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研究與治療雜誌

全文

研究文章
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早期癡呆患者的療效——一項單盲隨機對照試驗

娜塔莉·容容黎1 *騎自行車的莫慶文1文宏兆2

1 香港青山醫院職業治療科
2 香港理工大學康複學係,香港

*通訊作者:香港青山醫院職業治療科容容麗,電子郵件:lyy542@ha.org.hk


摘要

背景與目標:隨著技術的進步,專門針對輕度癡呆症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已經發展起來,它對認知和情感狀態以及功能表現也有積極的影響。我們研究的目的是驗證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當地社區早期癡呆症患者中的有效性。

研究設計與方法:招募60名受試者,隨機分為幹預組(n=30)和等待對照組(n=30)。幹預組接受6周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等待組在此期間接受常規幹預。兩組的認知功能、功能表現、自尊和生活質量的結果測量由一名評估員在訓練前(A0)、訓練後(A1)和幹預後6周(A2)盲化受試者隨機化進行。

結果:篩選60例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幹預組和候補對照組各30例。ADAS-cog評分(F=16.51, p<0.001)和CDAD評分(F=4.37, p=0.015)與等候組對照組相比,組x時間交互效應有統計學意義。對比測試顯示,時間A0與時間A1的ADAS-cog評分有顯著差異,而時間A1與時間A2之間無顯著差異。與等待組相比,幹預組的CDAD評分在三個時間段內沒有顯著變化。

討論與啟示:研究結果表明,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改善認知功能以及延緩早期癡呆症患者的功能障礙方麵是有效的。這一令人鼓舞的結果無疑促進了當地社區癡呆症患者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發展。

關鍵字

認知;老年癡呆症;幹預;康複;技術


背景及目標

癡呆症是一個全球性的醫療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的數據,2015年全球癡呆症患者人數估計為4747萬人,2030年達到7563萬人,2050年達到13546萬人。這種驚人的擴張也發生在香港的老齡化社會[2]。在60歲或以上的本地居民中,社區居住癡呆症的患病率為7.2%[3],預計到2039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332.7萬人[4]。

癡呆症本身不僅僅是一種診斷或疾病。它涉及進行性認知衰退,包括記憶和其他高級認知功能,如方向、語言、視覺空間能力和執行功能。它也會導致日常生活中基本和工具活動的逐漸功能障礙[6,7]。關於疾病的進行性,認知障礙在整個疾病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Hulette CM和同事[8]認為,注意力、記憶和執行功能的缺陷在早期癡呆症患者中很常見。首先,早期阿爾茨海默病中出現的注意力受損,特別是分散和選擇性注意被認為是其他認知和功能領域表現下降的一個促成因素[9,10]。其次,記憶困難是癡呆症最突出的特征,它是隨著情景記憶的早期損害而發展的,然後是語義記憶的損害。第三,Baudic S及其同事[12]的工作支持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階段存在執行功能障礙,並且這種損害先於持續注意力、語言和構造能力的障礙。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癡呆症挑戰,越來越多的研究旨在減緩認知能力下降和疾病進展。與藥物治療相比,非藥物治療可能成本更低,成本效益更高,且相對沒有不良反應[13-16]。與抗癡呆藥物[17]聯合治療也可提高治療效果。一種潛在的非藥物幹預措施是認知訓練。認知訓練通常包括一組標準任務的指導練習,這些任務旨在反映特定的認知功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專門針對輕度癡呆症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已經發展起來,其對認知和情感狀態以及功能表現的積極影響也已被記錄[18-23]。此外,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顯示了其優於傳統訓練的優勢,因為它們允許難度分級,並包含交互式方法[24,25]。盡管有令人鼓舞的發現,但由於有限的有力研究和所采取的培訓活動的多樣性,其在當地社區的應用和有效性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我們研究的研究問題是評估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當地社區早期癡呆症患者的療效。

