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

經同行評審的原創研究論文(*:通訊作者)

  1. 胡誌偉*,samfano A. Brooks, Valérian Dormoy, Chia-Wen Hsu, Hsue-Yin Hsu, Lin梁tzung, Thierry Massfelder, W. Kimryn Rathmell, Xia Menghang, Fahd Al-Mulla, Rabeah Al-Temaimi, Amedeo Amedei, Dustin Brown, Kalan R Prudhomme, Annamaria Colacci, Roslida A. Hamid, Chiara Mondello, Jayadev Raju, Elizabeth Ryan, Jordan Woodrick, Ivana Scovassi, Neetu Singh, Monica Vaccari, Rabindra Roy, Stefano Forte, Lorenzo Memeo, Hosni K. Salem, Leroy Lowe, Lasse Jensen, William H. Bisson, Nicole Kleinstreuer。評估環境中化學混合物低劑量暴露的致癌潛力:關注腫瘤血管生成的癌症標誌。致癌作用。在出版社。(接受12/15/14)。
  2. 威廉·h·古德森III1**,勒羅伊·洛伊2**,大衛·o·卡彭特3,邁克爾·吉爾伯特遜4,阿卜杜勒·馬納夫·阿裏5,阿德拉·洛佩斯·德塞萊恩·薩爾薩門迪6,阿邁德奧·拉斯法7,阿曼西奧·卡內羅8,阿馬亞·阿茲奎塔6,阿梅迪奧·阿梅迪奧9,阿米莉亞·K·查爾斯10,安德魯·r·柯林斯11,安德魯·沃德12,安娜·c·薩爾茲伯格13,安娜瑪麗亞·科拉奇14,安-卡琳·奧爾森15,亞瑟·伯格13,巴裏·J·巴克萊16,周彬華P. 17,卡門·布蘭科·阿帕裏西奧18,卡羅琳·巴格勒19,董辰芳17,基婭拉·蒙黛洛20,許嘉文21,克裏斯蒂安·c·諾斯22,Clement Yedjou23, Colleen S. Curran24, Dale W. Laird25, Daniel C. Koch26, Danielle J. Carlin27, Dean W. Felsher28, Debasish Roy29, Dustin Brown30, Edward Ratovitski31, Elizabeth Ryan30, Emanuela Corsini32, Emilio Rojas33, Eun-Yi Moon34, Ezio Laconi35, Fabio Marongiu35, Fahd Al-Mulla36, Ferdinando Chiaradonna37,38, Firouz Darroudi39, Francis L. Martin40, Frederik J. Van Schooten41, Gary S. Goldberg42, Gerard Wagemaker43, Gladys Nangami44, Glenn Rice45, Gloria M. Calaf46,47, Graeme Williams48,Gregory T. Wolf49, Gudrun Koppen50, Gunnar Brunborg15, H. Kim Lyerly51, Harini Krishnan42, Hasiah Ab Hamid52, Hemad Yasaei53, Hideko Sone54, Hiroshi Kondoh55, Hosni K. Salem56, hsuse - yin Hsu57, Hyun Ho Park58, Igor Koturbash59, Isabelle R. Miousse59, Ivana Scovassi20, James E Klaunig60, Jan Vondráček61, Jayadev Raju62, Jesse Roman63, 142, John Pierce Wise Sr.64, Jonathan R Whitfield65, Jordan Woodrick66, Joseph Christopher67, Josiah Ochieng44, Juan Fernando Martinez-Leal68, Judith Weisz69,Julia Kravchenko51,孫軍70,Kalan R Prudhomme71, Kannan Badri Narayanan72, Karine A. Cohen-Solal73, Kim Moorwood12, Laetitia gonzalz74, Laura Soucek65,143, Le jian 75,81, Leandro S. D 'Abronzo76, Liang-Tzung Lin77, Lin Li78, Linda Gulliver79, Lisa J. McCawley80, Lorenzo Memeo82, Louis Vermeulen83, Luc Leyns74,張羅平84,Mahara Valverde33, Mahin Khatami85, Maria Fiammetta Romano86, Marion Chapellier87, Marc A. williams 88, Mark Wade89, Masoud H. Manjili90, Matilde Lleonart91,夏孟行21、Michael J gonzalz92、Michalis V. Karamouzis93、Micheline Kirsch-Volders74、Monica Vaccari14、Nancy B. Kuemmerle94、95、Neetu Singh96、Nichola Cruickshanks97、Nicole Kleinstreuer98、Nik van Larebeke99、Nuzhat