其相關的癌症部位,可以為研究提供一般的起點。每一個癌症位點都有一個相關的微生物組,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采樣,有可能產生與特定癌症自然史相關的信息。作為一個可能的例子,人們可能會觀察到由於感染而導致的社區轉移,最終發展到癌前或癌症,允許在給定人群中進一步進行風險分層。對高危人群微生物群的縱向研究可能會發現更好的進展生物標誌物,這可能有助於實施更有針對性和有效的預防策略。
總之,微生物組分析領域為癌症流行病學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癌症流行病學開始受到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如果解決了表2中列出的挑戰,當微生物組與臨床和分子流行病學相結合時,可能會確定微生物相關癌症疾病進展的替代標記物,並可能有助於更好的癌症診斷、預防、預後和治療結果評估。
確認
我們感謝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DDK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分支的傑西卡·皮爾斯博士審閱了本手稿的早期草稿。
參考文獻
- 人類微生物組項目聯盟(2012年)健康人類微生物組的結構、功能和多樣性。自然486:207-214。[Ref。]
- Dominguez-Bello MG, Costello EK, Contreras M, Magris M, Hidalgo G等(2010)分娩模式決定了新生兒多種身體棲息地初始微生物群的獲取和結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7:11971-11975.[Ref。]
- Jarchum I, Pamer EG(2011)共生菌群對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的調節。Curr Opin免疫23:353- 360.[Ref。]
- Martinez I, Muller CE, Walter J(2013)對人類糞便微生物群的長期時間分析揭示了一個穩定的優勢細菌種核心。PLoS One 8: e69621.[Ref。]
- Claesson MJ, Cusack S, O 'Sullivan O, green - diniz R, de Weerd H,等(2011)老年人腸道菌群的組成、變異和時間穩定性。中國自然科學學報(自然科學版)Ref。]
- Turner ND, Ritchie LE, Bresalier RS, Chapkin RS(2013)微生物組和結直腸腫瘤:生態失調的環境調節劑。Curr Gastroenterol Rep 15: 346。[Ref。]
- Candela M, Guidotti M, Fabbri A, Brigidi P, Franceschi C,等。(2011)人腸道微生物群:與宿主的交叉對話及其在結直腸癌中的潛在作用。暴擊Rev微生物37:1-14。[Ref。]
- Arthur JC, Jobin C(2013)炎症、微生物群和結直腸癌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腸道微生物4:253-258。[Ref。]
- Weir TL, Manter DK, Sheflin AM, Barnett BA, Heuberger AL,等(2013)結直腸癌患者與健康成人糞便微生物組和代謝組的差異。PLoS One 8: e70803.[Ref。]
- 歐J, Carbonero F, Zoetendal EG, DeLany JP,王敏,等。(2013)飲食、微生物區係和微生物代謝產物與非洲裔美國人結腸癌風險的關係。中華臨床雜誌臨床雜誌98:111-120。Ref。]
- Ou J, DeLany JP, Zhang M, Sharma S, O 'Keefe SJ(2012)結腸癌高危人群低結腸短鏈脂肪酸與高膽汁酸的關係。癌症雜誌64:34-40。Ref。]
- 吳楠,楊霞,張蓉,李娟,肖霞,等。(2013)結直腸癌患者糞便菌群失調特征。Microb Ecol 66: 462- 470.[Ref。]
- 陳紅梅,於燕,王金林,林玉文,孔霞,等。(2013)晚期結直腸腺瘤患者膳食纖維攝入減少與腸道菌群結構改變。中國醫學雜誌臨床雜誌97:1044-1052。Ref。]
- 劉穎,劉誌軍,劉誌軍,等。(2013)胃腸道菌群組成在前列腺癌發病中的作用。癌症感染因子8:42 .[Ref。]
- Michaud DS, Izard J(2014)微生物區係,口腔微生物組與胰腺癌。癌症雜誌20:203-206。Ref。]
- Zambirinis CP, Pushalkar S, Saxena D, Miller G(2014)胰腺癌、炎症和微生物組。癌症雜誌20:195-202。Ref。]
- Farrell JJ,張玲,周浩,Chia D, Elashoff D,等。(2012)口腔微生物群變化與胰腺癌等胰腺疾病相關。腸子61:582-588。[Ref。]