研究設計與方法

參與者

本研究的參與者從某地區精神衛生中心的記憶診所和老年精神科門診部進行有目的抽樣,納入標準如下:i)年齡在65歲或以上;beplay最新下载ii)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 IV標準》被臨床診斷為癡呆症;iii)早期癡呆,即在臨床癡呆評定量表中被評為1級;Iv)有清楚了解參與者病情的護理人員;5)能用廣東話交流。相反,如果參與者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嚴重的視覺或聽力障礙,或可能影響參與的重大身體疾病,如帕金森病[26],則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程序

獲得參與者及其護理人員的書麵同意。然後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幹預組和等待列表對照組。兩組在幹預前(A0)、幹預後立即(A1)和幹預後6周(A2),除主觀訓練效果問卷外,所有結局測量均由獨立的盲法評估員進行。

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項目包括12次單獨訓練(每次40分鍾),每個參與者每周進行兩次,持續六周。等待名單對照組的參與者在A2重新評估後接受相同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計劃。培訓方案主要從專門為老年人設計的計算機軟件中選擇,涉及以下培訓領域:陳述性記憶、選擇性和持續性注意、執行功能、財務管理、分類、語言流暢性、數字跨度。

結果測量

認知功能:全認知功能采用中國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認知亞量表(ADAS-cog)[27]進行測量。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是一個21項量表,旨在評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和非認知障礙的嚴重程度。認知量表由11個項目組成,評估記憶、語言能力、練習和注意力。其總分為0 ~ 75分,得分越高,損傷越嚴重。

功能性能:采用中文版癡呆殘疾評估量表(CDAD)[28]評估受試者的功能表現。它是專門為癡呆症患者設計的功能評估代理報告。經本地驗證的中文版包括47個項目,涵蓋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動和工具活動。它表現出良好的心理測量特性,並已用於臨床試驗以及對癡呆症患者的研究。原始分數用百分比表示。百分比越高表示功能性能越好。

自尊:羅森伯格自尊量表是一種包含10個項目的全球自尊量表。量表的範圍從0到30,得分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編製了中國羅森伯格自尊量表[29]的信度和效度,信度可接受。

生活質量:阿爾茨海默病的生活質量(QOL-AD):患者和護理人員報告是一種簡單的衡量方法,用於從患者和護理人員那裏獲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評級。它包括13個項目,評估個人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對財務狀況的擔憂、身體狀況、情緒和整體生活質量。該指數分為4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中文譯本經[30]驗證,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特性。

主觀訓練效果:一份自我開發的問卷,範圍從(-3)“完全不”到(+3)“非常多”,用於收集參與者和護理人員的主觀訓練效果。在本次評價中,中立意見被視為有效態度。開放式部分也包括收集與他們的評級相關的評論、理由或建議。

結果

篩選60例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幹預組和候補對照組各30例。兩組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基線認知功能(ADAS-cog)和功能狀態(CDAD)相似(表1)。

幹預組
(n = 30)
等待者-對照組(n=30)
的意思是 SD 的意思是 SD p值
年齡(年) 77.8 - 6.7 78.3 - 6.4 0.8
性別
男性 - 50% - 43.3%
- 50% - 56.7%
婚姻狀況
- 0.3% - 0.4%
結婚了 - 0.27% - 0.13%
喪偶的 - 0.4% - 0.47%
離婚了 - 0.03% - 0%
教育(年) 5.1 - 4.0 4.4 - 3.8 0.5
患者的 20.4 - 10.0 25.5 - 11.0 0.64
CDAD 77.9 - 16.3 71.1 - 13.8 0.1

表1:幹預組和候補對照組的人口統計學數據和基線比較。

采用雙向重複測量方差分析(ANOVA)檢驗6周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計劃的效果。ADAS-cog (F=16.51, p <0.001)和CDAD評分(F=4.37, p=0.015)與等候組對照組相比,組x時間交互效應有統計學意義(表2)。但在生活質量和自尊的結局指標上沒有發現顯著影響。對於ADAS-cog和CDAD的統計學顯著影響,使用先驗Bonferroni校正進行事後檢驗(校正p=0.017)。對比檢驗顯示,時間A0時的ADAS-cog評分與時間A1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時間A1時與時間A2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7)(圖1)。幹預組的CDAD評分在三個時間段內與等待名單對照組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圖2)。