Ahmed100、Olugbemiga Ogunkua44、P.K. Krishnakumar101、Pankaj Vadgama102、Paola A. Marignani103、Paramita M. Ghosh76、Patricia Ostrosky-Wegman33、Patricia thomson104、Paul Dent97、Petr Heneberg105、Philippa Darbre106、Po Sing Leung78、Pratima Nangia-Makker107、Qiang (Shawn) Cheng108, R. Brooks robey94,95, Rabeah Al-Temaimi109, Rabindra Roy66, Rafaela andradevieira103, Ranjeet Kumar Sinha110, Rekha Mehta62, Renza Vento111,112, Riccardo Di Fiore111, Richard Ponce-Cusi113, Rita Dornetshuber-Fleiss114,115, Rita Nahta116, Robert C. castellino11,118, Roberta palorini37,38, Roslida Abd Hamid52, Sabine A.S. Langie50, Sakina Eltom44, Samira A. Brooks119, Sandra Ryeom120, Sandra S. Wise64, Sarah N. Bay121, Shelley Harris122,123, Silvana Papagerakis49,Simona Romano86, Sofia Pavanello124, Staffan Eriksson125, Stefano Forte82, Stephanie C. Casey26, Sudjit Luanpitpong126, tae72, Takemi Otsuki127, Tao Chen128, Thierry Massfelder129, Thomas Sanderson130, Tiziana guarnieri131,1400,141, Tove Hultman132, Valérian Dormoy129,133, Valerie Odero-Marah134, Venkata Sabbisetti135, Veronique Maguer-Satta87, W. Kimryn Rathmell119, Wilhelm Engström136, William K. Decker137, William H. Bisson71, Yon Rojanasakul126, Yunus Luqmani138, Zhenbang Chen44,再次給Hu139。評估環境中化學混合物低劑量暴露的致癌潛力:未來的挑戰。致癌作用。 In press (Accepted 1/31/2015).
  3. 胡誌偉*,南希·奧利尼克,邁克爾·R·漢布林。(2014)光動力療法作為癌症和非癌症疾病的新興治療方式。J肛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S1: e001。doi: 10.4172 / 2155 - 9872. - s1 - e001
  4. (2013)克服NK細胞對Icon和癌症抗體免疫治療的損害。免疫治療、疫苗和抗菌素雜誌。2(1):1-8。doi: 10.4236 / jibtva.2013.21001。
  5. (2012)組織因子靶向光動力療法對腫瘤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的雙重靶向。分析與生物分析技術,3(4)e105.do .10.4172/2155-9872.1000e105
  6. 程繼軍,徐潔,周涵,胡誌偉*。(2011)因子vii靶向光動力療法靶向組織因子有效治療人類肺癌。目前的癌症藥物靶點。11(9):1069-1081
  7. 程繼軍,許潔,胡誌偉*。(2011)利用因子七靶向光動力療法在體內外有效治療耐藥乳腺癌。中華腫瘤學雜誌,39(4):344 - 344。
  8. 胡誌偉*,饒本強,陳世民,木進中。(2011)利用因子vii靶向光動力療法治療乳腺癌,通過靶向組織因子選擇性有效地殺死血管生成血管內皮細胞和癌細胞。乳腺癌的臨床研究與治療。21 (3):589- 596
  9. 胡誌偉*,李靜。(2010) Icon (factor VII/human IgG1 Fc)免疫治療舌癌療效的關鍵是自然殺傷細胞。BMC免疫學雜誌,2010,11(1):49
  10. 胡誌偉*,饒本強,陳世民,木進中。(2010)利用因子vii靶向維替泊芬光動力療法在小鼠體內外對腫瘤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進行靶向組織因子治療乳腺癌。BMC癌症雜誌,2010,10:235
  11. Emiliano Cocco, Zhiwei Hu*, Christine E. Richter, Stefania Bellone, Francesca Casagrande, Marta Bellone, Paola Todeschini, Graciela Krikun, Dan-Arin Silasi, Masoud Azodi, Peter E. Schwartz, Thomas J. Rutherford, Sergio Pecorelli, Charles J. Lockwood和Alessandro D. Santin*。(2010) hI-con1,一種用於子宮漿液性乳頭狀癌免疫治療的因子VII-IgGFc嵌合蛋白靶向組織因子。中華腫瘤學雜誌。39 (6):812-9