- Schmidt BL, Kuczynski J, Bhattacharya A, Huey B, Corby PM,等(2014)口腔癌相關口腔微生物群豐度變化。PLoS One 9: e98741.[Ref。]
- 楊曉明,張曉明,張曉明,等。(2014)唾液支原體在口腔癌發病中的作用。PLoS One 9: e92297.[Ref。]
- Carroll IM, Ringel- kulka T, Siddle JP, Klaenhammer TR, Ringel Y(2012)使用高通量測序對糞便微生物群進行表征,揭示了在儲存期間存在穩定的微生物群落。PLoS One 7: e46953.[Ref。]
- Aagaard K, Petrosino J, Keitel W, Watson M, Katancik J,等(2013)人類微生物組項目對人類微生物組的綜合采樣策略及其重要性。法斯伯j 27: 1012-1022.[Ref。]
- 李麗娟,李麗娟,李麗娟,李麗娟,等(2013)病毒在乳腺癌發病過程中的作用。癌症感染因子8:32 .[Ref。]
- Muñoz N, Bosch FX, De Sanjosé S, Herrero R, Castellsagué X,等。(2003)與宮頸癌相關的人乳頭瘤病毒類型的流行病學分類。英國醫學雜誌348:518-527.[Ref。]
- Steenbergen RDM, Snijders PJF, Heideman DAM, Meijer CJLM (2014) hpv誘導的宮頸癌前病變(epi)基因改變的臨床意義。自然評論癌症14:395-405。[Ref。]
- 陳曉明,陳曉明,陳曉明,等。(2000)沙眼衣原體感染與宮頸癌的相關性研究。中華癌症雜誌85:35-39。Ref。]
- 王曉燕,王曉燕,王曉燕,等(2001)宮頸鱗狀細胞癌患者沙眼衣原體血清型的變化及其與宮頸鱗狀細胞癌的關係。Jama 285: 47-51。[Ref。]
- 李文傑,李誌強,李誌強,等。(2002)沙眼衣原體感染與宮頸癌的前瞻性研究。國際腫瘤學雜誌(英文版):371-374.[Ref。]
- Safaeian M, Quint K, Schiffman M, Rodriguez AC, Wacholder S等(2010)人群隊列中沙眼衣原體與流行和偶發宮頸惡性腫瘤前病變的風險。中華腫瘤學雜誌32 (2):344 - 344 .[Ref。]
- Smith JS, Bosetti C, Muñoz N, Herrero R, Bosch FX,等(2004)沙眼衣原體和侵襲性宮頸癌:IARC多中心病例對照研究的彙總分析。中華癌症雜誌11:431-439。Ref。]
- 曹珊,甘穎,董霞,盧智(2014)單純皰疹病毒2型與宮頸癌風險: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Arch Gynecol Obstet 290: 1059-1066.[Ref。]
- Uemura N,岡本S, Yamamoto S, Matsumura N, Yamaguchi S,等(2001)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癌的發生發展。英國醫學雜誌345:784-789.[Ref。]
- Polk DB, Peek RM, Jr(2010)幽門螺杆菌:胃癌及其他。Nat Rev Cancer 10: 403-414。[Ref。]
- 馬建林,張磊,Brown LM,李建勇,沈玲,等。(2012)幽門螺杆菌、大蒜、維生素治療胃癌15年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影響。中華腫瘤學雜誌4:488-492。Ref。]
- 布勞納KM,莫羅CD,史密斯PD(2014)胃微生物組與胃癌。癌症雜誌20:211-216。Ref。]
- 黃誌剛,黃誌剛(1996)愛潑斯坦-巴爾病毒與胃癌的關係。癌症生物學研討會7:175-182.[Ref。]
- Iizasa H, Nanbo A, Nishikawa J, Jinushi M, Yoshiyama H (2012) eb病毒相關性胃癌。病毒4:3420-3439.[Ref。]
- Ellmerich S, Schöller M, Duranton B, Gossé F, Galluser M,等。(2000)牛鏈球菌對腸道致癌的促進作用。癌變21:753-756。[Ref。]
- Abdulamir AS, Hafidh RR, Bakar FA(2011)牛鏈球菌/溶膽鏈球菌與結直腸腫瘤的關係:其病原學作用的性質和潛在機製。臨床腫瘤學雜誌30:11。Ref。]
- Boleij A, van Gelder MM, Swinkels DW, Tjalsma H(2011)結直腸癌患者感染解腸鏈球菌的臨床意義:係統回顧和薈萃分析。臨床感染雜誌53:870-878。Ref。]
- 黃偉坤,常建文,陳建軍,等。(2012)化膿性肝膿腫合並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結腸直腸癌發病率高於無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一項11年隨訪研究。結直腸疾病14:e794-e801.[Ref。]