圖1:ADAS-cog在基線(A0)、治療後(A1)和6周隨訪(A2)時的平均評分。

圖2:CDAD在基線(A0)、治療後(A1)和6周隨訪(A2)時的平均得分。

結果測量 時間A0 時間A1 時間A2 p
ADAS-cog
幹預組 20.4 (10.0) 15.6 (8.0) 14.0 (7.0) < 0.001
等待控製集團 25.5 (11.0) 24.7 (10.0) 25.9 (9.3)
CDAD
幹預組 77.9 (15.5) 79.4 (16.7) 78.0 (15.6) 0.015
等待控製集團 71.1 (13.8) 68.4 (16.2) 66.0 (16.2)
QoL-AD(專利報告)
幹預組 34.4 (5.2) 33.7 (5.3) 33.9 (5.8) 0.86
等待控製集團 32.9 (3.5) 32.3 (3.8) 32.0 (4.3)
QoL-AD(照顧者報告)
幹預組 34.1 (4.2) 34.1 (5.0) 34.0 (5.0) 0.57
等待控製集團 32.5 (3.8) 33.4 (3.8) 33.4 (4.0)
交易所
幹預組 27.8 (3.5) 37.4 (3.3) 27.4 (3.9) 0.95
等待控製集團 26.0 (3.4) 25.8 (3.5) 25.8 (3.3)

表2:每組x時間的相互作用效應。

討論及啟示

對早期癡呆症患者進行的為期6周的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兩項結果指標上顯示出令人鼓舞的結果。首先,早期癡呆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在6周的訓練後顯著改善,並在6周的隨訪期間持續改善。而等候名單對照組的認知功能基本沒有變化。該研究結果與以往文獻一致,支持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早期癡呆患者的療效[18,19,23]。與Lee GYY等人的一項本地研究[31]相比,癡呆症患者認知能力的積極影響也是一致的,我們的研究甚至表明6周的持續改善效果。此外,一項回顧癡呆症認知訓練的元分析得出結論,恢複性認知訓練策略,如間隔檢索和消失線索,比代償策略[32]更有效。雖然這兩種訓練方法在認知訓練的臨床應用中都提供了證據,但涉及一般刺激技術的恢複性策略比涉及學習新記憶技術和設備的代償性策略對認知功能惡化的患者更實用和有益。第二,接受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參與者的功能表現相對可持續,而等待列表對照組的功能表現則有所下降。雖然不能保證功能的改善,特別是在癡呆症等進行性疾病中,但結果仍然表明,接受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參與者的下降速度較慢。換句話說,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可以有效地延緩早期癡呆症患者的功能障礙。 In fact, few studies used performance-based outcome measures and their results were disparate. The potential explanation is the limitation in generalization effects of cognitive training to observable benefits in everyday activities [32,14].

在生活質量和自尊方麵,接受認知訓練的參與者沒有顯著改善。生活質量和自尊是來自日常表現實際改善的主觀感受。不足為奇的是,將認知功能的提高推廣到日常活動的局限性限製了參與者的生活質量和自尊。

認知訓練在改善或延遲早期癡呆患者認知和功能結果方麵的積極發現已經在各種文獻中報道。在以往的類似研究中,本研究甚至是第一個在當地社區進行的全單盲RCT研究。研究人員認為,是認知活動防止了智力下降。認知訓練為癡呆症患者提供了增強認知活動或認知儲備的機會。通過最大限度地利用認知儲備,降低了認知退化的風險和速度。隨著技術的進步,與傳統的認知訓練相比,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允許以更具互動性、用戶友好性和標準化的方法進行分級程序。