  12. Graciela Krikun*, Zhiwei Hu*, Kevin Osteen, Kaylon tranbrunner, Frederick Schatz, Hugh S. Taylor, Paolo Toti, Felice Arcuri, William Konigsberg, Alan Garen, Carmen J. Booth和Charles J. Lockwood。(2010)用免疫偶聯物“圖標”靶向組織因子通過破壞異常血管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消退。美國病理學雜誌176(2):1050-1056
  13. 陸芳,胡誌偉*,約翰·辛納德,艾倫·加倫,羅恩·阿德爾曼*。(2009)維替泊芬在脈絡膜新生血管大鼠模型中的靶向光動力治療。中華眼科雜誌,20 (8):389 - 396
  14. Joseph S. Palumbo, Kathryn E. Talmage, Jessica V. Massari, Christine M. La Jeunesse, Matthew J. Flick, Keith W. Kombrinck, Zhiwei Hu, Kelley A. Barney和Jay L. Degen。(2007)腫瘤細胞表達的組織因子和循環凝血因子通過自然殺傷細胞依賴和不依賴的機製共同增加轉移潛力。血。110 (1):133 - 41
  15. 湯加爾普·h·泰澤爾,埃瓦·博德克,凱南Sönmez,桑卡爾·卡利潘,亨利·j·卡普蘭,胡誌偉,艾倫·加倫。(2007)玻璃體腔注射因子VII-IgG1 Fc嵌合抗體靶向組織因子免疫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眼科免疫與炎症。15:3-10。
  16. 唐宇成,Per Borgstrom, Jonathan Maynard,胡誌偉,Alan Garen和Albert Deisseroth。(2007)載體靶向腫瘤血管內皮細胞的血管生成標記物的繪製。癌症基因治療。14:346-353
  17. Puran S. Bora,胡誌偉,Tongalp H. Tezel, Jeong- hyun Sohn, Shin Goo Kang, Jose M. Cruz, Nalini S. Bora, Alan Garen和Henry J. Kaplan。(2003)激光誘導小鼠模型模擬滲出性(濕性)黃斑變性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免疫治療。Proc。國家的。學會科學。美國。100: 2679 - 2684
  18. 宋旭,王白楊,邁克爾·布朗伯格,胡誌偉,威廉·柯尼斯伯格和艾倫·加倫。(2002)逆轉錄病毒介導的小鼠VL30 RNA到人黑素瘤細胞的傳播促進了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的轉移。Proc。國家的。學會科學。美國。99: 6269 - 6273
  19. 胡誌偉和艾倫·加倫。(2001)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和腫瘤細胞靶向組織因子免疫治療小鼠前列腺癌模型。Proc。國家的。學會科學。美國。98:12180 - 12185
    這篇文章在2001年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在2002年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Alberts, Bruce 4th ed.)中被引用為“cancer Treatment: Present and Future”的新型癌症療法之一。
  20. 朱建高,李冠臣,李永華,胡金躍,周國華,胡誌偉,孫去病,李曉林。(2001)人抗結腸癌單鏈Fv片段的克隆與表達。中國生物技術,17(5):526-30
  21. 胡誌偉和艾倫·加倫。(2000)腫瘤內注射編碼腫瘤靶向免疫偶聯物的腺病毒載體用於癌症免疫治療。Proc。國家的。學會科學。美國。97: 9221 - 9225。
  22. 胡誌偉,孫穎,艾倫·加倫。(1999)在小鼠異種移植模型中靶向腫瘤血管內皮細胞和腫瘤細胞用於人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Proc。國家的。學會科學。美國。96: 8161 - 8166
  23. 胡誌偉,段昭軍,朱建高,周國華,胡靜躍,孫去病。(1999)從人類單鏈Fv庫中篩選了VH和具有抗原結合活性的較短片段。中華免疫雜誌,15:148-150
  24. 胡誌偉,李曉林,周國華,朱建高,孫去病。(1998)結直腸癌相關抗原CA-Hb3的提取、親和、純化及生物學特性。中華病理生理學雜誌,14(4):363-367
  25. 胡誌偉,李曉林,蔡曉紅,朱建高,周國華,孫去病。(1997)體外免疫後外周血淋巴細胞克隆免疫球蛋白基因。生物化學與物理進展,24(5):458-461
  26. 胡誌偉,孫去病。(1997)用結直腸癌相關抗原體外免疫構建人外周血淋巴細胞抗體庫。中國癌症生物治療雜誌。4(2):130-133
  27. 胡誌偉,吳淑雲,溫甘生。(1995)建立了用單克隆抗體AU14-1檢測宮頸癌可溶性抗原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江西醫學學報,35(3):9-13
  28. 胡誌偉,吳淑雲,溫甘生。(1995)抗宮頸癌單克隆抗體AU14-1與辣根過氧化物酶的偶聯。江西醫學學報,35(2):9-11
  29. 胡誌偉,吳淑雲,溫甘生。(1995)用單克隆抗體AU14-1-ELISA法檢測人血清中宮頸癌抗原。J單克隆抗體。11(1):5-9
  30. 胡誌偉,吳淑雲,溫甘生。(1995)用單克隆抗體AU14-1檢測人血清中宮頸癌抗原。中國免疫學雜誌4:247