- 李亞敏,李世永,蔣海華,馮曉平,劉文濤(2001)結直腸癌中18型人乳頭瘤病毒。中華微生物學雜誌34:87-91。Ref。]
- 李誌強,李誌強,李誌強,等。(2005)結直腸癌患者結腸乳頭瘤病毒感染的臨床意義。臨床癌症研究報告11:2862-2867.[Ref。]
- 陳天華,黃春春,葉海濤,常勝勝,等。(2012)人乳頭瘤病毒16e6癌蛋白與結直腸癌p53失活的關係。世界胃腸醇18:4051-4058.[Ref。]
- 拉吉L, Randolph AE, Chauhan DP, Marra G, Major EO,等。(1999)JC病毒DNA存在於人類結腸粘膜和結直腸癌中。中國自然科學學報(自然科學版)96:7484-7489.[Ref。]
- Newcomb PA, Bush AC, Stoner GL, Lampe JW, Potter JD,等(2004)沒有證據表明JC病毒與結腸腫瘤有關。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前13:662-666。[Ref。]
- Butcher LD, Garcia M, Arnold M, Ueno H, Goel A,等。(2014)結直腸瘤變與非結直腸瘤變患者對JC病毒T抗原的免疫應答。腸道微生物5:468-475。[Ref。]
- 李誌剛,李誌剛,李誌剛,等(2005)JC病毒與結直腸癌的相關性研究。Curr Opin胃腸醇21:85-89。[Ref。]
- Militello V, Trevisan M, Squarzon L, Biasolo MA, Rugge M,等(2009)結直腸腫瘤中多瘤病毒、皰疹病毒和乳頭瘤病毒序列的存在及其與癌症的相關性研究。中華癌症雜誌(英文版)24:553 - 553。Ref。]
- 趙毅(2010)結直腸癌的感染原因。感染疾病診所北上午24:1019-1039。[Ref。]
- Namiki K, Goodison S, Porvasnik S, Allan RW, Iczkowski KA,等(2009)持續暴露支原體誘導人前列腺細胞惡性轉化。PLoS One 4: e6872.[Ref。]
- 張誌強,張誌強,張誌強,等。(201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hyorhinis p37抗體的檢測。BMC cancer 11: 233。[Ref。]
- 張麗娟,張誌剛,張誌剛,等(2011)人支原體感染與前列腺癌的相關性研究。癌靶2:289-297.[Ref。]
- 李誌強,李誌強,李誌強,等。(2003)人巨細胞病毒在前列腺上皮內瘤變和前列腺癌中的流行。《中國泌尿外科雜誌》17:998-1002.[Ref。]
- Sutcliffe S, Till C, Gaydos CA, Jenkins FJ, Goodman PJ,等(2012)前列腺癌預防試驗中巨細胞病毒血清狀態與前列腺癌風險的前瞻性研究。癌症病因控製23:1511-1518.[Ref。]
- Laurila AL, Anttila T, Läärä E, Bloigu A, Virtamo J,等。(1997)肺炎衣原體感染與肺癌相關性的血清學證據。國際癌症雜誌74:31-34.[Ref。]
- Littman AJ, Jackson LA, Vaughan TL(2005)肺炎衣原體與肺癌:流行病學證據。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前14:773-778。[Ref。]
- 陳誌強,陳誌強,陳誌強,等。(2010)肺炎衣原體感染與肺癌發病風險的關係。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前19:1498-1505.[Ref。]
- 詹萍,索麗娟,錢倩,沈小凱,邱麗霞等。(2011)肺炎衣原體感染與肺癌風險的meta分析。歐洲巨蟹座雜誌47:742-747.[Ref。]
- 李誌強,李誌強,李誌強,等(1992)人乳頭瘤病毒在原發性肺腫瘤中的表達。巨蟹座69:693-697[Ref。]
- Klein F, Amin Kotb WF, Petersen I(2009)人乳頭狀瘤病毒在肺癌中的發病率。肺癌,65:13-18。Ref。]
- 張曉明,張曉明,張曉明,等。(2012)人乳頭瘤病毒在肺癌和非腫瘤肺組織中的檢測。BMC cancer 12: 512。[Ref。]
- Syrjänen KJ (2002) HPV感染與肺癌。中華臨床病理學雜誌55:885-891。Ref。]
- 齊藤一,宮村T,小林A,原田H,片山T,等(199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肝細胞癌的發生發展相關。美國自然科學研究院87:6547-6549.[Ref。]
- 陳長傑,楊海海,蘇娟,任曉玲,尤少林,等。(2006)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生物學梯度對肝細胞癌發病風險的影響。Jama 295: 65-73。[Ref。]