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癡呆症的類型在參與者中並不普遍。雖然他們都被診斷為癡呆症,但不同類型的癡呆症在發展過程中有所不同。據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惡化較為穩定,而血管性癡呆更容易受到血管係統突然變化的影響。其次,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最佳持續時間和強度尚不清楚。由於現有RCT研究采用了多樣化的培訓方法和方法,因此無法從這些研究中得出結論。第三,可持續問題不能全麵解決。根據Stizer和他的同事[31],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在認知訓練後的改善可以維持四個半月。對於目前的研究,認知功能的改善可以持續到6周的隨訪期,但仍不確定是否進一步的可持續性以及其優於傳統認知訓練的好處。

有證據表明,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可有效改善早期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其功能衰退[33]。這一令人鼓舞的結果無疑促進了當地社區癡呆症患者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的發展。在更大的人口、多中心合作、更長的隨訪期、通用診斷組的進一步研究中,優化了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在標準化項目中的使用。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癡呆症的流行病學和影響現狀和未來趨勢。[Ref。
  2. 政府統計處(2010)2010-2039年香港人口預測。香港。[Ref。
  3. 林立昌,譚長泉,呂文文,陳偉昌,陳世生等。(2008)香港社區居住的華人長者中極輕度及輕度癡呆的患病率。《老年精神病學》20:35 -148。[Ref。
  4. 餘瑞,周ph, McGhee SM,張WL,陳kc等。(2012)香港老年癡呆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趨勢:預測、疾病負擔和對長期護理的影響。老年癡呆症雜誌2012:406852。[Ref。
  5. Zec RF(1993)阿爾茨海默病的神經心理功能。在:公園RW, Zec RF,威爾遜RS(編)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症的神經心理學。牛津大學出版社,紐約,美國3-80。[Ref。
  6. Sauvaget C, Yamada M, Fujiwara S, Sasaki H, Mimori Y(2002)癡呆症作為功能障礙的預測因子:一項為期四年的隨訪研究。老年病學48:226-233。[Ref。
  7. 林俊華,劉誌強(2006)台灣南部地區阿爾茨海默病與血管性癡呆患者的功能表現。中華醫學雜誌22:437-446。[Ref。
  8. Hulette CM, Welsh-Bohmer KA, Murray MG, Saunders AM, Mash DC,等(1998)“正常”衰老中的神經病理和神經心理變化:認知正常個體臨床前阿爾茨海默病的證據。神經病理學雜誌(神經病理學)57:1168- 1174。[Ref。
  9. Perry RJ, Watson P, Hodges JR(2000)早期(輕度和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注意功能障礙的性質和分期:與情景和語義記憶障礙的關係。神經心理學38:252-271。[Ref。
  10. Rizzo M, Anderson SW, Dawson J, Myers R, Ball K(2000)阿爾茨海默病的視覺注意障礙。神經病學54:1954- 1959。[Ref。
  11. 陳誌強,陳誌強,陳誌強(2002)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障礙的評估與鑒別診斷。生物科學7:e155-e184。[Ref。
  12. 陳誌明,陳誌明,陳誌明,等。(2006)老年癡呆症早期執行功能障礙與情景記憶的關係。Arch臨床神經精神21:15-21。[Ref。
  13. Buschert V, Bokde AL, Hampel H(2010)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幹預。Nat Rev Neurol 6:508 -517。[Ref。
  14. 克萊爾·L,伍茲B, Moniz Cook ED, Orrell M, Spector A(2003)早期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認知康複和認知訓練。Cochrane數據庫係統版本4。[Ref。
  15. Knapp M, Thorgrimsen L, Patel A, Spector A, Hallam A, et al.(2006)癡呆患者認知刺激療法的成本效益分析。中華精神病學雜誌188:544 - 544。[Ref。
  16. Spector A, Thorgrimsen L, Woods RT, Royan L, Davies S,等(2003)基於證據的認知刺激療法對癡呆症患者的療效: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華精神病學雜誌183:248-254。[Ref。