評論文章

  1. 胡誌偉,孫去病。(1997) Th1和Th2細胞的交叉調控。國外醫學,免疫學20(3):153-157
  2. 胡誌偉,孫去病。(1996)抗體庫。國外醫學:生理學、病理學與臨床。16(1):8-10
  3. 胡誌偉,溫甘生。淋巴細胞活化腫瘤抑製(LATI)。國外醫學分冊:腫瘤學。23(3):138-140
  4. 胡誌偉,孫去病。(1996)宿主免疫功能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作用。醫學與哲學17(1):26-28

特邀書籍章節

  1. 胡誌偉*(2011)。因子七靶向光動力治療乳腺癌及其對其他實體癌症和白血病的治療潛力。乳腺癌-當前和替代治療方式。Esra Gunduz和Mehmet Gunduz(編著),ISBN: 978-953-307-776-5, InTech。頁175 - 196。DOI: 10.5772/20398。
    可從:http://www.intechopen.com/articles/show/title/factor-vii-targeted-photodynamic-therapy-for-breast-cancer-and-its-therapeutic-potential-for-other-s
  2. 胡誌偉*(2002)。抗原驅動體外b淋巴細胞的刺激。在O 'Brian, p.m.和Aitken, R.主編,分子生物學方法,第178卷:抗體噬菌體展示:方法和協議。Humana出版社,美國新澤西州。2002;p 113 - 119