- Perz JF, Armstrong GL, Farrington LA, Hutin YJF, Bell BP(2006)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對全球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的貢獻。中國肝病雜誌45:529-538.[Ref。]
- Arzumanyan A, Reis HMGPV, Feitelson MA (2013) HBV和hcv相關肝細胞癌的發病機製。自然評論癌症13:123-135。Ref。]
- Lepiller Q, Tripathy MK, Di Martino V, Kantelip B, Herbein G(2011)肝細胞癌患者HCMV血清陽性率升高。病毒J 8:485.[Ref。]
-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等。(1994)幽門螺杆菌感染與胃淋巴瘤的關係。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30:1267-1271.[Ref。]
- 崔玉傑,Kim N, Paik JH, Kim JM, Lee SH,等。(2013)幽門螺杆菌陽性和陰性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特點及其對臨床結局的影響。幽門螺杆菌18:197-205。[Ref。]
- Pereira MI, Medeiros JA(2014)幽門螺杆菌在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中的作用。世界胃腸醇雜誌20:684-698.[Ref。]
- Zullo A, Hassan C, Ridola L, Repici A, Manta R,等(2014)胃MALT淋巴瘤:新舊見解。安胃腸醇27:27-33.[Ref。]
- 李誌剛,李誌剛,李誌剛,等(2000)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醫學實習生39:112-117。[Ref。]
- enels EA, Cho ER, Jee SH(2010)韓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非霍奇金淋巴瘤風險:一項隊列研究。《柳葉刀》11:827-834.[Ref。]
- Dal Maso L, Franceschi S(2006)丙型肝炎病毒與淋巴瘤和其他淋巴樣腫瘤的風險:流行病學研究的薈萃分析。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前15期:2078-2085。[Ref。]
- 張豔,彭娟,唐豔,何娟,彭娟,等。(2010)eb病毒感染在不同類型和部位淋巴瘤中的流行情況。中華流行病學雜誌,30(3):326 - 326。Ref。]
- 周文輝,周文輝,王誌強,等(1998)幽門螺杆菌cagA+株感染與食管賁門腺癌發病風險的關係。Cancer Res 58: 588-590.[Ref。]
- 吳海燕,李誌強,李誌強,等。(2003)幽門螺杆菌CagA+菌株在胃癌和食管腺癌發病中的作用。中華癌症雜誌(1):1 -8。Ref。]
- Cook MB, Dawsey SM, Diaw L, Blaser MJ, Perez-Perez GI等(2010)在α -生育酚,β -胡蘿卜素癌症預防研究中,血清促肽原和幽門螺杆菌與食管鱗狀細胞癌風險的關係。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前19期:1966-1975。[Ref。]
- Thrift AP, Pandeya N, Smith KJ, Green AC, Hayward NK,等(2012)幽門螺杆菌感染與Barrett食管風險:一項基於人群的病例對照研究。中華癌症雜誌(癌症雜誌)30:247 -2416.[Ref。]
- Peek Jr RM, Blaser MJ(2002)幽門螺杆菌與胃腸道腺癌。癌症2:28-37。[Ref。]
- De Villiersi EM, Gunst K, Stein H, Scherübl H(2004)頭頸癌患者的食管鱗狀細胞癌:人乳頭瘤病毒DNA序列的患病率。中華腫瘤學雜誌(英文版)10:344 - 344。Ref。]
- 李彥傑,李誌強,李誌強,等。(2013)人乳頭瘤病毒在食管鱗狀細胞癌中的作用。亞太臨床腫瘤學雜誌9:12 -28。[Ref。]
- 郭藤,李春平,田田,田妮,大月木等。(2011)亞洲485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病例分析。《醫學病毒學雜誌》30:1383-1390.[Ref。]
- Syrjänen K(2010)人乳頭瘤病毒(HPV)參與食管癌的發生。國際癌症研究與預防雜誌3:205-242。