  17. botino MC, Carvalho IA, Alvarez AM, Avila R, Zukauskas PR,等(2005)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康複聯合藥物治療的初步研究。臨床康複19:861-869。[Ref。
  18. Cipriani G, Bianchetti A, Trabucchi M(2006)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基於計算機的認知康複計劃與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比較結果。老年醫學雜誌43:327-335。[Ref。
  19. Galante E, Venturini G, Fiaccadori C(2007)基於計算機的癡呆症認知幹預:隨機臨床試驗的初步結果。G Ital medical laveron 29: B26-B32。[Ref。
  20. 霍曼M, Hock C, Muller-Spahn F(1996)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基於計算機的認知訓練。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777:249-254。[Ref。
  21. Klimova B, Maresova P(2017)針對輕度認知障礙和/或癡呆症老年人的基於計算機的培訓計劃。神經科學11:262。[Ref。
  22. Schreiber M(2010)交互式計算機訓練在癡呆症康複中的潛力:初步研究。神經精神康複雜誌9:155 -167。[Ref。
  23. Talassi E, Guerreschi M, Feriani M, Fedi V, Bianchetti A,等(2007)輕度癡呆(MD)和輕度認知障礙(MCI)患者認知康複的有效性:病例對照研究。老年醫學雜誌44:391-399。[Ref。
  24. 斯奇貝克C,羅伯遜IH(1992)記憶和認知障礙管理中的計算機輔助。在:威爾遜BA,莫法特N(編輯)臨床管理的記憶問題。查普曼和霍爾,倫敦。[Ref。
  25. Mowszowski L, Batchelor J, Naismith SL(2010)認知衰退的早期幹預:認知訓練可以作為一種選擇性預防技術嗎?心理老年病學22:537-548。[Ref。
  26. 趙鴻福,李興昌,鍾文士,鄺光雄(1994)粵語版小型精神狀態測驗的信度與效度——初步研究。香港精神病學雜誌4:25-28。[Ref。
  27. 朱麗文,趙建昌,許世林,餘國坤,徐文傑等。(2000)香港華人長者阿爾茨海默病評估量表認知子量表(ADAS-Cog)信度與效度。新加坡安醫學院29:474-485。[Ref。
  28. 莫春林,蕭亞華,陳偉昌,楊明明,潘春平等。(2005)中國老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功能殘疾狀況分析。老年癡呆殘疾評估中文版的驗證研究。老年癡呆認知障礙20:112-119。[Ref。
  29. Shek DTL(1992)中國青少年在自我和重要他人表征和心理健康方麵的“實際-理想”差異。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係“,”[Ref。
  30. 陳愛文,朱麗文,李普文,李文文,餘坤坤(2011)認知功能和抑鬱情緒對香港華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老年醫學雜誌11:69-76。[Ref。
  31. Lee GYY, Yip CCK, Yu ECS, Man DWK(2013)香港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計算機輔助無錯誤學習記憶訓練計劃的評估:一項試點研究。臨床期齡8:623-633。[Ref。
  32. Stizer DI, Twamley EW, Jeste DV(2006)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訓練:文獻薈萃分析。精神病學學報114:75-90。[Ref。
  33. Ferris CP, Prince M, Brayne C, Brodaty H, Fratiglioni L,等(2005)全球癡呆症患病率:德爾菲共識研究。柳葉刀366:2112-2117。[Ref。

下載臨時PDF

PDF

條信息

文章類型:研究文章

引用:Lai NYY, Mok CCM, Siu AMH(2019)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早期癡呆症患者的療效——單盲隨機對照試驗。J老化耳釘1(1):dx.doi.org/10.16966/jast.103

版權:©2019 Lai NYY,等。這是一篇開放獲取的文章,根據創作共用署名許可的條款發布,允許在任何媒介上不受限製地使用、分發和複製,前提是要注明原作者和來源。

出版的曆史:

  • 收到日期:2019年5月9日

  • 接受日期:2019年5月28日

  • 發表日期:2019年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