摘要/海報展示

  • 胡誌偉,饒本強,陳世民,Alan Garen。(2008)靶向組織因子用於乳腺癌光動力治療。2008年4月12日至17日在聖地亞哥舉行的AACR年會上展示的海報。
  • 羅恩·阿德爾曼,陸芳,胡誌偉,J·辛納德,艾倫·蓋倫。激光誘導大鼠脈絡膜新生血管的icon靶向光動力治療的組織病理學。2007年度ARVO(視覺和眼科研究協會)會議,2007年3月2-5日,新加坡。
  • Palumbo JS, Massari JV, La Jeunesse CM, Flick MJ, Hu Z, Talmage KE, Degen JL。(2005)腫瘤細胞相關因子和循環凝血因子在轉移潛能建立中的相互作用。BLOOD 106 (11): 202A-203A 686 Part 1, 11月16日
  • 胡誌偉和Alan Garen(2005)。以新生血管為靶點,發展icon介導的胰腺癌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2005年6月23-25日,紐約,在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舉行的胰腺癌:2005年最新技術會議上展示的海報
  • 胡誌偉和艾倫·加倫。(2005)乳腺癌的圖標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2005年4月16日至20日在加州阿納海姆舉行的第96屆AACR年會上展示的海報。
  • 陸芳,胡誌偉,艾倫·蓋倫,羅恩·阿德爾曼。激光誘導大鼠脈絡膜新生血管的靶向光動力治療。2004年8月16-20日在聖地亞哥舉行的ASRS(美國視網膜專家協會)第22屆年會上展示的海報。
  • Tezel TH, Sonmez K, Cruz JMC, Kapliappan S, Bora PS, Hu Z, Garen A和Kaplan HJ。(2004)玻璃體內因子VII-Fc嵌合抗體(ICON)選擇性免疫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投資。眼可見科學45:E-Abstract 1859。
  • Sonmez K, Tezel TH, Kaliappan S, Cruz JMC, Bora PS, Hu Z, Garen A和Kaplan HJ。(2004)用因子VII-Fc嵌合抗體(ICON)選擇性靶向脈絡膜新生血管(CNV):與抗血管性血友病抗體的比較。眼科學45:e -摘要1860。
  • Graciela Krikun, Zhiwei Hu, Pei Hui, William Konigsberg, Charles Lockwood, Alan Garen。一種針對組織因子過表達的子宮內膜腺癌新免疫療法。婦科雜誌11 (2):180A-181A 320增刊。S, 2004年2月。
  • 胡誌偉,李靜,Alan Garen。(2003) SCID小鼠舌癌免疫治療的病理新生血管:自然殺傷細胞的作用。2003年7月14日,耶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和AACR發布了一篇題為“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的舌癌免疫療法”的新聞報道。
  • 艾倫·加倫和胡誌偉。(2003)組織因子作為腫瘤新生血管的治療和診斷靶點。癌症基因治療,10:48增刊。
  • 胡誌偉,李靜,Alan Garen。(2002)組織因子VII複合物介導的人實體腫瘤免疫治療。2002年4月6日至10日,第93屆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在舊金山舉行。
  • 艾倫·加倫和胡誌偉。(2002)用因子VII圖標將組織因子靶向於新生血管內皮。FASEB J. 16(4): A354(會議摘要),第一部分,2002年3月20日