- 李曉明,李誌強,李誌強,等。(2012)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乳頭狀瘤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eb病毒的研究進展。抗癌決議32:571-580。[Ref。]
- 王德華,王德華,王德華,等。(2004)口腔脫落細胞中人乳頭瘤病毒感染與頭頸癌發病風險的關係。中華腫瘤學雜誌32 (4):449-455.[Ref。]
-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2007)頭頸癌的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分析——以人乳頭瘤病毒為例。J Dent Res 86: 104-114。Ref。]
- Chaturvedi AK, Engels EA, Pfeiffer RM, Hernandez BY, Xiao W,等。(2011)美國人乳頭瘤病毒與口咽癌發病率上升。中華臨床雜誌29:4294-4301.[Ref。]
- 胡福林,餘玉春(2013)人乳頭瘤病毒(HPV)在口咽癌中的作用研究進展。複旦大學醫學雜誌40:482-485。
- 胡福林,餘玉春(2013)人乳頭瘤病毒(HPV)在口咽癌中的作用研究進展。複旦大學醫學雜誌40:482-485.[Ref。]
- Dayyani F, Etzel CJ, Liu M, Ho CH, Lippman SM,等(2010)人乳頭瘤病毒(HPV)對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癌症風險和總生存期影響的meta分析。頭頸腫瘤2:15。[Ref。]
- Syrjänen S(2005)頭頸癌中的人乳頭瘤病毒(HPV)。J臨床病毒32:S59-S66.[Ref。]
- 陳克勤,顧玉玲,吳峰,吳普生,Seto wwh,等。(2003)EBV特異性抗體和dna檢測在鼻咽癌血清學診斷中的應用。中華癌症雜誌(英文版)第5期:344 - 344。Ref。]
- 王文文,陳海海,楊建軍,蔣瑞生,等。(2010)血漿EBV DNA清除率在鼻咽癌轉移/複發中的應用。臨床腫瘤學雜誌第16期:1016-1024。Ref。]
- 高登伯格D, Golz A, Netzer A, Rosenblatt E, Rachmiel A,等(2001)Epstein-Barr病毒與頭頸部癌症。美國耳鼻咽喉雜誌22:197-205.[Ref。]
- Bouwes Bavinck JN, Neale RE, Abeni D, Euvrard S, Green AC,等(2010)β apapillomavirus感染與皮膚鱗狀細胞癌相關性的多中心研究。Cancer Res 70: 9777-9786.[Ref。]
-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2004)人皰疹病毒8潛伏核抗原1的免疫組化檢測在卡波西肉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Mod Pathol 17: 456-460。[Ref。]
- 楊曉燕,王曉燕,王曉燕,等。(2005)卡波濟肉瘤發展過程中HHV-8/KSHV的免疫組化和聚合酶鏈反應。中華皮膚病理雜誌32:21-27。Ref。]
- Kassem A, Technau K, Kurz AK, Pantulu D, Löning M,等。(2009)免疫抑製患者非黑素瘤性皮膚癌中默克爾細胞多瘤病毒序列的檢測。中華癌症雜誌25:356-361。Ref。]
- rolison DE, Giuliano AR, Messina JL, Fenske NA, Cherpelis BS,等(2012)默克爾細胞多瘤病毒感染與皮膚鱗狀細胞癌的病例對照研究。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21:74-81。[Ref。]
- Gjoerup O, Chang Y(2010)人類多瘤病毒與癌症的最新進展。Adv Cancer Res 106: 1-51.[Ref。]
- Brauner A, Brandt L, Frisan T, Thelestam M, Ekbom A(2010)彎曲杆菌感染後是否存在癌症發展風險?[Scand J Gastroenterol 45: 893-897]Ref。]
- .費oriti D, Pietropaolo V, Dal Forno S, Laurenti C, Chiarini F,等(2003)尿路上皮性膀胱癌與病毒感染:人多瘤病毒和乳頭瘤病毒的不同相關性。中華免疫雜誌16:283-288.[Ref。]
- Robles C, Viscidi R, Malats N, Silverman DT, Tardon A,等(2013)膀胱癌與BK、JC和默克爾細胞多瘤病毒的血清反應性:西班牙膀胱癌研究。中華腫瘤學雜誌(英文版)1:597-603.[Ref。]
- 張誌剛,張誌剛,張誌剛,等。(2013)人皰疹病毒、乳頭狀瘤病毒和多瘤病毒家族與膀胱癌的關係。腫瘤生物學34:71-79.[Ref。]
下載臨時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