邀請口頭報告

2015年1月28日: 俄亥俄州立大學MDS會議。
標題:腫瘤光動力治療的靶向組織因子
2014年10月25日: 俄亥俄州立大學CCC轉化治療項目靜修。
標題:組織因子:腫瘤細胞和腫瘤新生血管在腫瘤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發展中共同而特異的靶點
2013年9月3日: 俄亥俄州立大學免疫學研討會項目。
標題:腫瘤和其他血管生成依賴性疾病的新血管靶向免疫治療
2013年8月8日至9日: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了解癌症”組織的評估環境中化學混合物低劑量暴露致癌潛力的哈利法克斯項目研討會。
標題:腫瘤血管生成中的環境化學物質
2012年10月16-18日: 會議主席和特邀演講,第二屆世界藥物發現在線會議,由靶標會議組織,美國德克薩斯州。
標題:組織因子作為腫瘤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的新靶點
2012年7月6日至7日: 2012年7月6日至7日,日本築波市,第22屆日本光動力協會年會特邀演講。
標題:組織因子靶向光動力治療雙靶向腫瘤細胞和腫瘤新生血管
9月14日 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院和癌症中心分子生物學和癌症遺傳學項目研討會客座教授
標題:腫瘤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雙重靶向的新型癌症治療方法
2011年5月20日: 耶魯大學癌症中心發展治療項目
標題:以因子七為靶點的光動力療法有效治療耐藥乳腺癌
2010年11月19日: 耶魯大學肝癌研究研討會
標題:肝癌的雙腫瘤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
2010年11月5日: 耶魯大學婦產科生殖科學研討會項目
標題:針對癌症和非癌症疾病的雙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的發展。
2010年8月16日: 南昌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南昌
討論:腫瘤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雙重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癌症和其他病理性新生血管相關疾病的最新進展
2010年8月15日: 中國江西省九江九江學院
標題:腫瘤和非癌性疾病(黃斑變性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雙重腫瘤新生血管和腫瘤細胞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
2010年8月10日: 第四屆上海生物物理與分子生物學國際會議,光譜學與生物物理新技術在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應用研討會,上海,中國
標題:使用新的因子vii靶向光動力療法選擇性和有效靶向腫瘤血管和腫瘤細胞
2010年7月30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消化內科內窺鏡科,中國廣州
標題:實體癌雙腫瘤新生血管和癌細胞靶向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的臨床前開發及其在胃腸道癌的潛在治療應用
2010年7月25日: 中國醫科大學免疫學係,沈陽,中國
標題:腫瘤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的靶向組織因子
2010年3月6日: 康涅狄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CAST-CT),紐黑爾,康涅狄格。
標題:同時靶向腫瘤血管和腫瘤細胞進行腫瘤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
2009年3月25日: 耶魯大學環境健康與安全辦公室。beplay最新下载
標題:針對腫瘤血管和腫瘤細胞的癌症治療
2006年11月27日 南昌大學醫學院研究生院,中國南昌。
標題:組織因子:腫瘤血管生成中的治療靶點、診斷標誌物和信號受體
2006年11月20日 中國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華西臨床醫學院。
標題:組織因子:病理性血管生成中的治療靶點、診斷標誌和信號受體
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建院50周年慶典,中國武漢
標題:組織因子:腫瘤血管生成中的治療靶點、診斷標誌物和信號受體

2006年3月:

耶魯癌症中心乳腺癌項目,紐黑文,康涅狄格州。

標題:以腫瘤新生血管為靶點的乳腺癌免疫治療
2005年10月19日: 再生生物學中心幹細胞係列研討會,康涅狄格大學,斯托斯,康涅狄格州。
標題:腫瘤免疫治療和光動力治療中的新生血管靶向研究
2005年4月30日: 變態反應和臨床免疫係列在醫學係,耶魯大學,紐黑文,康涅狄格州。
標題:以新生血管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
2004年9月13日: 太陽神雪莉血栓研究中心天普大學醫學院,費城,賓夕法尼亞州。
標題:組織因子:腫瘤免疫治療、光動力治療、放射治療的靶分子和腫瘤血管生成的信號受體
2003年10月6日 耶魯大學血管生物學和移植跨部門計劃,耶魯大學,紐黑文,康涅狄格州。
主講人:Alan Garen和Zhiwei Hu
標題:以病理血管為靶點進行免疫治療
2003年3月19日: 第一軍醫大學病理與腫瘤中心,中國廣州。
標題:以新生血管為靶點的實體腫瘤免疫治療

    胡誌偉,醫學博士,博士

    外科腫瘤學副教授
    俄亥俄州立大學
    美國